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二·大慈恩寺的历史沿革(二)
二、当代的维修兴建知
○历年维修记略古
1931年,慈善家朱子桥捐款再度维修后,复又长期疏于修缮。40年代后期,大慈恩寺内驻军队,四周挖掘战壕,致使殿堂残破,寺院荒芜。主
西安解放后,为了保护这座名寺,市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对其进行维修,除了重点对大雁塔进行保护性维修外,还对原有殿堂进行了修缮,基本上维持了清代中后期寺院的原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则由寺院自行建设,其规制远胜旧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大慈恩寺维修情况如下:主
1952年,整修山门、门房,并在两旁增开大门。知
1954年,将塔内木楼梯、楼板拆旧换新,整饰塔内壁。古
1955年,用大砖加固塔基座,四周设花墙围栏;用砖重砌台阶、地坪、道路;开辟寺内竹园,广种花木,美化环境。主
1963年,补修大殿,整修塔顶。知
1979年,添建办公室。古
1982年,增建茶园服务部。斋
1983年,整修藏经楼。主
1985年,整修大殿。知
1987年,整修钟鼓楼。古
1990—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对大雁塔进行保养性维修,清除塔上杂草、小树,整修一层塔壁。主
1996年,翻修寺内全部地面,中轴线通道全部改为青石铺地。知
1997年底,由寺院自筹资金4500万元新建方丈院、僧人院、管理院、玄奘纪念堂和东西配殿,并对原有殿堂进行油漆彩绘,对部分殿堂重新陈设。新建工程由西安市古建公司和雁塔区施工。僧人院和管理院于1998年12月建成,方丈院、东西配殿于1999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玄奘三藏院工程于2000年10月竣工。本期工程完成后,还将对东院现存建筑分别改建为碑廊院、文管院和服务院,规划设计业已完成,部分工程已经上马。斋
寺院布局主
大慈恩寺位于今雁塔区境内,地处西安市南郊。现在的慈恩寺是唐代大慈恩寺的西塔院,其东、北原为本寺所有。清代同治年间,因清军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殿宇全部被毁。战争结束后,邻近地区返归的乡民自行于寺院废墟营建居所,并形成新村,名为太平堡(康寄遥《陕西佛寺纪略》)。此后,慈恩寺即以围墙与太平堡相隔。寺院周围略呈方形,因寺院西北角长期取土形成断崖,占地约2475平方米,折合3.71亩,今寺院实际面积为46.69亩。古
大慈恩寺的总体布局贯彻三项原则,一是依照地势,尽量不破坏地貌地物,各建筑物高低就势,错落有致;二是尊卑有序,以大雁塔和大雄宝殿为中心形成中轴线,并将塔和主殿建于寺内最高处,居高临下,总领全寺;三是对称,整个寺院的建筑群落东西对称分布,每一建筑单元亦为左右对称分布。寺院大门南向,沿围墙四周均有大路可通行,其西北角围墙高耸,道路形成斜坡。由市区至寺院,经雁塔路南行,至寺北须绕行至南门方可入寺。其主要建筑有:主
山门三间,座北朝南,中间门外上方额题“大慈恩寺”,门联为:登临出世界七层摩苍穹,唯识耀华夏师尊大乘天。住持宽宗献,青文撰,黄伯贤书。两旁方壁上书:国土庄严,利乐有情。门槛两旁有五级台阶,两侧浮雕双龙。门前置一对石狮,高2米。山门两侧各增一大门,供游人出入。主
寺内地势中部高南北低。由北向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玄奘院、大雁塔、藏经楼、大雄宝殿、山门等建筑群落。寺院西部是新建的僧人院、方丈院和管理院。东部是服务区域。山门至大殿院之间是3.6米宽的石质神道,两旁为钟鼓楼。神道中部置一3米高的铁香炉,白石基座高40厘米,浮雕飞龙、行云。院中青砖铺地,间置花圃,杂植长青树木和丛竹,四时有花。绿树掩映之中,香烟袅袅,偶闻钟磬之声,显得庄严肃穆。古
