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承德避暑山庄

  2、苑景区·湖泊区

  湖区位于山庄东南,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49.6万平方米。湖区总体结构以山环水、以水绕岛,布局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组成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世界的构图。多组建筑巧妙地营构在洲岛、堤岸和水面之中,展示出一片水乡景色。

  湖区有大小湖泊八处,即西湖、澄湖如意泅、上湖、下湖、银湖、镜湖及半月湖,统称为塞湖。其中有8个小岛,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月色江声”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

  如意洲 为湖中之岛,位于避暑山庄芝径云堤北端,面积3.5万平方米,为山庄最大洲岛和主要景点之一,因该岛形状颇似如意,故名如意洲。清康熙五十年(1711)前为宫殿区。康熙、乾隆七十二景中有十二景在此。

  如意洲上现存建筑较完整,布局精巧灵活,利用长廊、短墙划分景区,具有园中有园,画中有画的艺术效果,是山庄游览中心点之一。既有殿堂,又有寺庙;既有北方四合院,又有南方小巧园林,布局精巧灵活。主要建筑有无暑清凉(门殿)、观莲所、金莲映日、水芳岩寿(后改名乐寿堂)、延薰山馆、一片云、沧浪屿等。

20140406_011
如意洲

  月色江声 月色江声在避暑山庄水心榭之北,为一椭圆形岛屿。避暑山庄中有象征海上仙山的三大岛,既“如意洲”岛、“环碧”岛和“月色江声”岛。其中“月色江声”岛是山庄中最早营建的景区之一,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临湖3间门殿,康熙帝题额为“月色江声”,取意于苏轼前后《赤壁赋》,每当月上东山,满湖清光,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微波拍岸,声音悦耳。岛上建筑布局采取北方四合院手法,殿宇之间有游廊相连。门殿西有冷香亭,盛夏可坐此亭赏荷。门殿北为静寄山房,是清帝读书处。房后莹心堂,亦为清帝书斋。堂后四合院,康熙帝题额为“湖山罨画”,开窗纵目远眺,湖光山色,罨映如画。门殿外的支柱,看上去似乎歪斜欲倒,实际上却坚牢稳固,这是山庄建筑三绝之一,据说这样的设计处于康熙的授意,寓意“上梁不正下梁歪”,用以警戒臣工。 实  转到月色江声的西南,还有一座与游廊连接的方亭,被荷花环绕,是清帝深秋赏荷的地方,所以叫冷香亭。每走到这里,我都会不由的坐在其中休息、赏景,真的是一种享受。

  “月色江声”不是乾隆三十六景之一,因为它是一组建筑,在修避暑山庄时是最先被建出来的。而之后建的康熙三十六景,就是三十六个以亭子为组的景观月色江声不是一座亭子,不是一景了,自然不被算在内。

20140406_012
月色江声

  烟雨楼 位如意洲北位于青莲岛,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筑的,此岛先名千林岛,康熙改题青莲岛,据《承德府志》记载:“湖水自东北演迤而南至万树园之阳,净练澄空,沙堤曲径,如意洲在焉。其北为千林岛。”岛面积为2,4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烟雨楼、青杨书屋、对山斋等,布局巧妙,姿态秀美,是山庄湖区游览的胜境之一。

  烟雨楼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是山庄内最晚的建筑之一。门殿三楹,中为通道。门殿北有围廊,方形,与主楼四面围廊相通。主楼五楹,两层,进深两间,稍间为楼梯,周围廊。北、西廊外湖中起台、置汉白玉望柱。顶层檐下悬乾隆御题“烟雨楼|”云龙金匾,另有楹联:“百尺起空蒙碧涵莲岛,八方临渺弥澄印鸳湖”。楼后临湖有石栏望柱,这里是清帝与后妃消夏赏景之处。门殿西有殿三楹,名对山斋。斋北为一独立小院,白墙青瓦,有月门出入。斋南堆假山,洞府之上起六角翼亭。主楼东隔墙有殿,名青阳书屋,面阔三楹,稍间窄,开间大,成南北长、东西窄的格局,是清帝的书房之一。书屋南有方亭名“朗润”,北有八角亭称“小友佳住”。

  烟雨楼布局紧凑,庭院古松挺拔,庄严;院外遍植荷、苇、蒲、菱,素淡,庄严、素淡形成对比。附属建筑设计颇见匠心,一高一低,一远一近,一洞一院,一山一水,既调剂了精神气氛,又丰富了整体内容。假山洞府给青莲岛以幽静;翘檐松枝赋烟雨楼以飞动;白墙月门增添秀气;回廊曲径表现含蓄。山雨迷蒙、风卷云低之时,烟雨楼湖山尽洗,雨雾如烟,水空一色,天地无分。或遇雨后夕霞,水鸭当空旋飞,游者自然会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供长天一色”诗句,此时此地虚无漂渺,犹如仙境。尤其是山雨迷蒙的时候,烟雨楼笼罩在雨雾烟云之中,宛若仙山琼阁,充满了神奇缥渺之美。烟雨楼是中路风景线的结景,北望湖光山色为余韵。

