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
                        
李安纲
文以载道是古代文学语言文学大师进行创作的不祧法则。道即是人生和宇宙运行的规律, 
随着作者自己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而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西游记》 
小说的作者是一个精通佛道儒三教、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金丹大道的知识分
子,所以他所要表现和承载的道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传统文化顶峰的应该是全真道的
经典之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而《西游记》正是对这部集传统文化之大成者的文学形象
演绎。本文从主题、人物和结构三方面来论证《性命圭旨》就是《西游记》小说的文化原
型, 并得出了《西游记》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自觉的东方传统文化载体的结论翻开
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那些奇奇怪怪的金丹学术 语,比
如在回目中就有很多:灵根、心性、大道、菩提、弼马、偷丹、八卦炉、五行山、元神 、
金蝉、心猿、六贼、意马、浮屠山、尸魔、金公、木母、婴儿问母、金木参玄、一粒金丹 、
法身、车力、脊关、禅主、黄婆、鬼孕、二心、一体、心主、药物、阴阳窍、大道真、心 
神居舍、木母同降、姹女求阳、元神护道、丹头、本性、师狮授兽、盗道缠禅、猿熟马驯
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九九数完魔铲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从这些字眼里,谁也不难看
出这是在讲三教修行,金丹大道,正心炼魔,成仙做佛。
但是,由于这些东西对于一般的人来讲太玄奥了,简直是匪夷所思,所以人们干脆把它们跳 
过不管,只去看故事情节了。不过,一般的读者尽可以这样去看热闹,而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 
学者却必须慎重地对待,真正探索出它的内含和原型才行。我们在检讨了所有的说法之后,发 
现没有一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小说中的数百个谜一个也得不到答案。
比如说为什么石猴进了水帘洞就要称做美猴王?他的老师为何是须菩提呢?金箍棒为何是 
13500斤呢?取经为何要5048天,取回5048卷经呢? 八戒钯、 沙僧杖为何都是5048斤呢?更 
妙的是唐太宗贞观13年唐僧父亲陈光蕊中的状元,13年被人打入水中;13年太宗下的地狱,而 
且寿止13年,却因为开封的相良夫妇存有13库金银而借得其中1库以还魂;后来唐三藏竟然也 
在贞观13年西行取经,这13之数到底有何奥秘呢?
根据文以载道的规律,作者一定表现了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和主张,一定在每一个意象 
当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原型。只能说我们还没有发现,绝对不能说作者是在关公战秦琼,不懂 
佛学或者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能够顺着作者自己的思路去探寻一下,依照他在小说中提供给 
我们的线索去把握,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的。于是,我们杷目标放在了对小说原型的破译 
上。
我们翻阅了当时小说所表现的金丹大道的文献资料,并且亲自修炼丹法禅定,终于有了可喜 
的突破: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的托名龙门派第二代掌教尹志平的弟子所撰、出现在明代中叶 
的《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书中所有的主题、人物、神通、宝贝、 
事件、情节、结构等都从中脱胎而来,也就是说可以以此来解决并且回答小说中的所有问题 
和暗谜。如此以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它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自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载体了。

                       
一、主题论
任何形式或者符号都是有意义的,因此所有的文字都必然表达了某种作者的思想和观念。 
这就是所谓的“文以载道”。比如说穷酸的知识分子写出的东西总是忧国忧民的腔调,和尚 
道士歌唱的自然只能是超凡脱俗的境界和明心见性的教理。古人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就是这个道理,也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
吴承恩不是《西游记》的作者,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读者可以参考拙文《吴承恩不是〈西 
游记〉作者》以及《为什么说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而真正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一 
位精通儒、释、道三教以及金丹学、生命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等传统文化的 
知识分子,那么他所要表达的就一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了。尤其是在明代中叶思想 
活跃、宗派林立的大氛围中,作者高屋建瓴地提出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来表现自己 
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人们写文章有题目,一针见血,点明主题。小说有的比较隐晦,含而不露,读者往往根据自己 
不同的层次会得出不同的理解角度,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主题或者成了多主题。这就为后世 
的学者制造了许多疑惑,甚至可以专门去开一门主题学了。不过,《西游记》的主题其实是很 
清楚的,只是一般读者无法跟作者沟通,所以产生了理解的障碍。
比如书的题目就是《西游记》或者《西游释厄传》,在修道的人来理解就很直接,这是在讲 
修行。因为西方为空方,西游就是走向虚空。四大皆空了,自然就没有了灾厄而达到了极乐世 
界;道家把下丹田叫做西方,取经就是把其中的元精取回而补入东方心中,这叫做抽坎填离。
再如每一回的回目就是每一回的主题,这是谁都明白的,无非是故事中的是人,回目中讲的 
是丹道学上的术语而已。其实,人物是金丹学的艺术形象化,回目的术语是人物和故事的提炼,
明白了这一层关系,其他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了。
                       