藏经楼与大雄宝殿、东西偏殿、法堂等主要殿堂结为一个大单元,合称大殿院,座落在3米高的台地上,紧贴雄伟的大雁塔,向南俯视山门。其基础由两级平台构成:下台高1.3米、宽18米、进深3米,有7级台阶。两侧竖碑石2通,东为明成化二年(1466)陕西参知政事张用哓撰《重修大慈恩寺记》,西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兵部侍郎叶伯英撰《重修慈恩寺记》。上台高1.8米,有9级台阶,为大殿前庭,中间宽18米,进深10米。两侧长20米,宽3米。两平台空处置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息。外侧均设置80厘米高护栏,白石雕镂,素朴淡雅。古
大雄宝殿南北皆有门,但北门通里院,仅供值殿僧人通行,平时锁闭。殿门东西各有一小门,系入院通道。门楣为砖雕。东为吉祥门,前有小石狮一对,两旁壁间嵌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慈恩寺碑》和康熙十年(1671)《重修大塔寺遇仙桥记》两通碑石。西为如意门,门前壁间嵌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辛酉举人题名记》和万历七年(1579)《雁塔题名记》两通碑石。上平台东西各有14级台阶直通边门。大雄殿前庭西侧置《大悲心陀罗尼经幢》,高2米多。知
大殿院北正中为藏经楼,前有平台高50厘米,东三级、西四级台阶。台中竖两方碑石,东为清康熙二十年(1681)麻尔图撰《重修大雁塔寺前轩记》,西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刘鉴撰《慈恩寺功行碑记》。藏经楼两侧为三圣殿(东)和经像流通处(西),大殿院东西为偏殿。院中以方砖和石条铺地,有古柏两株、3米铁香炉一座、石雕花盆一个。大殿院东北、西北角各有一小门通塔前,东北角名般若门,西北角名维摩门。“般若”意为通过智慧到达涅脖之彼岸,为佛教“六度”之一,全称般若波罗蜜;维摩”是佛教菩萨名,全称维摩诘,是一位神通广大的大乘居士。两门直抵大雁塔下,象征僧俗大众共同向往庄严的净土。古
大殿院外两侧有路,亦可通达塔旁。东部为丛林,以柏树、冬青为主。依地势开凿为两台:第一台六级,第二台十级台阶。一台为塔林,系清康熙年间以来本寺圆寂高僧憨月等9人的舍利砖塔:知
康熙四十四年(1705)立“传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世憨月圆禅师塔”;古
雍正九年(1731)立“传曹洞正宗第三十二世慈恩堂上粲然□老和尚塔”;斋
(未署年代)“曹洞正宗第三十五世慈恩堂上治宽和尚寿塔”;主
道光二十五年(1845)立“曹洞正宗三十六世慈恩堂上圆寂慧彻清悟和尚灵骨塔”;古
咸丰九年(1859)立“曹洞正宗第三十七世慈恩堂上瑞林觉科和尚寿塔”;斋
光绪二十五年(1899)立“曹洞正宗第三十九世圆寂慈恩堂净成纯公和尚灵骨塔”;知
1989年立“常真老和尚舍利塔”;古
1989年立“朗照老法师舍利塔”;斋
1999年立“普慈法师灵骨塔”。主
唐时进士及第后多在大雁塔壁题名留念,俗传为“雁塔题名”故事。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大雄殿南题名碑近百座,都是明清两朝,新举人仿进士题名故事刊名立石,也叫雁塔题名。”(康寄遥《陕西佛寺纪略》)寺院历次整修后,原存碑石大多移去暂集中保存,拟统一安放于待建的碑廊院中。主
原有殿宇结构特点及庄严陈设知
大慈恩寺原有殿宇集中分布于中轴线及其两侧,总计52间,建筑面积1930.06平方米,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其建筑大体为砖木结构,屋面为硬(推)山和歇山两式。屋顶线条轮廓不及唐宋建筑柔和舒缓,呈现比较沉重、拘束、稳重、严谨的风格。为保持整体的和谐,新建的东西配殿也采用同一风格。原有殿堂自南向北依次为:古
