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首页 | 新著一览 | 书业新闻 | 网上校书 | 一瓣书香 | 联系我们

 

华林甫 

   
《中国地名学史考论》

 

 


2002年2月出版
ISBN: 7-80149-342-7/k·031
定价: 19.80元

 

 

 

第三章 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


第四节 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

  地名因重名、形近、音同而改名,符合地名标准化原则,但宋、元、明、清四朝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

  南宋学者洪迈曾经指出:“国朝之制,州名或同,则增一字以别之。若河北有雄州、恩州,故广东增‘南’字;蜀有剑州,故福建者亦增‘南’字,以至西和、西安州亦然。其声音颇同,患于舛误,则俗闻称呼,自加上、下、东、西为别,故称岳为上岳,鄂为下鄂;清州与青类,称为北清;郢州与颍类,称为西郢;融州与容类,称为西融者是也” 。这段文字有两层含义:前半段指同名州名前加“南”、“西”字以别之,南雄州、南恩州、南剑州治所分别在今广东南雄市、广东阳江市、福建南平市,西和州、西安州治所分别在今甘肃西和县、宁夏海原县;后半段指地名读音相同者可以加“上”、“下”、“东”、“西”字样以资区别,则以方位字区别重复地名的使用范围已扩大到了地名读音方面。但是,洪迈同时又指出:“若县邑则不问”,即县名重复悉听其便;也就是说,宋代因重名而更改的县名很少,所以他接着又列举了十九组重复县名,在当时均未得到改名 。清人钱大昕于此之外又补列了十一组未见更改的宋代同名县名 。所以,宋代实际存在着30组重复县名。

  宋代县名重复而得不到更改的陋习,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均加以承袭,所以见于文献的重复县名,元代有25组、明代有38组、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时有58组、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有60组、清末已多达63组!

  明清时期,对于重复县名也采取过少量措施。例如明初因凤阳、大理、吉安三府均有太和县,遂改吉安府之太和为泰和 ;因顺天府有永清县,改南安府之永清为上犹;因重庆府有长寿县,嘉靖十年(1531年)改承天府之长寿县为钟祥县 。清人俞正燮云:“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礼部以府、州、县同名者六十五处,奏请换印时冠 以省名铸给” 。据俞氏所列,当时府名同者一组、州名同者六组、四县同名二组、三县同名十组、二县同名四十六对(组),故礼部有此请求。但这些微弱的措施并未使县名重复的状况得到根本的改观。

  因而,自宋代以后,历经元、明、清三朝,县名重复的状况越来越严重。例如太平县,唐代前期有三个,天宝元年将始宁郡之太平县更名为巴东县后,仍有两个太平县(分别属于绛郡、交趾郡,治所分别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汾城镇和越南河西省山西市),天宝中期于宣城郡新置太平县(治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后恢复到三个。五代时越南独立,但宋、元时期内地仍有两个太平县。明成化五年(1469年)于台州府新置太平县(今浙江温岭市)后,重名的太平县又有三个;正德十五年(1515年)于夔州府析置太平县(今四川万源市)后则增加到四个。清朝全部承袭了这四个重名的太平县。民国元年(1912年)将长江下游河道沙洲中的太平厅改置为太平县(今江苏扬中市)后,太平县有五县重名。又如新城县,唐朝后期杭州、涿州各有一个(治所分别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新登镇和河北高碑店市),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在建昌军析置新城县(今江西黎川县)后增加到三个,元初于般阳府路析置新城县(治所在今山东桓台县西桓台城)后增加到四个。明、清二朝全部因袭了这四个重名的新城县。民国元年(1912年)在贵州西南部新置了新城县(今贵州兴仁县),民国二年(1913年)又将吉林省之原新城府改置为新城县(治今吉林扶余市),遂使同名的新城县在民国初年增加到六个。象这样,重复县名犹如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多,迨至民国初年“二县同名者七十四、三县同名者十有二、四县同名者四、五县同名者三、六县同名者一”,总计“全国重复县名一百二十六处” ,因而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更改。

