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首页 | 国学资讯 | 国学论坛 | 投稿选登 | 国学入门 | 国学产品 | 请您留言
2009年
第2期
目 录
弁言

 

  岁时匆匆,又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时节。近览宋人行事,略有所感。宋代儒者士大夫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范仲淹如是,王安石如是,就连看似学者气味甚浓的二程、朱熹,无不如是。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具有天下国家的使命感,他们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克续儒家道统,最终都是为了复兴上古三代之治,实现一种理想政治。更有张载及其门人弟子吕大临等,即便不能掀动人君,改制一国,却也在一乡“以礼化俗”,“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都道文人迂阔,不懂现实政治民生,这话不是全无道理。试想王安石用他的理想主义实施变法,就是失败的例子。而西方如柏拉图,也曾经一心革故鼎新,写出《理想国》,试图用这样一个最完美的哲人政治来取代在他看来堕落的其他政治形式。他的理念确实吸引了一批人,甚至西西里的国舅狄翁也成了他忠实的粉丝。狄翁回去就鼓动变法,柏拉图自己也满怀希望远渡西西里,希望在那里实现理想国。结果却很惨,狄翁最终被杀,柏拉图自己也差点被卖为奴隶,幸好有朋友赎回了他。文人和现实的政治之间,似乎确实存在一道鸿沟。现代也是这样,本来可以好好的做一个学者,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却因涉足政治而被恶名的,著名的有德国的海德格尔。但是在雄心勃勃的儒者眼里,这一切都不成问题。他们的问题是,只需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赏识,他们就可以大展宏图,实现那个理想国了——虽然他们心中的天下国家辖制的民众,并不一定认同他们的理想,并愿意被移风易俗,回归三代之治;国家的建制也不一定全然按照他们的理想被构造。但是,这种责任感难能可贵,这种理想有助于一种奋进的精神。今日之学者,不能缺乏这样一种终极关怀。

  《学灯》迎来了第十期,值得庆贺。本期《学灯》除继续得到过去同仁赐稿、支持外,还得到社科院蒉益民、黄艳红先生的佳作,而香港学者陈致、台湾学者鲁瑞菁的鼎力支持,更具有非同寻常的交流意义。

  本期《学灯》分为五个板块。“伦理视角”中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伦理道德问题;“东方古谭”则涉及中国古代的圣人感天而生说、名的禁忌与易纬;“中西比较”栏,继续奉献柚声先生的文章《论中华文明的特异性》;“小学新叶”则提供了几篇训诂校勘方面的作品;本期新推出的“新书序跋”栏目,介绍了《学灯》同仁新近出版或即将出版的著译作品的序或跋,以及章节目录。“新书序跋”的用意显然不在于做广告,而是将同仁著译甘苦、感受,展现在读者面前,以为时代学风之鉴。李幼蒸先生的《忆往叙实》,以亲身经历勾画了五十余年中国乃至世界的学风变迁,并探寻日后的学术方向,发人深省;俞志慧先生的《〈国语〉韦昭注辨正》,体现了新时期小学研究者的特点;萧旭先生的《群书校补》,表现了民间自由学者的滋味;黄艳红先生翻译的《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则活现着译者的心得。

  学海茫茫,愿我们心中的理想,克明峻德,化作夜空的萤火,繁星,明月,照亮中华学术的航程!

  编者:朱清华qinghuaaa@gmail.com李锐lr100875@yahoo.com.cn

上一页    下一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