山门 一层三间,砖土木结构,硬山式,双坡屋顶,两侧山墙同屋面平齐,布板瓦,脊高7.89米,面宽11.35米,进深9.49米,建筑面积107.71平方米。门内三间原为金刚殿,后将中间改为通道,东西为传达、接待用房。山门两旁建有供游人出入的侧门各一间,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面,脊高6.95米,面宽5.4米,进深5.04米,建筑面积56.45平方米。斋
钟鼓楼 各两层两间,砖木结构,歇山式,有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两侧为垂直的三角形墙面,脊高12.56米,方形。一层面宽和进深6.62米,建筑面积87.65平方米;二层面宽和进深5.51米,建筑面积60.72平方米。钟楼内悬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铸铁钟一口,重15000公斤,上有“雁塔晨钟”字样。两楼间原有三间弥勒殿,“文化大革命”中因雨坍塌,后改为花坛。知
大雄宝殿 一层五间,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面,布筒瓦,脊高9.3米,面宽20.92米,进深14.71米,建筑面积307.73平方米。门楣题匾“大雄宝殿”,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门旁匾联:法海仰玄公西土亦称大遍觉,宗学宏唯识此地堪比那烂陀。按:大遍觉为唐中宗为玄奘所赐谥号;那烂陀为印度著名古寺,玄奘曾在此学习五年。大殿内梁柱高大,彩绘蟠龙、飞天、鲜花、蔓草。梁悬灯饰、锦幡,分别书写般若波罗蜜经、大悲咒经、十者文、赞佛文等。东南角悬一铜钟。殿堂正中北面为大型佛龛,于莲花座上奉泥塑毗卢遮那、释迦牟尼、卢舍那三身佛坐像,各高1.3米,左右为胁侍弟子阿难、迦叶立像。所谓三身佛指法身、报身和应身佛。法身是指人的先天所具有的真心、本觉,以此为成就佛身之因,又象征佛无处不在;报身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为天人所观;应身是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随三界六道不同状况和需要而现之身。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追随并侍従释迦二十五年,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迦叶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也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为佛教第一次集结的召集人。佛龛前陈列香案,上置一对铜烛台,终年长明,间置供果、鲜花。香案前以木架托放铁磬、木鱼、鼓等法器。香案为木制,外沿浮雕分做三段,每段两端为凤凰、飞天、游龙、二龙戏珠等图案,中间为5—7幅故事画,内容是佛本生故事、讲经图、指天说法图等,香案四柱浮雕狮头。大殿东西两壁供奉十八罗汉坐像,泥塑,各高1米。玄奘大师被列为十八罗汉之一塑像供奉,这种形式在全国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佛龛背面原塑文殊、普贤两尊菩萨像,现改为木制浮雕罗汉图,五百罗汉列为六层,神态各异,中心为观音。全图通高5.5米,基座浮雕龙、狮子、凤凰、花草。大殿北门外悬增勤撰、雷珍民书楹联:圆通苦海驾慈航渡众生除一切苦厄,普门示现应千身说佛法结万世因缘。两侧砖壁间镶嵌石刻《黑番投诚图》和《红番归化图》。知