二、人物论
《西游记》中的人物都有来历,主要来自《性命圭旨》。而《性命圭旨》表现的是生命科 
学,是金丹大道,所以必须用一些形象来展示,便出现了许多的特殊术语,在外行人看来自然是 
匪夷所思的。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开始,一直到吕洞宾、张伯端、王重阳、丘处机等,都 
采用了非常美丽的形象、活灵活现的情节,来表述修炼金丹的过程,都为日后金丹学被艺术化 
提供了方便和条件。《西游记》百回本小说就是这一现象的发展顶峰,而且是自觉表现金丹 
大道、承载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
金丹学中最难懂的要数那些莫名其妙的名词术语了。祖师传法,总是要择人而传,讲究缘分,
就看你能不能从这些繁复的说法中发现真理,这就叫悟性。因为真理最最简单,所以要得之维
艰,人们才会珍惜,于是就有了那么多的迷宫和疑阵、比喻和象征。因而,要想学成大道,就 
必须先过这一关,弄清楚这些名词术语。《西游记》有让天下苍生皆成道的大愿,所以就在这 
些名词术语上下了一番工夫,塑造了一系列鲜明可感的文学艺术形象。比如孙悟空、猪八戒 、
观音菩萨、红孩儿、黄眉老佛等,但他们却都有着自己的原型,那就在《性命圭旨》当中。
《性命圭旨》元集中有幅图为《时照图》,中间画的是五脏,讲其中的关系。其名称为:心 
脏为火名姹女,肾脏为水名婴儿,肝脏为木名仁龙,肺脏为金名仪虎,脾脏为土名黄婆,心肝肾 
肺四脏围绕着脾脏而得其调和。《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参照这五脏的形象来建立的: 
孙悟空就被称作心猿、姹女,因而屡次变化作人媳妇,是心脏的象征;唐僧生来就离不开水,所 
以名叫江流儿,是婴儿,是水,为肾脏的象征;八戒被称做木龙、木母,就是肝脏的象征;沙和尚 
被称为黄婆、真土,就是脾脏的象征;白龙马为西海龙王之子,西为金方,古人认为金子白色, 
它又变成白马,专管呼吸而乾乾不息,正是肺脏的象征。这五个人物当中,只有沙和尚默默无 
闻,但却起着调和取经人关系的作用。
《西游记》中有个非常受人喜爱而且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观音菩萨,她的形象本来为男性 
或者中性,但到小说中却成了一个女性,其原因就是她在东方,日居离位反为女;她与释迦牟尼 
相对,佛祖住西方,所以成了男子,因为坎配蟾宫却是男。释迦佛祖用六个金字就把孙悟空压 
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那六个字就是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 口奄、嘛、呢、叭、咪、口牛。
其原型就在 《观音密咒图》中,而《念观音咒说》云:“此咒是观音菩萨微妙心印。若人书
写六字大明咒 者,即同书写三藏法宝。若人持念六字大明咒者,即同讽诵七轴灵文。又能开
智慧门,能救百 难苦;三世业缘,悉皆清净;一切罪障,尽得消除;解脱生死,安乐法身。”这六
个字的意义就是 要孙悟空开智慧之门、解脱一切灾难,从而成就自己的安乐法身,所以他见
到观音菩萨的时候 说她是“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
还有一个非常奇妙的人物是哪吒,因为他与以往传说中的形象完全两样。在小说中,他生时 
左手有哪字,右手有吒字,所以取名哪吒。他又割骨剔肉还了父精母血,一灵真性投奔西方,被 
释迦佛祖用莲花化身重塑了一个永远如小孩赤子的哪吒,这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其原型就在
《性命圭旨·卯酉周天口诀》中。丹道修炼讲卯酉周天,是一种循行路线和方法,为左旋右转。 
哪即是挪动的挪为旋,吒谐转折的折为转,亦即左手为旋右手为转。更妙的是此节有一段话: 