  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三十日,内务总长朱启钤向总统府提交了一份《拟改各省重复县名撮举理由分别说明请鉴核批示文》,列举了导致地名重名的四大弊端,并附有《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这个改革方案得到了大总统袁世凯的批准:“批据呈已悉,应如所拟办理” 。笔者据这份《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经整理后 ,其内容可列成表3—4:

表3-4 民国三年一月重复县名的更改

原 名 改 名 隶 属 更改理由
三水
大宁
大通
万县
山阳
广宁
广昌
义宁
太平(1)
太平(2)
太平(3)
太平(4)
开化
开县(1)
开县(2)
凤台
凤凰
长宁(1)
长宁(2)
长乐(1)
长乐(2)
石门
石泉
石城
平远(1)
平远(2)
东乡
东平
东安(1)
东安(2)
东安(3)
龙门
龙泉(1)
龙泉(2)
归化(1)
归化(2)
乐平
乐安
木旬邑
巫溪
通河
万宁
淮安
北镇
涞源
修水
汾城
温岭
万源
扬中
文山
濮阳
紫江
晋城
凤城
寻邬
新丰
五华
五峰
崇德
北川
廉江
镇戎
织金
宣汉
东丰
安次
云浮
潼南
龙关
遂川
凤泉
归绥
紫云
昔阳
广饶

陕西
四川
黑龙江
广东
江苏
奉天
直隶
江西
山西
浙江
四川
江苏
云南
直隶
贵州
山西
奉天
江西
广东
广东
湖北
浙江
四川
广东
甘肃
贵州
四川
奉天
直隶
广东
四川
直隶
江西
贵州
山西
贵州
山西
山东

广东也有三水县
山西也有大宁县
甘肃也有大通县
四川也有万县
陕西也有山阳县
广东也有广宁县
江西也有广昌县
广西也有义宁县

安徽也有太平县


浙江也有开化县
四川也有开县

安徽也有凤台县
湖南也有凤凰县

四川也有长宁县

福建也有长乐县
湖南也有石门县
陕西也有石泉县
江西也有石城县
广东也有平远县

江西也有东乡县
山东也有东平县

湖南也有东安县

广东也有龙门县
浙江也有龙泉县

福建也有归化县

江西也有乐平县
江西也有乐安县

宁乡
宁远(1)
宁远(2)
宁远(3)
宁远(4)
宁县
宁海
中阳
兴城
伊宁
武山
凉城
黎县
牟平
山西
奉天
新疆
甘肃
山西
云南
山东
湖南也有宁乡县

湖南也有宁远县


甘肃也有宁县
浙江也有宁海县
永宁(1)
永宁(2)
永宁(3)
永宁(4)
永安(1)
永安(2)
永昌
永定
永福
永康(1)
永康(2)
会同
西宁(1)
西宁(2)
华亭
兴宁
兴安
兴国
安仁
安化(1)
安化(2)
安化(3)
安平(1)
安平(2)
安东
安定
安福
寿昌
孝义
余庆
祁县
沙县
怀仁
怀远(1)
怀远(2)
奉化
昌化
定远(1)
定远(2)
定远(3)
泾县
建平
建昌
建德
赵县
威远
南安
临安
古化
宁冈
关岭
离石
紫金
蒙山
保山
大庸
永泰
同正
镇康
琼东
阳原
郁南
松江
资兴
横峰
阳新
余江
庆阳
宜北
德江
马关
平坝
涟水
定西
临澧
鄂城
柞水
庆城
安国
洮沙
桓仁
横山
三江
梨树
昌江
武胜
镇巴
牟定
泾川
郎溪
塔沟
秋浦
凤仪
景谷
摩刍
建水

广西
江西
贵州
山西
广东
广西
云南
湖南
福建
广西
云南
广东
直隶
广东
江苏
湖南
江西
湖北
江西
甘肃
广西
贵州
云南
贵州
江苏
甘肃
湖南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直隶
甘肃
山东
陕西
广西
奉天
广东
四川
陕西
云南
甘肃
安徽
直隶
安徽
云南
云南
云南
云南


