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公元二零零一年五月一日
古籍整理留言薄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有望于更上一层楼(中)——《清人别集总目》读后

崔建英

2001年
第一期(总359期)
第二期(总360期)
第三期(总361期)

第四期(总362期)

第五期(总363期)

 

 

二、未辨同版之不同刷印阶段

增修

        1393页   

            葵园集1卷

              顺治13年叶方蔼刻本①

              乾隆28年刻本②

    按:此书八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无鱼尾,版心上镌“葵园集”。二卷。

    有丙申(顺治十三年)吴远抚《葵园集序》,乾隆二十八年呼莘杰跋。吴远抚曰:“今年冬,其门人叶子(方蔼)谋刻其自为诗,曰《觚斋集》,乃先辑呼子之诗而刻之。”

    目录、跋,及末章《南烛诗》十二首系后刻。正文“玄”、“弘”不讳。

    ②当是“顺治十三年叶方蔼刻乾隆增修本”。

    2073页  曹庭栋

            永宇溪庄识略6卷续1卷

              乾隆30年刻本

    按:此书有乾隆三十年慈山居士(曹庭栋)《永宇溪庄识略序》,曰:“岁庚辰,余年六十有二,欲为寿藏计,于北郭熙宁门外之永宇圩卜得隙地。永宇之义颇与寿藏合,遂名‘永宇溪庄’……去冬之仲月,乐其既竣,洒扫列几案,于兹小憩。偶忆数年来工筑之役与诗文之作,随笔汇抄,居然成帙。因附记闲居著述及生平阅历梗概,厘为六卷。更绘图冠于首,题曰《永宇溪庄识略》……抄既毕,爰命梓。”《续识略引言》曰,“自岁乙酉(乾隆三十年)撰《溪庄识略》付梓后,每岁阅历事迹于每岁终汇录,随命刻工续入。……迄今戊戌(乾隆四十三年)又阅十四年,余年届八旬,就所未及者续为之‘识’,而仍其旧名曰‘略’。”卷六《识阅历》记事讫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是为“乾隆三十年刻增修本”。

    2403页   

            木厓续集24卷末4卷

              康熙25年河墅名山堂刻本

    按:此书封面镌“同学诸子参选  潘蜀藻自定  木厓续集  丙辰以后诗  河墅名山堂藏”。

    康熙辛酉(二十年)吴道新《木厓续集序》曰:“今刊其丙辰后五年诗,寄予山中。”丙辰后五年,为康熙十九年庚申,此集编年,卷一起丙辰十月,卷六至庚申十二月。康熙二十四年张英《木厓续集序》曰,“今其従游诸子又汇集丙丁后十年之诗为十五卷梓以问世”。康熙丙辰后十年为二十四年乙丑,卷一五至乙丑七月。此后续刻即无序文述之。卷二四至丙子八月,丙子为康熙三十五年。卷末四卷起丙子九月至庚辰六月,庚辰为康熙三十九年。

    此本当是“康熙二十年刻增修本”。

补修

        1520页  屈大均

            翁山诗外17卷

              清初屈氏刻本①

            翁山诗外存17卷

              清刻本②

            翁山诗外18卷

              康熙凌凤祥校刻本③

              清初广东刻本④

    按:此书十一行十九字,黑口,四周单边双鱼尾,版心书名同大题。版心及大题下不标卷次。目录作十八卷,卷十八词三,注“嗣出”。

    目录前镌“门人陈阿平编”卷端题:“番禺屈大均撰。”

    有屈大均《翁山诗外自序》。“玄”皆缺末笔。是“康熙刻本”,①、②、④皆属此。

    ③亦是此本,加封面,镌“苕南凌皋亭校订翁山诗外  本衙藏板”。增凌凤翔序,曰:“余居汝水六年,丁丑(康熙三十六年)再至羊城,翁山死矣……其《诗外》若干卷{宀浸}多亡轶,是“康熙刻三十六年凌凤翔补修本”。