20140406_013
烟雨楼

  金山岛 位于如意洲以东。东临武烈河,北有热河泉,西邻澄湖、上湖。金山岛由山石堆砌,三面临湖,一面溪涧,峻崖峭壁,造型雄伟,湖水环抱,突出了它的秀美。金山,本在江苏镇江的江心。康熙皇帝南巡时,多次登金山游览,醉心于江流天际的壮丽景色,回京后便在山庄水面开阔的澄湖东部修筑了金山岛。

  避暑山庄的金山与镇江的金山相比,规模虽小,但景物环境相似。山西麓有石阶与水滨相接,可由此登舟游湖区。蹬石阶而上是面西的7间敞厅门殿。东上便是面阔5间的镜水云岑殿。殿外有过山曲廊,回环曲折,高低参差,形如半月环抱。坐在曲廊上歇息观景,会心旷神怡,好不舒畅。或坐曲廊读书,更是优雅惬意。顺叠石蹬道拾级而上,即金山峰顶平台,台上面南建殿3间,名“天宇咸畅”。过此殿可登危楼高耸的三层上帝阁即金山亭,在这里向东望去可以看到安远庙,据说当年香妃曾在这里梳头,看到安远庙了却思乡之情。这里还是赏景和中秋赏月的好去处。上帝阁的阁檐悬有康熙帝御笔匾三面,下曰“皇穹永佑”,中曰“元武威灵”,上曰“天高听卑”,阁的上两层是皇帝礼奉真武大帝、玉皇大帝的地方。阁下临湖一亭,乾隆皇帝题名“芳洲”。

20140406_014
避暑山庄金山岛

  3、苑景区·平原区

  平原区位于山庄北部,占地60.7万平方米。早在避暑山庄建立之前,那里就是武列河河西的河谷平原,由于水源充沛,土地肥沃,草丰木茂,曾经是蒙古人的牧场。到康熙年间将这地方圈入热河行宫时,有些树的树龄已达百年以上。康熙皇帝玄烨于康熙四十二年建立避暑山庄以后,那里仍是芳草铺地,古木参天。松、柏、榆、槐、柳、桑、枫、杉、秋海棠等许多北方古老树种散植其间,从春始到秋末,林茂草盛万树争姿,花草斗艳,空中,鹰鹤翱翔,百鸟鸣唱;地上,麋鹿悠游,山鸡奔窜,野兔出没,极富苍莽的原始野趣。玄烨根据需要,在其东南部辟为瓜圃,在其两南部辟为驰马道,其他大部分仍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取名“甫田丛樾”,并列为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三十五景。这里也是皇帝小型的围猎场。

20140406_015
避暑山庄西南部的“甫田丛樾”

  平原区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景象。林地称万树园,是避暑山庄内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万树园西侧为中国四大皇家藏书名阁之一的文津阁。另外还有永佑寺、春好轩、宿云檐等组建急筑点缀在草原、林地之间。平原区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草原以试马埭为主体,是皇帝举行赛马活动的场地。

  万树园 万树园北倚山麓,南临澄湖,地势平坦开阔。地上绿茵如毯,麋鹿成群,山鸡野兔出没。苍松、巨柏、古榆、老柳散置其间,遮天蔽日。《热河志》记云,万树园虽以“园”名,却“不樊不垣”,这里“嘉木罗植,成茵列幕者不可指数。”乾隆诗日:“原田每每”曾闻传,“麋鹿虞虞”载咏诗。秀水佳阴尘不到,乘凉点笔合于斯。

  园内有乾隆帝御书“万树园”碣,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景。这里绿草如茵,古木蓊郁,今南部尚有乾隆手书《绿毯八韵》诗碑一座。园内不施土木,按蒙古民族的风俗设蒙古包。当年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数座,乾隆帝曾在此接见杜尔伯特蒙古首领三车凌、士尔扈特蒙古首领渥巴锡及西藏活佛班禅六世等还在此接见英国特使马戈尔尼以及缅甸、越南、朝鲜、老挝等国使节,并宴请听乐等,有《万树园赐宴图》等画传世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突破沙俄的重重羁绊,回归祖国,乾隆皇帝曾在万树园赐宴,并依照夜宴三策凌的先例,设灯宴,观火戏等,进行招待安抚。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在避暑山庄接见首次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戈尔尼一行,这是中英通过外交途径第一次接触,是清前期中英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政治活动。

  乾隆五十八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万树园的御幄内隆重接见了英使马戈尔尼一行。马戈尔尼单腿跪地,叩见乾隆,并呈递了英王的信件及礼品,乾隆皇帝也馈赠玉如意以示感谢。觐见礼仪完毕后,在御幄内设宴,整个仪式是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进行的。次日,马戈尔尼在乾隆的允许下,由和珅陪伴游览了避暑山庄,9月17日晚在万树园观看了盛大焰火晚会、杂技、民间歌舞等。