“盖坎中之铅原是父之真精,离中之汞原是母之真血。始因乾体一破,二物遂分两弦。是以常 
人日离日分,分尽而死。所以,至人法乾坤之体,效坎离之用;夺神功,改天命;求坎中之铅制离 
中之汞,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阴尽阳纯,复成乾元本体。”离为东方,坎在西方,所以他死 
后一定要投奔西方才能重生。能得纯阳而成乾元本体,所以永远是个太子小孩身。
总之,不仅大人物可以从《圭旨》中找到出处,就连那些小妖禽兽们也有其来历。比如悟空 
第14回“六贼无踪”中杀的那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以及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中三次打 
杀的白骨夫人、第63回“群圣除邪获宝贝”中的九头虫等,正出自《圭旨·许栖岩胎息诀》 
的“遣去三尸,驱除六贼,纳气于丹田,定心于觉海。”《卧禅图》中的:“三尸自灭,九虫自 
出,所谓睡魔不知从何而去矣。”第70回里有个“有来有去”被悟空一棍子打成个“有去无 
来”,有来有去是生死轮回,有来无去是死而无生,无来无去才是超越生死,正是《圭旨·性命 
说》中的“命有身累,则有生死;性受心役,则有去来。……性常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何死 
何生!”以及《达磨祖师胎息经》说的:“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等 
等,可以说《西游记》中无一人无来历,这是从人物的角度看,《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 
文化原型。
                    三、结构论
如果说《性命圭旨》仅仅从主题和人物方面是《西游记》小说的文化原型还不够,那么我 
们还能举出更加有力的证据来:小说的结构也是按照《性命圭旨》安排的。
不仅如此,小说的整体结构也是依照《圭旨》而来。我们先看一下孙悟空故事的前八回与 
《性命圭旨》的关系:《圭旨》除了元集讲宗旨外,亨、利、贞三集主要讲修炼丹法的过程和 
火候。亨集三节讲炼精化气:第1节是《涵养本源救护命宝》。石猴进水帘洞而心居心窝称美 
猴王,“灵根育孕源流出”,是《涵养本源》;他怕死而西行求法,“心性修持大道生”,是在 
《救护命宝》;悟空得法学成变化,是《退藏沐浴》,“悟彻菩提真妙理”;东归后扫灭混世魔 
王,是在《玉液炼形》,“断魔归本合元神”。第2节是《安神祖窍翕聚先天》。悟空坚守水 
帘洞,修整兵马,是《安神祖窍》;到傲来国窃兵器,是《法轮自转》;由洞中直下至水晶宫, 是
《龙虎交媾》;得了金箍棒,是《翕聚先天》而“四海千山皆拱伏”。第3节是《蛰藏气穴 
众妙归根》。悟空醉后进入幽冥界,是《蛰藏气穴》;消掉群猴的生死籍,摄归1350魂字号,即 
是《众妙归根》而“九幽十类尽除名”。
利集三节讲炼气还神:第4节是《天人合发采药归壶》。孙悟空想上天,太白金星下来招安, 
即《天人合发》;做了“弼马温”嫌官小又打下天宫,二独角鬼王(圭)献上“赭黄袍”,是 
《采药归壶》,“官封弼马心何足”;众天神围困花果山,是《聚火载金》。第5节为《乾坤交 
媾去矿留金》。天神哪吒等与悟空战斗,是《乾坤交媾》;打败诸天,却独留太白金星饮宴,是 
《去矿留金》;做了“齐天大圣”却周游诸天,是《卯酉周天》,“名注齐天意未宁”;第6节 
为《灵丹入鼎长养圣胎》。悟空在天宫偷桃、偷洒、偷丹,反归水帘洞中,是《灵丹入鼎》, 
“乱蟠桃大圣偷丹”;被诸天神围困,是《长养圣胎》,“反天宫诸神捉怪”;观音菩萨赴会, 
是《火候崇正》;她令木叉去打仗放火,是《内观起火》,“观音赴会问原因”。
贞集三节讲炼神还虚。第7节为《婴儿现形出离苦海》。观音推荐二郎与悟空赌斗变化,让 
天王用照妖镜逼悟空现形,是《婴儿现形》,“小圣施威降大圣”;被太上老君用金钢琢击中 
天灵,擒上天不再返回,即《出离苦海》;众天神雷将用火烧雷打,却使悟空成为“金刚不坏” 