初印

        879页  吴伟业

            梅村集40卷  顾湄编

              顺治17年刻本①

              康熙8年刻本②

              康熙刻本③

            梅村集40卷目录2卷

              康熙7年顾湄等刻本④

            梅村诗集20卷

              康熙8年顾湄刻本⑤

              康熙太仓吴氏家刻本⑥

            梅村集20卷

              顺治17年刻本⑦

              康熙刻本⑧

              清刻本⑨

    按:梅村集四十卷目录二卷,九行十九字,线黑口,左右双边,鱼尾下镌“梅村集”。封面镌“吴梅村先生诗集  本府藏板  翻刻必究”(在卷一前);“吴梅村先生文集  本府藏板  翻刻必究”(在卷二十一前)。二者版式、字体全同。有顺治庚子(十七年)钱谦益序,康熙八年卢鋐序,陈瑚序。陈瑚称,“往岁戊戌,梅村先生年五十,湖尝颂之以诗,而窃拟先生于子美、退之,时人闻之皆以瑚为知言也。越十年而为戊申(康熙七年),先生著作日富,门弟子顾伊人辈裒集其诗文四十卷,刻而行之。工将竣,先生以书来告”。卷一卷端题:“太仓吴伟业骏公著  后学许旭九日  顾湄伊人订  男暻元朗  暄少融校。”当是康熙七年顾湄等刻本。④著录是。①误在以钱谦益之署年为刻年,②误在以卢鋐序署二十卷本字迹清晰,即四十卷本之前二十卷。无封面,仅顺治十七年钱谦益一序。卷一卷端题“太仓吴伟业骏公著  后学许旭九日  顾湄伊人订”。従而看出,吴伟业诗文由门弟子分刻,而后合成,封面、目录等皆合成时始镌,再广征序文,子侄辈亦乘此忝列名氏。⑤⑥⑦⑧⑨皆此。就此视为另本,似不妥。或以之为通行足本刻成前之“初印本”,即“康熙七年顾湄等刻初印本”,庶几允当。

后印

        756页   

            二曲集26卷

              康熙33年刻本①

              康熙44年刻本②

              康熙刻本③

    按:此书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版心上镌“二曲集”,下右镌字数。封面镌“刑部右侍郎郑  陕西督学道高  捐俸梓行  二曲先生集  富平门人惠靇嗣校”。

    王心敬《新刻二曲先生集序》曰:“先生之书,南北虽传布已久,而小种零碎,读者每以不获快睹大观为憾。辛未秋,今司寇富沙郑公、学宪毗陵高公慨然以兴起绝学为己任,捐俸合刻,而诸同人亦相与量佐共襄盛举。工始于辛未仲冬,竣于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季秋。”康熙甲戌(三十三年)郑重序曰:“岁辛末…先生及门高弟子王尔缉心敬汇先生散稿成集,遂捐俸付剞劂。癸西冬刊成”。康熙甲戌高尔公《二曲集序》曰:“司寇郑夫子由京邸致书,亦谆谆以名山著作为念。余因仰承师志,割俸付梓。”后印本增康熙四十四年李彦泑《二曲集序》。
  ①②③同属一本,皆“康熙三十二年郑重高尔公刻”,②为后印本。

    953页   

            大观堂文集22卷

              康熙38年余毓澄刻本①

              康熙44年刻本②

              康熙刻本③

    按:此书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版心上镌“大观堂文集”。余毓澄识曰:“先君子…生平著述甚富,兴会所至,涉笔立就。往往不自珍惜,随手散逸…至二十八年先人见背之后始行搜辑成帙,挂漏之愆,实属不免。服阙之后,不孝复因谒选春明,浪游南楚,仅得汇付季弟毓湘编次校辑,遂付剞劂。始于康熙己卯(三十八年)春月,成于季秋。”①,是。后印本增康熙甲申(四十三年)张泰《大观堂文集序》,康熙乙酉(四十四年)陈悦旦序。或因袭用“以序跋之最后署年为刻年”之误说,又忽略未署年之题识,遂成②。或因两康熙序均未涉刊刻,又忽略题识而著录为③,当是“康熙三十八年余毓澄刻后印本”。