20140406_016
万树园北部新建的蒙古包

  4、苑景区·山峦区

  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443.5万平方米。相对高差180米。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山区自南而北,由四条沟壑组成,依次为榛子峪、松林峪、梨树峪、松云峡。山峦之中,古松参天,林木茂盛,原建有四十多组轩斋亭舍、佛寺道观等建筑,但多已只存基址形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避暑山庄周围寺庙共占地47.2万平方米博仁寺、博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是清政府为安抚中国西北蒙、藏等少数民族,加强边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庙。寺庙之集中,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湛,寺庙中大量佛像、祭器制造技艺之高超,使其成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山区多处园林解放前多遭破坏,但山区景物依旧迷人,在亭子上远眺,山庄的各风景点,山庄外的几座大庙,以及承德市区,周围山上的奇峰怪石。

  外八庙 在避暑山庄周围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庙群,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在避暑山庄的东面和北面,武烈河两岸和狮子沟北沿的山丘地带,共有11座寺院因分属8座寺庙管辖,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承德外八庙”。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这些寺庙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极具皇家风范。像一颗颗星星环避暑山庄而建,呈烘云托月之势。融合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如普宁寺仿西藏扎囊桑鸢寺、安远庙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普陀宗乘之庙仿拉萨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等。外八庙中首先营建的是溥仁寺和溥善寺(已毁)。这两座寺院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蒙古诸部王公为庆祝康熙皇帝六十寿辰请旨建造的。须弥福寿之庙建庙时间最迟,于乾隆四十五年建庙,是为西藏班禅喇嘛到热河祝贺乾隆七十寿辰,特建此庙作为班禅行宫。庙中有大红台建于中部山上,北部建有一座汉族建筑式样的八角琉璃万寿塔。

  外八庙的建筑形制不仅应用了琉璃瓦顶、方亭、牌楼、彩画等汉族建筑传统手法,同时也应用了红白高台、群楼、梯形窗、喇嘛塔、镏金铜瓦等藏族、蒙古族的建筑手法,建筑形式别具一格。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代鼎盛时期战胜国内分裂势力,加强民族团结,抗击外来的用心,也反映了清统治者以顺应少数民族习俗、尊重蒙藏上层人物宗教信仰的策略,来实现密切地方和中央政权的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战略思想。

  外八庙多数寺院建筑依山建造,在布局上运用了一些特殊手法。例如将轴线对称式和自由式布局结合在一起,巧妙利用地形来解决平面高差问题,叠置人工假山来增加空间趣味等。在平面比例关系上多次运用相似比例图形和矩形的构图,以获得和谐感。特别是普宁寺的后半部布局是一组包括大乘阁、喇嘛塔、小型殿台等19座建筑的群体,组成以建筑物来体现的佛教“坛城”,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出佛经上的天国世界,这种布局在中国建筑史上是少见的。外八庙中的主殿有好几座采用多层楼阁建筑的,如普宁寺大乘阁,安远庙普渡殿、须弥福寿之庙的妙高庄严殿、普乐寺旭光阁等,都是体形庞大的中空式建筑,最高的大乘阁高达39.16米。这些实例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运用合理的构架形式和木材帮拼方法建造高层木结构房屋的技术水平,在中国建筑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40406_017
承德外八庙

  伊犁庙 是为新疆达什达瓦部二千余众迁居热河后提供参拜之所而建。此庙有三层墙廊围绕,中为普渡殿,有三重檐,黑色琉璃瓦顶。乾隆三十一年建普乐寺以纪念土尔扈特、左右哈萨克、布鲁特等族归顺清朝。寺后部是一座“坛城”,下为两层石台,台上建立重檐攒尖圆殿,称旭光阁,阁内安放一座立体坛城模型。

20140406_018
伊犁庙

  普陀宗乘之庙 乾隆三十二年建普陀宗乘之庙,作为庆祝乾隆皇帝六十寿辰时蒙古和土尔扈特王公进贡朝贺之所。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的寺庙,样式仿拉萨布达拉宫而规模略小,因而有小布达拉宫之昵称。“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的汉语意译,寺庙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俗称“小布达拉宫”,西藏达赖喇嘛到热河觐见时多居此处。普陀宗乘之庙仿藏式建筑修造,依山就势,自由布置了众多的红白台和塔门,最后为高25米的大红台。

20140406_019

  普宁寺 外八庙中的主殿有好几座采用多层楼阁建筑的,如普宁寺大乘阁,安远庙普渡殿、须弥福寿之庙的妙高庄严殿、普乐寺旭光阁等,都是体形庞大的中空式建筑,最高的大乘阁高达39.16米。这些实例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运用合理的构架形式和木材帮拼方法建造高层木结构房屋的技术水平,在中国建筑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40406_020
普宁寺大乘阁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陈从周《说园》、周雄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周武忠《园林美学》、罗哲文等《中国名园》、相关园志、陈友冰《应用美学》,互联网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