藏经楼 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面,脊高9.77米,布板瓦,两层,各五间。上层存放本寺收藏的经卷、资料,存有《碛砂版大藏经》、《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下层为法堂,面宽16.9米,进深10.41米,建筑面积351.86平方米。门楣悬置木匾,上书“法堂”二字,系赵朴初书、泰国沈立雄献。门旁为一幅木联:七级浮屠耀三界,五千经卷播四方。长安茹桂撰并书。殿中佛龛供奉阿弥陀佛坐像,高1米,铜铸,据传为明代遗物。佛龛两旁挂有一幅对联:三涂脱苦度众生,慧光普照度玲珑。龛架浮雕龙凤、仙鹤、祥云、蔓草。佛龛前置香案,浮雕龙、狮、观音化度故事。殿内东壁悬挂玄奘石刻拓像,外罩玻璃镜框。拓像题记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冬长安李枚生摹绘、郭希安刻。左上角题:悠悠南行五十三德,孑影西征百二八国,千里硅步僧祗呼栗,但有至心胡夷胡侧,弘始前骖开历后翼,竺梵支文斯轨斯式,宝积绿啬译千三百,长啼再来嘶风蹑迹。弟子欧阳渐敬撰并书。玄奘像两旁悬挂其著名弟子窥基、圆测石刻拓像,咸阳张佩摹、郭希安刻。西壁悬挂玄奘事迹简介和玄奘生平大事纪年简表。殿内东南置一石雕佛座。西南角为唐龙朔三年(663)玄奘亲自供养的石雕佛座,前置铜钟一口。西北角置地藏菩萨坐像,高1米,铁矿石雕成。基座亦为铁矿石,敲击有金属之声,清脆悦耳,名曰“清响石”。边沿雕刻力士、天王。知
三圣殿 在法堂东邻,两壁相连。三间,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面,脊高7.89米,布板瓦。面宽9.85米,进深9.9米,建筑面积97.5平方米。殿内现为临时陈列,正中置一玉屏,浮雕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等三佛,普贤、观音、文殊等三菩萨,以及弥勒佛、四大天王、玄奘等像。背面浮雕说法图。殿内东北角为玄奘石雕像,东南侧为观音及十八罗汉玉石平雕。分做三层,上层为观音、下两层为罗汉。各像均为独石,背景为山水、云彩,置于长条案上,外加玻璃罩。西侧陈列各种吉祥物和纪念品,以供游客选购。主
法物经像流通处 在法堂西邻,其建筑制度与三圣殿相同。正中置玉雕屏,上雕观音,有童子、力士、天王相伴。屏高3米,宽2米,基座1米。背面书写《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殿堂两侧陈列书画、拓片和佛教纪念品。斋
东西偏殿 在大殿院东、西两侧,各九间,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面,脊高8.16米,布筒瓦,面宽30.71米,进深10.78米,建筑面积662.11平方米。东偏殿北三间为延寿堂,中奉小佛像,是专做佛事的场所。其余房屋原住监院,现住流通处管理人员,待调整。西偏殿现分做三部分,即接待室、客堂、大慈恩寺总体规划图展厅各三间。主
耳房 在大殿院东北、西北角门内。共四间,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面,脊高6.65米,布筒瓦。面宽7米,进深7.2米,建筑面积100.8平方米。古
除上述主要殿堂外,在寺院东南部还有素斋阁、书画院、文管所等建筑29间,其中书画院和素斋阁系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面,中庭以透明玻璃覆盖,并与门廊连为一体,用做展厅。将于近年改建。知
新建殿宇古
近年新建的殿宇除东西配殿外,集中分布在寺院的西部和北部,总计82间,建筑面积2278.32平方米,其风格都是仿唐建筑。殿堂大都台基宽大,屋顶舒缓,器宇轩昂;院落整齐对称,回廊曲折回环;彩绘色调鲜明而又简洁。虽然是现代建筑技术及材料,但仍给人以庄重、古朴的感觉。金碧辉煌的琉璃瓦与朴素淡雅的灰瓦白墙和谐地交织于一体,体现出佛教胜地的庄严。新建殿宇従区域上分为五个单元:主