    1276页  陈至言

            菀青集19卷

              康熙48年芝泉堂刻本①

            菀青集21卷

              康熙刻本②

              乾隆26年芝泉堂重刻本③

        按:此书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版心上镌“菀青集”。大题下及版心不标卷次,版心下右多镌“芝泉堂”。二十一卷为诗十二卷、文七卷、词二卷。

    有康熙乙丑(四十八年)毛奇龄等序,未涉刊刻。①宜著“康熙芝泉堂刻本”。后印本有封面,镌“乾隆辛巳(二十六年)重镌  毛西河先生鉴定  陈太史山堂先生菀青集  芝泉堂藏版”。文中“弘”、“禛”等皆不讳,增目录及王士禛序,序中“禛”缺末笔。③是“康熙芝泉堂刻乾隆二十六年印本”。    
   
汇印

        88页  王士禛

            渔洋山人诗集22卷

              康熙8年吴郡沂咏堂刻本①

            渔洋山人续集16卷

              康熙23年刻本②

            渔洋山人诗集22卷续集16卷

              康熙8年吴郡沂咏堂刻本,续集康熙23年黄仪写刻本③

                康熙刻王渔洋遗书本④

            南海集2卷

              康熙23年江苏刻本⑤

              康熙刻王渔洋遗书本⑥

            雍益集1卷

              康熙刻王渔洋遗书本⑦

            载书[图]诗1卷

              康熙刻王渔洋遗书本⑧

            渔洋山人精华录10卷

              康熙39年写刻本⑨

              王渔洋遗书本,康熙39年林佶写刻⑩

            渔洋精华录10卷

              清刊本(11)

            精华录10卷

              清刻本(12)

            渔洋山人文略14卷

              康熙34年刻本(13)

              康熙38年刻本(14)

              康熙刻王渔洋遗书本(15)

              康熙39年刻雍正重印本(16)

            蚕尾集8卷

              康熙35年刻开化纸初印本(17)

            蚕尾集10卷

              康熙刻本(18)

            蚕尾集10卷续集3卷(19)

              清初刻本

            蚕尾集10卷续集2卷后集2卷

              康熙35年刻本(20)

              康熙43年刻后印本(21)

              康熙刻王渔洋遗书本(22)

            蚕尾集10卷蚕尾续集2卷蚕尾后集2卷南海集2卷雍益集1卷

              康熙35年刻本(23)

        按:渔洋山人诗集二十二卷,十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版心上镌“渔洋诗集”。卷端题“新城王士禛贻上撰”。目录第三页后有刊记,镌“康熙己西(八年)吴郡沂咏堂雕。即①与③之诗集二十二卷。
    渔洋山人诗续集十六卷,十行十八字,黑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尾下镌“渔洋续集”及卷次。卷端大题作“渔洋山人诗集”,同行下又镌“续集”,第二行镌“新城王士禛贻上”。康熙甲子(二十三年)万言序曰:“吾师宫詹学士新城王公次其辛亥以后诗十有六卷,曰《渔洋山人续稿》,其门下士刻之吴中。将成,公以示言,而命之序。”即②及③之续集十六卷。
    南海集二卷,十行十九字,黑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鱼尾下镌“南海集”。卷端题:“新城王士禛贻上甫。”有盛符升、金居敬两序,但曰命序,不及刊刻,金序叙事已至康熙二十四年后。宜只作“康熙刻本”。⑤及(23)之《南海集》属之。
    雍益集一卷,十行十九字,黑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鱼尾下镌“雍益集”。卷端题:“新城王士禛贻上甫。”康熙三十六年蒋仁锡《雍益集书后》,曰“丙子(康熙三十五年)春二月,吾师渔洋先生奉命祭告西岳江渎……迨秋九月既竣事,先生复命于朝,仁锡亟请先生近诗授梓……先生因出《雍益集》以示…梓既成,因次前后答问之语,敬复于先生”。是“康熙三十六年刻本”。(23)之《雍益集》属之。
    载书图诗一卷,十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尾下镌篇目。此集乃杂纂,多门人子侄辈题作,无序跋,只冠“总目”。其中篇幅多者为《载书图诗》,即以名集。
    渔洋山人精华录十卷,十一行二十一字,线黑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鱼尾下镌“精华录”及卷次。卷十末镌“门人监察御史盛符升  国子祭酒江阴曹禾同订  侯官门人林佶恭誊写  男启汸恭阅”。有康熙庚辰(三十九年)林佶后序,但只言奉命编录,未及刻。宜作“康熙林佶写刻本”⑨、(11)、(12)均属此。

