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西游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李 安 纲
近年来,笔者在《西游记》文化研究领域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并出版了三部著作:《苦海与 
极乐——〈西游记〉奥义》(东方出版社,1995,10)、《新评新校〈西游记〉》(山西古籍
出版社,1995,7)和《心路历程——〈西游记〉生命奥秘大破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5),
还在1996年于太原召开了“《西游记》文化首届学术研讨会”。其主要的观点有 五个方
面:
吴承恩不是《西游记》小说的作者,
全真道的经典之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是《西游记》小说的文化原型,
宋代丹道学家石杏林《还源篇》81章五言绝句是唐僧81难的文化原型,
《西游记》小说的主题思想是道教全真道的金丹生命学主旨,
《西游记》不是什么神魔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可以定义
为文化小说。
在这里,笔者拟就《西游记》的文化综合研究,作进一步地反思和探讨。作者问题,读者可以
参看拙文《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和《为什么说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 这里想
着重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一下《西游记》的主旨与价值:
                             
一、主题问题
主题,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存在物的根本意义所在。而任何符号都包含着一定的意义,所以没有
主题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西游记》也同其他任何的存在物一样,是一种符号,肯定具有着
自己特定的意义,也一定有其独特的主题。有人说小说是写儒、释、道三教的教义,或者说是在
讽刺现实,或者说是滑稽游戏,或者说是神魔小说,等等不一而足。到底该如 何理解呢?
中国古人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历来奉行着一种“文以载道”的法则,也就是说,任何文章
都必须表现社会和宇宙的规律,表现作者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又称做“诗教” 。没有载道
的文章便会受到批评,比如说司马相如的大赋本想讽谏皇帝去末务本,却只落得了个“劝百讽一”,
遭到扬雄的嘲讥。
文学又是作者表现自己的襟抱,兼善天下,利益民生,教化启蒙的工具。即使是淫秽小说如
《金瓶梅》、《肉蒲团》等,也要在整个布局上体现出教化启蒙的意义来。西门庆荒淫无耻,最后
也死于淫上;未央生则在肉蒲团上勘破了红尘,削发出家,觉悟证道。目的还是非常清楚的,只是世
人只喜欢去读那些淫秽的东西,结果只落得了个劝百讽一的效果。
但无论怎样,作者自己都是想通过对生活某一方面的体验和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这
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作者生活的领域和层次不同,他所观察生活与自然的角度也自然相异,因而
他所表现的人生和价值观也自有不同。也就是说,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学中
所承载的“道”也自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因而才构成了文学的繁荣局面。
过去的作者不像现在的作家可以领工资,可以有意识地深入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中去,可以写出各
种各样不同的文学作品来。他们只能对与他们自身事业相关的生活和追求的境界有比较深刻的理
解,才会去加以表现和描写,所以往往会一部惊人,流芳万世。因此,诗人有诗人的道,历史家有历史
家的道,心学家有心学家的道,修炼者有修炼者的道,他们把这些自 己所熟悉和体认的道用文学形
式表现出来,也就成了作品的主题。
我们这样说的意思,是在说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是而且必须是多样的,我们的文学批评家 们绝对
不能因为自己对某一行当不了解而摒弃某种主题,却硬要用我们自己的狭隘意识去范围它,抹杀它。
削足适履只能扼杀我们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如果说小说家只能去写我们这些从事文学批评的大老
爷们所熟悉的东西,或者说文学作品只能按老爷们的水平去理解,那 么,这文学界还有什么出息呢!
所以,要认识《西游记》小说的主题,就必须放下一切先入之见,实实在在地从小说的文本出发,
来看看作者到底在向我们读者表示什么,教化什么。接受不接受是我们的事,但教化不教化则是作
者自己的事,我们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要挖掘出作品的本质内涵来。有些论者只是认为读者能接受
的才是作品的主题,不喜欢的就不是主题。这种观点非常荒谬,因为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要把读者
不懂的东西指出来,让大家通过学习和认识的过程来提高普遍的文化素质。如果读者喜欢什么,我
们就去鼓吹什么,那么我们文学批评家对于社会来说还有什么责任可言呢?
                                        