东西配殿 在钟鼓楼北,原为观音殿和弥勒殿各三间,一度改做小卖部和陈列室。1999年改建为各五间大殿,砖混木结构,硬山式屋面,台基90厘米,脊高7.38米,布筒瓦。面宽16.8米,进深9.2米,建筑面积309.12平方米。台阶七级。东配殿用做客堂,接待过往云游僧人,但挂牌宣示:“本寺规定不挂沙弥、比丘尼、道士单。”西配殿内陈列佛教书画,中厅置木屏,正面书写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心经》。两配殿南北砖壁上镶嵌有砖雕画,图案为南海观音、牡丹、竹林、松树、梅花。斋
管理院 位于寺院西南部,有房屋33间,建筑面积804平方米。主要建筑为正殿和南北偏殿,均为砖混结构,歇山式屋面,布筒瓦。屋脊为站兽装饰,梁檐彩绘山水、花草。门窗、屋檐油漆为红色,墙壁白色。大殿两端檐下红底描金,绘辅首衔环变相。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图案中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原系上锁之用。辅首衔环意为门户坚固,多以饰件形式用于建筑大门。殿壁绘此图案,有壮声势、助威仪之功用,兼喻护法之意。正殿坐西朝东,一层三间,脊高8米,面宽12.18米,进深9.84米。基础高出地面,有台阶7级,用途为会议室,可容纳60人聚会。南北偏殿各七间,脊高7.77米,面宽26.02米,进深9.91米,有台阶5级。南殿为办公室、图书室,北殿为财务室。在正殿与偏殿之间有东西连廊,砖混结构,卷棚式屋面,脊高3.24米,两坡相交处为弧形曲面,屋脊不显。东廊面宽7.3米,进深3.6米;西廊面宽2.7米,进深3.6米。院门为垂花门,门内为耳房,砖木结构,卷棚式屋面,布筒瓦。连廊对外开菱形气窗,中饰蹿字图案。知
僧人院 在管理院北邻,高于管理院1.5米。有房屋31间,建筑面积884.4平方米。其中东西厢房24间,砖混结构,悬山式屋面,双坡屋顶,屋面两侧伸出山墙之外,脊高6.23米,布筒瓦。面宽41.91米,进深7.87米。四间为上客堂,用于接待云游僧人;其余为寮房,即僧众宿舍。北侧为斋堂,砖混结构,歇山式屋面,脊高8.55米,面宽18.1米,进深10.61米。斋
方丈院 在僧人院北,地势高出僧人院3米。有房屋8间,分做4栋建筑,屋面全部为琉璃瓦。正殿坐北朝南,砖混结构,歇山式屋面,脊高8.18米,面宽12.09米,进深10.02米,系本寺方丈居室。侧殿坐西朝东,结构与正殿同,面宽11.7米,进深8.4米,为侍者居室(侍者寮)。垂花门为砖木结构。门内北侧有方亭,砖混结构,攒尖屋面,屋顶锥形,平面为方形,脊高4.58米,面宽和进深3.6米,为方丈闲暇休息之所。知
玄奘三藏院 在大雁塔以北,按照功能划分为三个单元,共有19座单体建筑物,总计183间,4205平方米,屋面均为宜兴造琉璃瓦,梁柱、斗拱全部为钢筋水泥构造,柱础为莲花座。并列三个院落呈对称式布局,殿堂南向,高大宽敞,器宇轩昂。大遍觉堂居中,庑殿式,有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角和屋檐略向上翘起,屋面略呈弯曲,脊高13.23米。两层,各五间,地面部分面宽23.4米,进深17米,地下部分面宽22.46米,进深16.06。大殿台基高1.3米,高于东西两殿。东、西大殿分别为译经堂和求法堂,歇山式屋面,前抱厦门廊,脊高10.29米,两层各五间,地面部分面宽20.8米,进深14.8米,地下部分面宽19.92米,进深15.92米。台基高于地面64厘米。东院东侧为东展厅,西院西侧为接待室,悬山式屋面,脊高8.02米,各一层七间,面宽26.3米,进深10.4米,台基高65厘米。三院之间有东西二门相通,悬山式屋面,脊高6.94米。山门名法身门,居中,正对大遍觉堂大殿,庑殿式屋面。因地势南高北低,门内较门外水平低1.06米,门外台基高26厘米。山门两侧为东西前厅,歇山式屋面,脊高8.87米,各一层五间,面宽20米,进深12.8米,台基高78厘米。东西院大门亦南向,分别名般若门和解脱门。各殿堂间又以连廊相接,悬山式屋面,脊高4.15米,亦分做地面、地下两部分。中院连廊四角上部为方亭造型,攒尖式屋面,脊高6.52米。斋
