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献学研究的里程碑
——《清人别集总目》书后
陈祖武
李灵年、杨忠二位先生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经编纂组诸位专家之
艰苦劳作,历时10年,克成完帙,已于近期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伏读三
巨册大著,汇现存清人别集书目、版本、馆藏及作者碑传资料于一堂,辨章
学术,考镜源流,以全新体例而超迈前贤,洵称迄今最为完整系统之清人别
集综录。把玩摩娑,爱不释手,除向二位主编和编纂组之诸位先生及安徽教
育出版社致以衷心祝贺并深切敬意之外,谨赘数语,以写状不可自抑之欣慰。
清代文献,浩若烟海,实为前此历代之所不及。究其原因,大要当或有
二。一则中国古代社会经历数千年之发展,至清代已然极度成熟,经济、政
治、军事、文化臻于一集大成之格局。再则博大精深之中华学术,在此二百
数十年间,亦进入一全面整理和总结之历史时期。惟其如此,有清一代才人
辈出,著述如林,其诗文别集之繁富,几与历代传世之总和埒。这是中华民
族一份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必然历史依据。
故而董理清人别集,自20世纪中王重民先生之《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肇
始,尔后数十年间,前辈贤哲接武而进。邓之诚先生之《清诗纪事初编》,
钱仲联先生之《清诗纪事》,张舜徽先生之《清人文集别录》,袁行云先生
之《清人诗集叙录》等等,呕心沥血,嘉惠学林。
学如积薪,后来居上。正是凭藉前哲时贤之深厚积累,适逢中华振兴,
国运复昌,遂有《清人别集总目》大型工具书之问世。在《清人别集总目》
的《前言》中,主编先生绍介全书编纂宗旨云:“《清人别集总目》立足于
为进一步的研究服务,本着挖掘清代文献资料的指导思想,一切従有利于研
究出发,以使用方便为准则,不受传统书目体例的限制,因而在编纂体例上
有所突破。”至于本书之编纂特点,李、杨二位先生则归纳为五个方面,一
是著录广泛,二是多列版本,三是详注馆藏,四是书传结合,五是便于使用。
笔者完全赞成李、杨二位先生的绍介和归纳,谨举书中一例,试作管中之窥。
该书第二卷1967页著录凌廷堪诗文集云:
校礼堂初稿文不分卷梅边吹笛谱二卷
稿本(上图)
按:有清□巢南跋。
校礼堂诗集14卷
道光6年张其锦刻本(北图、日本人文、大阪)
按:北图藏本有清李慈铭批并跋。
校礼堂文集36卷
嘉庆18年张其锦刻本(北图、粤图、人大、山大)
按:北图藏本有清李慈铭批并跋。
校礼堂文集36卷诗集14卷
校礼堂全集本,嘉庆18年刻文集、道光6年刻诗集(丛书综录、旅大、
台湾史语、日本人文、京文、东文、广岛)
民国24年安徽丛书第四期·凌次仲先生遗书影印校礼堂全集本(丛书综
录、安徽师大、安庆、日本人文)
〔附〕凌廷堪(1757~1809),字仲子,号次仲,歙县人。乾隆58年进
士,官宁国府教授。
事略状
戴大昌撰 校礼堂文集附传 阮元撰
揅经室二集4
清史稿481
清史列传68
碑传集135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258
国朝先正事略36
汉学师承记7
清儒学案小传12
文献征存录8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6
国史文苑传稿2
清代畴人传13
清代七百名人传
新世说4
凌次仲先生年谱
张其锦撰 校礼堂全集本
凌廷堪年谱 陈万鼐撰
台北刊行中山学术文化集刊12辑
全身画像 清代学者像传1集
半身木刻像
凌次仲先生年谱卷首
如上所引,本书确实做到了多列版本、详注馆藏、书传结合。集此数长,
自然也就实现了“便于使用”的初衷。至于“著录广泛”,更非虚语。全书所
录一代诗文,作者近2万家,别集约4万种,碑传资料凡16000馀通,“广泛”
二字,名副其实。尤可称道者,则是服务于深入研究的高远宗旨。李灵年、
杨忠二位先生于此说得很好:“此书的问世,或可为清代文学、文献学、历史
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提供一部必备的工具书,为《全清诗》、《全清文》的编
纂打下一定的基础。使用者一书在手,既可以従量上大致把握清代诗文别集的
概貌,同时也掌握了一把深入研究的钥匙。”(《前言》)即以前引凌廷堪别
集而言,编者所著录的丰富资料,确乎提供了深入研究凌氏学行的一把钥匙。
《校礼堂初稿》为凌氏早年文稿之初次结集,时当乾隆六十年,一时前
辈硕学卢文弨曾为之撰序。《梅边吹笛谱》为廷堪早年词作,结集于嘉庆五
年。二书结集最早,且为稿本,弥足珍贵,自当列于最前。而上图庋藏本之
题跋者,或为陈去病先生,研究者有兴趣,当可依文风、书法等做一番考证。
想是本书定稿时间的限制,编纂凌廷堪一目的先生尚未见到王文锦先生整理
刊行之《校礼堂文集》,他日再版,补为完璧可矣。卷末所附之凌廷堪小传,
虽不过寥寥数十言,然皆确有据依,殊非易事。惟其间所涉两处记年,似可
做进一步研究。一是凌廷堪生年,究竟当依张其锦辑年谱定为乾隆二十二年
(1757),还是据凌氏自述及阮元撰传定为乾隆二十年(1755);二是凌氏成
进士之年,《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记为乾隆五十八年,而廷堪自述及诸多官私
载籍皆作乾隆五十五年,当以何者为准?凡此,有本书所提供的钥匙,深入研
究,门径豁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