二、回目提纲
任何作品的主题通常都会体现在题目上,题是头题,目是眼目,都是人身最关键的地方, 也是作品
最要害的地方,即主题所在。有的学者认为《西游记》小说的回目与正文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种无
聊的点缀而已。这完全是对于小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却要维护旧说、坚持己见的结果,只要揭示出
小说回目中的真相来,读者们自然会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翻开《西游记》,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那些奇奇怪怪的金丹学术语,比如在回目中就有很多:灵根、
心性、源流、大道、菩提、妙理、元神、心猿、六贼、意马、尸魔、金公、木母 、婴儿、法身、
黄婆、神狂、道昧、二心、一体、心主、药物、七情、归性、体真、真如、 丹头、大觉、灵元、
幽魂。从这些字眼里,谁也不难看出这是在讲三教修行,金丹大道,正 心炼魔,成仙做佛。什么是灵根、
心性、元神、黄婆、木母、金公呢?应该用什么角度来解释呢?
“灵根”谓神灵的根本,也就是元神,出于《抱朴子·至理》的“养灵根于冥钧”,《太 玄经》的
“藏心于渊,美厥灵根”。“源流”是丹道学中最根本的概念,人未生前的境界是源,既生之后是流;
因为人类无法主宰自己,从而随波逐流,迷而不返,所以要人还源、会元、返原等,《性命圭旨》的第
1节就是《涵养本源救护命宝》。“心性”是不变的心体, 《起信论义记中本》云:“ 所谓心性,
不生不灭。”《坛经》云:“心是地,性是王。” 《圭旨·涵养本原》云:“心性灵通,隐显自在。”
“修持”更是宗教和丹道术语,谓修炼 和实践。“大道”是有别于傍门左道而言,在这里指金丹大道。
“菩提”是梵语音译,谓觉悟。释迦牟尼有个解空第一的徒弟叫须菩提,而且凡是修道必须先发菩
提心。“妙理”是无中生有的道理,真空当中有妙有,执着于空相就是落顽空,必 须粉碎虚空才能了当。
“断魔”是断除生灭心和百邪阴魔。“归本”是归还本体而会元心, “元神”是性命的根本,《圭旨》
云:“父母交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由是而气,由是而形。”“四海”表面
上是东西南北四海,其实如《钟吕传道集·论 水火》说的:“心为血海,肾为气海,脑为髓海,脾胃乃
水谷之海,是此四海者如此。”
《西游记》小说回目中的名词术语全都可以从全真道的经典之作《性命圭旨》中找到注解,所以我
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西游记》小说的主题就是对道教全真道的金丹大道的艺术表现。
还如每一回末尾的提纲总结,都证明了是对全真道金丹心性说的表现。如:打破顽空须悟空、扫除
爱欲自归真、未炼婴儿邪火胜、心猿木母共扶持、大丹脱漏怎周全、推干金海悟禅心、心有凶狂丹
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坎离既济真元 合、水火平均大道成、
仙道未成猿马散、心神无主五行枯、无忧无虑来佛界、诚心诚意上雷 音、见性明心参佛祖、功完
行满即飞升、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原如拜主人等等,都是对每一回故事情节的总结。如果说作者
的主题不是要表现金丹大道,那么又何必既在回目中标明 ,又在提纲总结中再次阐发呢?
                                        