玄奘三藏院专为纪念世界文化伟人、伟大的佛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和爱国主义者唐代高僧玄奘三藏法师而建造,由西安大慈恩寺住持增勤法师发菩萨愿,践真实路而筹资兴建。土建设计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装修陈列设计由陕西慧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担,聘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主持设计。为贯彻大慈恩寺的总体规划,建筑风格确定为唐风。在陈列设计中突出了宗教文化,突出了玄奘的思想精神和重大贡献,突出了玄奘这位世界文化伟人的地位和深刻影响。1999年7月,在北京召开专家评审会,通过了陈列设计,经过一年的准备,于2000年11月正式开馆。主
玄奘三藏院的陈列采取专题专柜方式,将玄奘大师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东西两个展厅中陈列;中厅则集中体现玄奘大师的师资授受和历史传承,宏扬玄奘大师弘法护法的精神,表现法相唯识宗的宗教内涵,使之成为人们瞻仰玄奘大师遗像、信徒顶礼膜拜的宗教活动场所。主
兹将纪念堂三个主要殿堂的名称及功用介绍如下:知
求法堂 西院求法堂重点反映的是玄奘大师求法阶段的生平事迹。人们来到西院门前,可看到题额“解脱门”,门旁陈列有铜川玉华宫出土的佛足印石碑复件。其寓意为:玄奘为决疑,远赴西域寻求佛法真谛;亦寓世人应按佛的教诲修持,追随佛的足迹济世,以求心灵之解脱。在大殿正面的墙壁上,是一幅大型木浮雕壁画,表现的是那烂陀寺戒贤大师率众僧欢迎玄奘抵达的盛大场面。那烂陀寺是古印度之佛学最高学府,规模宏大,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据考证,这座寺院营建历数百年之久。印度考古学者用数十年时间发掘,尚未完成发掘工作。戒贤法师是当年住持那烂陀寺的高僧,他对玄奘十分器重,据说他专为等候玄奘的到来而留寿人世。古
在大殿东西壁上,描绘了玄奘大师在赴印求法途中的磨难及在印度的辉煌成就。玄奘少年颖慧,十岁出家,十三岁被朝廷破格录为僧人,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潜心向学,遍访名师,尽通其说。因上表请求赴印留学不未获准,于是于贞观元年(627,或说贞观三年)潜行出玉门关。途中,在戈壁沙漠中迷失方向,被困四日五夜;翻越天山为冰雪所困,结伴之商队驼马冻死殆尽;力辞高昌国王挽留,决意西进;途中又遇强盗抢劫,因天降大风,众寇惊散。风餐露宿,九死一生,矢志不移,经五年之久始达印度那烂陀寺。玄奘在那烂陀寺従戒贤法师学习毗昙、因明、般若、戒律、中观、瑜珈等全部六科佛学。五年后,又游历印巴次大陆,求教名师,不仅掌握了印度佛教各部派的理论,继承了印度古典哲学思想,还创造性地发展和光大了印度古典哲学思想。玄奘还针对当时印度佛教界中观、瑜珈两大学派的对立情况,従理论上融汇两派学说,使之互相沟通。并著《会宗论》,与中观学者师子光辩论,使之折服。他又智辩向佛教发难的顺世外道,折服南印度学者的异说。羯若鞠庠国戒日王特于曲女城召集有十八个国王、三千名佛徒和两千名外道参加的大会,由玄奘担任座主,宣示《真唯识量》论点,历十八日无人敢与辩论。戒日王又让玄奘乘象游街,万民焚香敬花。玄奘归国前,戒日王于钵罗耶迦国两河间举行为期七十五天的无遮大施会,为他隆重饯行。与会僧俗孤独者达五十余万人,戒日王将其五年积蓄散尽,国王与王妃身着布衣,礼十方佛,成为教史上的奇观。主