    鱼洋山人文略十四卷,十行十九字,黑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鱼尾下镌“文略”及卷次。卷端题:“新城王士禛贻上。”有康熙三十四年张云章《新城先生文稿序》,不及刊刻,为“康熙刻本”。(13)、(14)、(16)属此。
    蚕尾集十卷,十行十九字,黑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尾下镌“蚕尾集”。卷端题:“济南王士禛贻上甫。”有康熙丙子(三十五)宋荦序,但言读其稿,“余发箧读之,累昼夜卒业,则喟然曰:‘余交王先生三十年,仅大服其诗耳,今乃更服其文。’”乃“康熙刻本”,(18)是。(19)(20)(23)中之《蚕尾集》属之。(17)疑只存文八卷。
    蚕尾续集二卷,十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尾下镌“蚕尾续集”。卷端题“济南王士禛贻上甫”。有康熙甲申(四十三年)吴陈琰序,但曰,“今又辑为续集,自京师走札命余序”。亦只能著“康熙刻本”。(19)、(20)、(23)中之《蚕尾续集》属之。
    蚕尾后集二卷,十行十九字,黑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写刻。鱼尾下镌“蚕尾后集”。卷端题:“渔洋山人王士禛。”王士禛《序蚕尾后集》曰:“余次康熙戊子(四十七年)一岁之作为《蚕尾后集》。”亦合著“康熙刻本”。(20)、(23)中之《蚕尾后集》属之。
    至于④、⑥、⑦、⑧、⑩、(15)、(22)所标“康熙刻王渔洋遗书本”之来历,可阅民国《重修新城县志》卷二十五《节录张汉渡答李雨樵论渔洋山人著述书》内称:“吾乡所谓《渔洋全集》者,凡三十六种,俗目俗呼云然。其实集非全书,亦非有人纂定诠序之以成伦次也。渔洋山人平生著作不一时,有雕板者,有未及雕板者。其所雕之板不一地,有归新城者,有未及归新城者。山人殁后,其家取书与板分而储之,未数载散失已多。及北平黄昆圃(叔琳)为山东学政(康熙四十七至五十一年),惧其久而益佚,乃即其各家现存之板搜而辑之,储诸学宫。其时适有此数,印书胥役随意部汇为十六函,初无诠次。则此三十六种都为一集,不惟非山人意,亦并非昆圃先生意也。”
  此汇印本取名不一,京师书业犹称“三十六种”,中科院以所汇并非王士禛一人之著述(“三十六种”中尚包括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等),名之为《新城王氏家集》,《丛书综绿》著录为《王渔洋遗书》。称“清刻本”亦非是,宜作“清汇印本”,子目著录则须各缀原刻年代。汇印本中散出之零种如(23),亦当如此标示。
    原印本与汇印本之区别在后者卷端题名“王士禛”之“禛”字皆缺末笔。

              (待  续)

    返 回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