之躯,是《真空炼形》。第8节为《移神内院端拱冥心》。太上老君把悟空领入自己的“八卦 
炉”(头颅上有八片顶阳骨)锻炼,即《移神内院》;悟空蹬倒八卦炉是《阳神出现》,“八 
卦炉中逃大圣”;但他要做玉皇大帝,就是流连自己的内院不出神而入虚,是修道者的大忌,所 
以要请代表寂灭心的如来佛。如来伸出右手跟他打赌,他收了铁棒站在佛祖手心,是《端拱冥 
心》。第9节为《本体虚空超出三界》。悟空始终跳不出如来佛掌心,是《本体虚空》;佛祖 
一把掌把他推出西天门外,是《超出三界》;悟空由人界打到地界,又由地界打到天界,最终被 
如来压于五行山下,就是“五行山下定心猿”;佛祖回到西天便造出佛经,“我佛造经传极乐”,
就是《毗卢证果》。
悟空的情形如此,唐僧的修炼也不例外。只是他的过程较长,而《性命圭旨》却只有9节,这 
样以来,小说就必须用数回来表现1节,或者将《圭旨》重复演绎,于是从第8回的下部分开始, 
一直到100回结束,都是对《圭旨》的艺术再现而已。
总之,从结构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源流关系来。最后,我们还必须再交待一下这两 
部著作的版本情况:
《性命圭旨》的最早刊本是明万历乙卯(公元1615)年由吴思鸣和丰干居士刻的,余永宁 
的《刻性命圭旨缘起》云:“里有吴思鸣氏得《性命圭旨》于新庵唐太史家。盖尹真人高弟 
所述也。藏之有年,一日出示丰干居士。”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云:“《性命圭旨》
四卷,明万历间刻本。按是书相传为尹真人弟子述其师说,旧藏唐新庵家,其甥吴之鹤为付剞劂。”
由刊刻前的“藏之有年”来看,至少也有一二十年的光景,可见吴氏从唐家取得时在万历二十
年前后。而且,唐家藏此书又有几多年?那么是做过太史之官的唐新庵所作的吗?都是谜。但
是,因为书中引用的有嘉靖中的罗念庵的言语,可见此书的成书年代为嘉靖末年、万历初年。
《西游记》现存的最早刊本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的金陵世德堂刊本,书名为《新 
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书前有陈元之的《西游记序》云:“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 
……旧有序,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可见唐光禄 
所购的书,应该是手稿或者旧刻无像私板小字的《西游记》,因此这部书稿的成书年代也应该 
在嘉靖末、万历初年。
从版本学的角度讲,这两部书的年代非常接近,内容又如此的吻合,不过一为金丹大道的思 
想理论体系,一为其文学艺术的表现而已。由此,我们不难想像这两部书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一 
个人,或者至少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推测,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研 
究和考证。但是,《西游记》演绎了《性命圭旨》,或者说《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 
原型,的确是不容置疑的。
(原载《山西大学学报》,1996,4)

        

 
 

 

 

 

 

版权所有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Copyright©2000
mailto:web@guoxue.commailto: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