在求法堂西壁上是以玄奘西行求法途中所历磨难为题材的一组浮雕,再现了玄奘法师矢志求法、不畏艰险的决心。东壁上则描绘了玄奘在那烂陀寺折服师子光、曲女城大辩论、无遮大会等生动场面。在大殿顶部绘制的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珈行派创始人无著请弥勒菩萨下降瑜遮那讲堂宣讲《瑜伽师地论》的场景,它象征法相宗依论传承之根本所在。在本厅中还展出了玄奘西行路线图、古今地名对照表、玄奘在印师侣表、玄奘生平事略表、玄奘在印度的重要著作、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照片、唐以后历代玄奘画像、玄奘传记、《西游记》等历史文学著作。还有流传在海外的玄奘画像、玄奘大师従西域带回长安的冰糖、白砂糖制作法,向西域介绍的唐代宫廷舞《秦王破阵乐》以及道教圣典《老子》一书。知
译经堂 东院译经堂介绍玄奘大师译经宏法的主要活动,重点突出他在我国翻译事业上的成就,以及佛典对后世的影响。大门匾额题“般若”二字,门旁为玄奘手制金刚宝座复制件。寓意为: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按佛陀教诲修持,大彻大悟达到般若境界,人人皆可成佛,此佛座虚位以待。知
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携佛经657部及舍利、佛像东归长安,受到京城各界的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大臣房玄龄迎接。玄奘在朝廷的支持下,组建起空前庞大完备的译经场,译文语意之准确、文字之优美达到空前高度。他先在京师弘福寺译经,后移住大慈恩寺十一个年头,显庆三年(658)迁住西明寺,次年迁玉华寺。他回国后的二十年间,始终译经不辍。共翻译佛教经典75部1335卷。玄奘圆寂后,唐高宗为之罢朝三日,举行国葬。斋
在译经堂大殿正面,描绘了玄奘东归、长安万众迎接的盛大场面;东西两壁描绘了译场盛况,介绍了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等四处译场,以及曾经小住的京城北阕紫微殿西弘法院、长安凝云殿西顺贤阁、终南山翠微宫和洛阳翠积宫、飞华殿、丽日殿的场景。大殿顶部装饰《般若心经》咒轮曼荼罗庄严。《心经》是600卷大般若经之肝心,玄奘时常诵持,故以为装饰题材。大殿内展出的实物有玄奘所译经卷75部1335卷,藏于大雁塔模型内,还有玄奘自印度带回佛像的复制品、唐太宗《大唐圣教序》拓贴及各种版本译文、传入日本的经文手抄本影印件、译经像拓片、《大唐西域记》及各种版本译文。另有大师译经表、译场组织表和襄译传法门弟子表。主
大遍觉堂 大遍觉堂设于全院中厅,由一门一殿组成。知
玄奘在印度留学期间虚心向各地大师学习,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体系。他以自己所宗的护法一家之释论为本,对其余论师之说有所取舍,糅译为《成唯识论》。弟子窥基据此典发挥,创立法相唯识宗的宗教内涵,创造出庄严神秘的宗教气氛。大殿正面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睹史多天弥勒内院的场景,弥勒说法曼荼罗庄严肃穆。睹史多天又称兜率天,为佛教教义中六欲天之一,系天人所居之所,其一昼夜相当人间四百年。居此天者彻体光明,能照耀世界。此天分为内、外两院,外院为欲界天之一部分,内院为弥勒佛寄居于欲界的净土,故称弥勒内院。曼荼罗是描绘佛和菩萨说法的坛场。中庭为玄奘站像,美丽如画,庄严若神。像前为黄金所做兴教寺塔模型,内奉玄奘顶骨。东侧塑中观宗各祖像,西侧塑瑜伽行派各祖像,以示玄奘融会二宗而创唯识宗之传承。大殿顶部为敦煌壁画《弥勒本生变》,图象庄严,与弥勒说法曼荼罗相呼应。在大殿中还陈列了玄奘师侣表、法相唯识宗传承表、日本法相宗宗师曼荼罗,以及两次玄奘国际学术研讨论文、国内关于玄奘研究的著作、法相宗的经典论著。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