三、诗词韵文
从来研究《西游记》文化学的学者们,几乎没有一个人去认真地研究过小说中的诗词韵文。就连那
些持证道说的学者也没有重视过,甚而将书中大量的诗词韵文都加以删除,这对于研究作者的境界和主
题都是不利的。
幸亏前几年有一位外籍华人柳存仁先生曾经做过一些尝试,从《道藏》中找到了《西游记》中所引
用的部分诗词韵文。徐朔方先生曾经在《文学遗产》上专门撰文介绍过。最早的话本小说中常用诗词
韵文来提醒读者,或者表示赞叹和概括的。但到后来,如《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等小说
中,诗词韵文的运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利用,以便表达故事情节的深层意义。《西游记》的作者不仅
在回目提纲中明确标示了金丹大道的主题,更在诗 词韵文中进行了尽情地发挥和展示。
作者在书中大量地引用了道教金丹学祖师的诗词韵文,比如引用宋代南宗清修派创始人张伯端(即
小说第79回中那位送给朱紫国皇后棕衣的紫阳真人)的就达6首之多。第14回 “心猿归正”的
一开篇就是他的七古《即心即佛颂》“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第29回“脱难江流来
国土”的一开篇是他的《西江月》“妄想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第53回“禅主吞餐怀鬼孕”
的一开篇又是他的《西江月》“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第96回“寇员外喜待高僧”的一开
篇再引他的《西江月》“法法法原无法,空空 空亦非空”,只是把第一句改成了“色色色本无色”。
在第36回“劈破旁门见月明”中, 孙悟空对月作诗曰:“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
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 天。”用的是张伯端《悟真篇》中的绝句,只是最后一句原文作“炼成温养
自烹煎”;第9 9回“九九数完魔铲尽”中有律诗云:“九九归真道行难,……毫发差殊不结丹。”这
最后 一句也用的是《悟真篇》中的原句。
作者还引用了全真七子中有名的马丹阳的诗词,如第50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的一开篇 就引了他
的《南柯子》“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第91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的一开篇再引他的《瑞鹧鸪》
“修禅何处用功夫?马劣猿颠速剪除。”还有那位编著了《鸣鹤余音 》的冯尊师,第8回一开篇引了
他的《苏武慢》“试问禅关,参求无数。”第87回“凤仙 郡冒天致旱”的一开篇再引他的《苏武慢》
上片“大道幽深,如何消息”。
仅在每一回开篇所引用的诗词韵文就有不少,遗憾地是还有很多我们尚未找到其出处。至于行文中所
引用的丹经道书中的语句段落,就不计其数了。比如第64回“木仙庵三藏谈诗 ”中唐僧谈的那一段
禅法,即是冯尊师《升堂文》和《性命圭旨》中的原句;第78回“金 殿识魔谈道德”中,唐僧谈僧的
一段则引用的是三于真人的《心地赋》,原本是谈道家的事务,却被作者安在了和尚的头上;而那位国丈
所谈的仙一段,则引用的是宋仁宗的《尊道赋 》。第100回引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圣教序》,但却
做了有利于自己的改动。总之,作者所引用的宗教尤其是道教全真道金丹学大师的经典诗词韵文,都说
明作者的宗旨是要通过小说来表现金丹学的主题。
另外,作者自己为了照应提纲小说的故事情节与金丹大道的关系,在行文中创作了大量的金丹诗词韵
文,以提示读者的注意。可惜,当今的读者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什么宗教、中医、阴阳、易卦、金丹等传
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对那些术语几乎是一窍不通,所以干脆跳过不读 ,只要能看懂热闹就行了。
但是,既然作者不辞辛苦地写了出来,我们就有必要将其解读出来,否则就太辜负作者的一片苦心了。
有的学者因为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过:“然作者虽儒生,此 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
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所以便奉此为圭臬,不顾事实,硬要说《西游记》小说
中的诗词韵文与正文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游离于文本 之外的。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数一数,就可以知道整部小说中的诗词韵文约有二百余篇,而直接写到金丹五行
的诗词韵文便有一百八十余篇,占到了百分之九十的比率。我们能说这是偶见吗?小说第7回“五行山
下定心猿”中有首诗云:“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 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
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 来同契住双林。”如果我们可以否定它与美猴王和
齐天大圣以及最后成就的关系的话,那么 由书中的人物自己所作出来的诗词韵文还算不算有关系呢?悟
空、八戒和沙僧每一次都会交 待自己的出身,都会提到自己是如何修炼金丹大道而飞升成仙的。
如果说这还不算的话,那么第61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中,悟空作了一首诗说:“自到西方无对头,
牛王本是心猿变。今日正好会源流,断要相持借宝扇。”猪八戒自己也作了一首诗说:“木生在亥配为猪,
牵转牛儿归土类。申下生金却是猴,无刑无克多和气。用芭蕉,为水意,焰火消除成既济。昼夜休离苦尽
功,功完赶赴盂兰会。”看到这里,我们还能睁着眼睛说这些诗词与小说本身无关吗!
                                        
