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诗 词 曲 律 说 解 |
|
![]() 7、对粘明白了对仗的内容和规则,再来研究对和粘,就容易理解了。对仗是从律诗各联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内容与词性上说的。而对粘,则是律诗平仄方面的规则,律诗中有四联,每联都是两句。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上句和下句也就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关系,叫作“对”;前联和后联的平仄关系,叫作“粘”(nian)。具体说,就是对句的平仄和出句的平仄相反,就是相对立,所以就称为“对”。符合这个要求,叫作“对”;不符合这个要求,叫作“失对”。后联出句的平仄与前联对句的平仄相同,所以就称为“粘”;不符合这个要求,叫作“失粘”。合对还是失对,易于分辨。这里的难点在于怎样辨别“粘”还是“失粘”。这不要紧,其实并不难,只要盯住五律后联出句第二、第四字与前联对句第二、第四字的平仄是否相同就可以了。相同就是粘,不同就是失粘。七律比五律多两个字,因此不仅要看第二、第四字,同时要看第六字的平仄是否一样。 为便于理解,我们举两个例子看看: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仄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平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仄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李白《塞下曲》 诗中尾联出句第一字“愿”是仄声;与该联对句第一字“直”都是仄声,看上去失对,其实不算失对,因为律诗中还有“一、三、五”不论之说,这一点后面就要说到。另外,这个“直”字,按今音读平声,如果按平声,与“愿”正好相对。不能这么看,因为“直”是入声字,应归仄声,分析古人作的律诗还应按当时的发音对待。 下面再看一首七律的对粘情况: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万水千山只等闲。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岭逶迤腾细浪, 仄仄平平平仄仄 乌蒙磅礴走泥丸。 平平仄仄仄平平 金沙水拍云崖暖,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大渡桥横铁索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 更喜岷山千里雪,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三军过后尽开颜。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首七律中的“不”、“礴”、“拍”、“铁”、“索”、“雪”字,都是入声字,“拍”与“礴”,属仄声相粘,不能按今音,读作平声,看上去也不失粘,但不合律诗平仄的要求。这样的问题,在学习、研究律诗中经常遇到,是需要格外加以留心的。诗中的另几个入声字,因不处于应粘的位置,与“粘”的关系不大。与“对”倒有关系,都属仄声,正合“对”的要求。 从上边两首律诗中可见,粘,就是在固定的位置,平粘平,仄粘仄。《塞下曲》五律中的黑体字“花”、“中”,“曾”、“金”,“眠”、“将”,是平平相粘;“有”、“折”,“色”、“战”,“玉”、“下”,是仄仄相粘。在《长征》的七律中,黑体字“水”、“岭”,“等”、“细”,“礴”、“拍”,“渡”、“喜”,“索”、“里”,是仄仄相粘;“山”、“迤”,“蒙”、“沙”,“泥”、“崖”,“横”、“山”,是平平相粘。从律句来看,则是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严格按这一规则来作律诗,就可以使声调富有韵律美。不然,如果失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失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读上去就不会有声调的美感。 记住粘对的规则,有助于记住律诗的格式,只要知道第一句的平仄,就可以推出全篇的平仄。长律也是一样,也要遵守粘对的规则。不论多长的长律,都是按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只要知道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可以推知。 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所以绝句的对和粘也与律诗的对和粘相同。所谓相同,是指规则和粘对部位而言的。就粘对之处的数量来说,当然要少于律诗了。 请看下面两首绝句: 众鸟高飞尽, 仄仄平平仄 孤云独去闲。 平平仄仄平 相看两不厌, 平平仄仄仄 只有敬亭山。 仄仄仄平平 --李白《独坐敬亭山》 “看”,上平声“十四寒”韵,读kan,是平声,与“云”平平相粘。“不”与“去”,仄仄相粘。 飒爽英姿五尺枪, 仄仄平平仄仄平 曙光初照演兵场。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中华儿女多奇志, 平平平仄平平仄 不爱红装爱武装。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七绝的粘对,如同七律一样,不仅要看第二、第四字,而且要看第六字。这首七绝中,黑体字“华”与“光”、“奇”与“兵”,是平平相粘,“照”与“女”是仄仄相粘。毛泽东主席的律诗、绝句,总的看,是严格遵守格律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
版权所有 苏航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