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推荐:《国学备览精编》,2024我们一起阅过

 

20241229_001

  在即将告别2024迎来2025之际,人民网首页连续一周向大家推荐人民好书《国学备览精编》,读之能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帮你筑牢人生的根基,陪伴大家一同辞旧迎新,共襄新年。

20241229_002

20241229_003

  北宋欧阳修有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自我、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们应把读书当做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的方式,不断的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国学备览精编》正是这样一座桥梁,既有适合青少年读者的中小学课本中古诗文200余篇,又有适合广大国学爱好者的文学名篇、名选,为我们提供了跨时代的思考。

 

1735284822786
国学九宫格

  《国学备览》是一套中等规模的国学经典丛书,我们定位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81种经典”。国学九宫格将中国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的81种经典放入9×9的方格中,每格一书,方正整齐,名曰“国学九宫格”。九宫格分为五个区位,分别对应传统文献的经(红色)、史(蓝色)、子(黄色)、集(黑色)四部,另新增蒙学(白色)一类,共为五类,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方(东、南、西、北、中),分类清晰,布局合理,可以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捷径。

  《国学备览》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按传统四库分类法编排,浓缩儒墨道释、兵法医算、天文地理、琴棋书画、诗词曲赋等,全书所收均为善本全帙,并经海内外81名一流学者整理审定,可以说是一个中国人一生应该了解的最低限度国学书目。

  1920年,胡适先生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1923 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又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书目》为38种。1923年,梁启超先生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选书约160种,以后开列出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选书约25种。1925年,顾颉刚先生开列了一个包含有14种书的“有志于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的目录;1930年,鲁迅先生为许世瑛开列了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12种;1942年,汪辟疆先生为中央大学国文系学生开列了一个包括10种书的“最切要”的“源头书”;朱自清先生于1940年出版了《经典常谈》,选择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10余种经典进行介绍,并就诸子、辞赋、诗、文等做了简要的源流叙述。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钱穆先生在讲演中提出了7种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还有相当多的学者为学生们开列各种国学必读书目,由此来看,如何选择经典,让学生阅读哪些经典,是一个既简单又困难的工作。

  《国学备览》的选目,是对上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组织国内众多专家论证之后选定的。最终又聘请81位古籍专家整理审定,其中既有庞朴、汤一介、乐黛云、曹先擢、白化文、郑张尚芳、林文照等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又有陈来、李零、傅刚、赵敏俐、杜晓勤、刘石、廖名春、沈伯俊、吴相洲、祝尚书、黄灵庚、胡晓明、姜锡东、方铭、沈文凡等一批堪称当今学术中坚力量的实力派学者,以及台湾大学的陈鼓应、台湾辅仁大学的丁原植、香港中文大学的冯胜利等海外学者,他们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史学、科学、语言等领域各自都有卓越建树,从而保证了整套丛书的高质量和权威性。丛书起名《国学备览》,借鉴了顾颉刚先生的说法,意在让这部书成为有志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浏览的常备书。首先,我们的目的是让广大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把选目范围限定在古代经典,而未选现当代著作和外国经典。在古代经典中,并不局限于文、史、哲内容,还包括自然科学以及其他着作。其次,尽量体现普及性。我们设想这套丛书不仅可供当代学生阅读,而且可供所有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读者使用。第三,从编排方式上,尽量体现传统特色,即按照四部分类法进行编目。横向包容经、史、子、集,纵向跨越先秦到晚清2000多年,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技、艺术等领域,基本涵盖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浓缩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精华,既是广大文史爱好者的必读书,也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国学最低限度书目。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