四、人物地名
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其人物和地名的构思都有其一定的寓意和含义,都是对作品的主题和宗旨的浓缩和
具现,尤其是那些进行独立创作的艺术巨构,如《续西游记》、《后西游记》 、《红楼梦》等,而《西游
记》正是这一文化小说潮流的源头。大的人物有如来佛、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弥勒佛、观世音、地藏、文殊、普贤、唐僧、李世民等,这些宗教和人间的领袖的言行举止与佛典史书上的记载几乎没有什么是一样的,只是作者借用了他们的名号来 表现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比如说如来佛代表的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的寂灭智慧,观世音体现的是内观听自心声音的妙观察智
慧,太上老君指寓的是元始祖气,玉皇大帝表示的是人头脑中泥丸宫中的识神, 文殊和普贤则指的是修炼
中的文火和普火。
至于小说中的五个主要人物,更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使命。先说孙悟空,他进到水帘洞后便称做美猴王,
是因为《易经》中《坤文言》的六句话“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
至也”。水帘洞为中,石猴为阳一,一进入中字里便为“申 ”,申又配猴,所以便称做美猴王。他西行拜
的祖师却是释迦牟尼佛祖的大弟子须菩提,但又是大觉金仙,亦仙亦佛,解空第一,所以要给美猴王起名
“悟空”,这就是祖祖相传。
悟能、悟净的名字也有其含义,与悟空成为三兄弟,这净、能、空分别代表了佛教的戒、定、慧三学。
戒能得净,定即得能,空即是慧。而这三家合起来便是唐三藏,三藏即是要藏 这三家,道教全直道经典之
作《性命圭旨》开头便有一幅《普照图》,上面明确指出:
三藏之窍,窍中有妙。妙窍齐观,是为普照。
三藏是三个窍,窍中藏着妙。三窍即是心、肾、脾三个脏腑:心窍中的妙是心猿、姹女、悟空,肾窍中
的妙是呆胞、婴儿、悟能,脾窍中的妙是净土、黄婆、悟净。这三家合起来就是金丹大道中的三要素:金、木、土,铅、汞、刀圭,心、肾、脾,精、气、神。由此可见,《西游记》中所讲的金丹大道正是全真道的精髓所在,不是邪魔外道的什么烧茅炼丹的化学反应,而是人体内部自身因素的调整,是保持身心两方面
的平衡,从而达到对 自身不健康因素的否定和超越。
经过我们的仔细考证,则《西游记》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和地名都有其文化上的渊源和来历,而且作者的
立意甚明,只要我们不带任何偏见地正视它,都会有所发现和收获的。因为丹道学解决的是人类自身的问
题,所以它研究的对象便是人体。
《西游记》既然要表现金丹大道,那么它的所有人物和地方都应该是人体的部位和生命的因素。地狱叫
做幽冥界,是因为《老子》中说过:“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窈冥界即是修炼时候
内观下丹田而出现的一种境界,只有打出此关,便能得到光明 境界而得永恒。枉死城即人之肛门,丹道学
家称此处为魄门,魄字是白鬼,白白地做了鬼即是枉死。
比如心脏这一部位,有水帘洞,是一座明晃晃的铁板桥,桥下之水冲击了石窍而倒挂流出 ,才形成了一股
瀑布飞帘,这就是人心的心字。冲击石窍倒挂流出是心字的捺勾,水当然是 那三点。心中有正有邪,邪妄
之心也由此水帘洞中生出,所以会在第57回中有了一个二心六耳猕猴出现。他拜的祖师所住的地方名字
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也是个心字 。灵台是脊柱上正对心脏的一个穴位,“方寸”也是心,斜
月是一捺勾,三星是那心头三点 。
心中一旦上火,便是那枯松涧火云洞中的红孩儿,枯松是干柴能生烈火,火云是火气蒸腾 ,红孩儿便是心
中的赤子又名丹元童子。心中一念慈悲,便是紫竹林潮音洞中的观世音菩萨 。紫色象征心脏的颜色,竹子
中空象征心中空灵,潮音象征心脏供血时的心跳,观世音是心 中的妙观察智慧,所以悟空遇到大难便找观
世音帮忙。等到真正悟空了,便是那灵山大雷音 寺里的如来佛祖。灵山是心,大雷音是超越了一切范围和
感知的心跳,如来佛祖便是无所从 来、无所从去的最高智慧境界。
由此可见,《西游记》所写的就是要从多心到一心,从凡心到真心,从烦恼邪心到智慧无 心,最终达到绝
对自由自在的心空境界,完全可以称为心路历程。
至于其他的地名和人物就更是如此了,都来自于道教经典之作的《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之 中,所以我们
认为这部《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就是小说《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无非一个是 教理经典,一个是艺术作品
而已。也许,这两部书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一个人,至少也应该是 朋友知音,因为这两部书几乎出现在同时。
综上所述,我们从回目提纲、诗词韵文和人物地名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和宗旨了,那就 是道教全真道
的金丹大道。
精神世界的需求实际上远远超过了肉体的欲望,所以才会有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人文科学发展。
人文科学虽然不能直接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却可以通过精神世界的调节从而带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之所以如今的社会秩序紊乱,人性良心丧尽,唯利是图风行 ,人人不能自安,原因就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远远地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
既然《西游记》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那么其中一定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养方法,对
于当前重建我们中华民族的新型道德伦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主 题 研 究
任何文艺作品都会反映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在字里行间呈现出一种引力趋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品主题。通俗地说,就是作品到底要向读者说什么,要让读者怎么样。《西游记》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洋洋八十万言,一定要向读者说明什么,读者自然也能够从中接受到很多的信息。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无比丰富。也许,这就是《西游记》小说的魅力所在。不过,读者尽管有千万,各人所得也许会有千万,但作者却 只有一个,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作品的主题会是什么呢……
         

    

 
 

 

 

 

 

版权所有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Copyright©2000
mailto:web@guoxue.commailto: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