河南也有永宁县


福建也有永安县

甘肃也有永昌县
福建也有永定县
广西也有永福县

浙江也有永康县
湖南也有会同县

甘肃也有西宁县
甘肃也有华亭县
广东也有兴宁县
广西也有兴安县
江西也有兴国县
湖南也有安仁县

湖南也有安化县

直隶也有安平县
奉天也有安东县
陕西也有安定县
江西也有安福县
浙江也有寿昌县
山西也有孝义县
甘肃也有余庆县
山西也有祁县
福建也有沙县
山西也有怀仁县

安徽也有怀远县
浙江也有奉化县
浙江也有昌化县

安徽也有定远县

安徽也有泾县
直隶也有建平县
江西也有建昌县
浙江也有建德县
直隶也有赵县
四川也有威远县
福建也有南安县
浙江也有临安县
临江
保安
泸溪
桃源
唐县
海丰
海阳
海城
乾县
清平
清江
清河
清溪
新平
新宁(1)
新宁(2)
新宁(3)
新兴
新安
新城(1)
新城(2)
新城(3)
新城(4)
新城(5)
新昌
靖江
靖安
嘉禾
镇平
镇安
镇边
德化(1)
德化(2)
醴泉

同江
涿鹿
资溪
泗阳
沘源
无棣
潮安
海原
乾城
炉山
剑河
淮阴
汉源
尉犁
开江
台山
扶南
休纳
宝安
扶余
耏水
黎川
新登
兴仁
宜丰
绥江
洮安
嘉兴
蕉岭
黑山
澜沧
九江
德格
突泉

吉林
直隶
江西
江苏
河南
山东
广东
甘肃
湖南
贵州
贵州
江苏
四川
新疆
四川
广东
广西
云南
广东
吉林
山东
江西
浙江
贵州
江西
云南
奉天
浙江
广东
奉天
云南
江西
四川
奉天

奉天也有临江县
陕西也有保安县
湖南也有泸溪县
湖南也有桃源县
直隶也有唐县
广东也有海丰县
山东也有海阳县
奉天也有海城县
陕西也有乾县
山东也有清平县
江西也有清江县
直隶也有清河县
贵州也有清溪县
云南也有新平县

湖南也有新宁县

广东也有新兴县
河南也有新安县


直隶也有新城县


浙江也有新昌县
江苏也有靖江县
江西也有靖安县
湖南也有嘉禾县
河南也有镇平县
陕西也有镇安县
广西也有镇边县
福建也有德化县

陕西也有醴泉县

资料来源:民国三年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连载于《政府公报》民国三年二月五日[628号]、
二月六日[629号]、二月七日[630号]及二月八日[631号])。

  总计此次改掉的重复县名,广东、云南各13处,江西、贵州各10处,四川、奉天各9处,直隶8处,山西、甘肃各7处,江苏、广西各6处,浙江、湖南、山东、陕西各4处,湖北3处,黑龙江、吉林、安徽、新疆各2处,福建、河南各1处,总计127处,地域范围遍及了当时全国23个省中的22省(台湾省当时处于日本统治之下)。这是中国历史上更改重复地名规模最大的一次。

  这次改名的主要原则,“凡两县同名,存其先置,新名从同,仍还故称”,即保留设置较为久远,政区较为稳定的县名,而改掉重名的其它县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经过这次改名,一千年以来陆续积存的重复县名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清洗。

  继民国三年一月份更改重复县名之后,又陆续更改了一些残留的和新产生的同名县名(主要是与省、道同名的县名),详细情况如下表3-5所列:

表3-5 民国三年二月之后陆续更改的同名县名

原名 改名 隶属 改名年、月 改名原由
兰山 临沂 山东 1914.2 与甘肃兰山道重名
承德 沈阳 奉天 1914.5 与直隶承德县重名
长寿 同宾 吉林 1914.6 与四川长寿县重名
永宁 洛宁 河南 1914.6 与四川永宁道重名
安肃 徐水 直隶 1914.6 与甘肃安肃道重名
庐陵 吉安 江西 1914.6 与本省庐陵道重名
岳阳 安泽 山西 1914.6 与湖南岳阳县重名
建昌 永修 江西 1914.6 与四川建昌道重名
保定 新镇 直隶 1914.6 与本省保定道重名
南宁 邕宁 广西 1914.6 与本省南宁道重名
普洱 宁洱 云南 1914.6 与本省普洱道重名
怀柔 瞻化 四川 1916.4 与京兆怀柔县重名
金县 榆中 甘肃 1919.10 与奉天金县重名
唐山 尧山 河北 1928.10 与本省滦县唐山镇重名
永康 康县 甘肃 1929.4 与浙江永康县重名
绥远 抚远 合江 1929.9 与绥远省省名重名
吉林 永吉 吉林 1929.9 与吉林省省名重名
广西 泸西 云南 1929.11 与广西省省名重名
云南 祥云 云南 1929.11 与云南省省名重名
贵阳 贵筑 贵州 1930.10 与贵阳市重名
宁夏 贺兰 宁夏 1942.3 与宁夏省省名重名
昆明 谷昌 云南 1945.1 与昆明市重名

资料来源:《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印行)。

   民国年间大刀阔斧地整顿重复县名,使得在一个较长时期之内地名相对稳定,当时的地名学家金祖孟评价说:“从那时起,中国就不再有重复的县名”,“自从吉林县改名永吉县、宁夏县改名贺兰县以后,省名县名也不再有相同的情形。在名义上,我们的省县名称总算已经做到‘一地一名’的地步” 。由此可见,民国年间、尤其是民国初年的更改重复县名之举,规模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大、涉及的方面比以往要多、程度也比以往更深,因而在中国地名学史上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历史上长期困扰着人们的县级及其以上地名的重名问题,从此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应当附带说明一下,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1949、1950、1951年期间析置新县、新改县名而造成与全国其它县名重名的,总共有十来处,1958年之前全部及时地得到了更改,详见下表:

表3—6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更改的重名县名

原 名 改 名 隶 属 改名年代 改 名 理 由 备 注
淮安县
台北县
建阳县
桐庐县
蓝田县
龙胜县
新安县
平南县
西安市
临城县
梁山县
丽江县
长山县
泰安县
佛山县
西安县
广通县
黑河县
融 县
潍安县
大丰县
建湖县
湖东县
涟源县
卓资县
新沂县
蓼兰县
辽源市
薛城县
梁平县
龙津县
长海县
依安县
嘉荫县
东辽县
广河县
那曲县
融安县
山东
苏北行署区
苏北行署区
皖北行署区
湖南
绥远
江苏
山东
辽东
山东
四川
广西
旅大直辖市
黑龙江
黑龙江
吉林
甘肃
西藏
广西
1950
1951
1951
1951
1952
1952
1952
1952
1952
1952
1952
1952
1953
1952
1955
1956
1957
1965
1952
江苏也有淮安县
台湾也有台北县
福建也有建阳县
浙江也有桐庐县
陕西也有蓝田县
广西也有龙胜县
河南也有新安县
广西也有平南县
陕西也有西安市
河北也有临城县
山东也有梁山县
云南也有丽江县
山东也有长山县
山东也有泰安县
广东有佛山市
陕西也有西安市
云南也有广通县
黑龙江也有黑河县
本省另有同音的容县

1952年撤消
1952年改属江苏
1952年改属江苏

1952年改属安徽,1955年改名枞阳县。

1954年改属内蒙古


1956年撤消
1954年改属吉林
1956年撤消
1997年改属重庆直辖市
1961年改名龙州县
1954年改属辽宁
1960年始置

资料来源:史为乐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张在普编著《中国近现代政区沿革表》(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7年出版)、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沿革》。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