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着重研究禅宗语录中“啰啰哩”语的特殊用法和意义,首次揭明此语的禅宗行业隐语的性质。文章举示大量用例,证明“啰啰哩”语可以隐代“还乡曲调”,一指世俗意义的还乡,二指禅宗的识见本心、悟道归源;后义由前义引申而来。此外,还对“眉”系词语以及“誵讹”、“事持”、“合头”、“闹蓝”、“不可”等词的意义进行了梳理和训释。
关键词 啰啰哩 “眉”系词语 誵讹 合头 闹蓝 不可
一、“啰啰哩”考
“啰啰哩”语习见于唐宋以来的口语文献,禅宗语录尤多使用。其语形变化不定,仅在宋代文献里就可见到多种写法,如:啰唻哩、啰啰哩、逻罗哩、啰哩啰、哩啰哩、哩哩啰、里棱罗、啰啰哩哩、啰哩哩啰、哩啰啰哩、哩啰等(见下文引例)。它们的用法基本一致;所用文字,声母多系来母,以“啰”、“哩”二字为主。因此可以视作同一词语在不同年代、不同方言和不同使用环境里的变形。本文在一般指称时以稍为多见的“啰啰哩”作为代表。
禅录中的“啰啰哩”语很早就引起学者的注意并加以研究。日本无著道忠(1653~1744)和我国近期出版的《宋元语言词典》、《汉语大词典》、《禅宗词典》等均对此语作过详略不一的考探训释(各家主要观点附录于文末),然尚未能挑明、阐说此语在禅录里的重要用法,特作本考以揭示之。
禅录里“啰啰哩”语最常见、也最值得重视的是隐代用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1.知府钱公奏请再住褒禅。上堂:“大众,君命重宣降薜萝,不容静处萨婆诃。襕衫席帽寒酸甚,又向人前唱哩啰。”【《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中华书局,1994年,550页。】
2.若是你洒洒落落,不妨我哆哆和和。神歌社舞自成曲,拍手其间唱哩啰【《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百丈野狐,天童觉颂,《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第1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3.不是如来禅,亦非第一义,更说甚衲僧巴鼻!争如撒手悬崖,去却药忌,且唱个啰啰哩哩。参【《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大正藏》卷四七,748b。】!
例1谓龙门清远禅师退院后受敕再度出山,担任褒禅寺住持,又一次为大众宣讲禅法,“唱哩啰”隐指唱禅道歌,唱难以明说的妙法歌。例2、3既已“洒洒落落,哆哆和和”、“撒手悬崖,去却药忌”,进入了彻悟境界,他们所唱的不也是妙法歌、悟道歌吗?可以看出,此三例中的“哩啰”、“啰啰哩哩”是用来隐代禅道歌、悟道歌的。我们不妨将上引三例与下面两例作个比较:
4.殷勤为唱玄中曲,空里蟾光撮得么【《景德传灯录》卷二九同安禅师《正位前》诗,《大正藏》卷五一,455c。】?
5.闲卧孤峰无伴侣,独唱无生一曲歌【同上卷三十,道吾禅师《乐道歌》,《大正藏》卷五一,461c。】。
不难看出,无论是“唱哩啰”、“唱个啰啰哩哩”,还是“唱玄中曲”、“唱无生一曲歌”,他们唱的其实都是禅道歌、悟道歌,这些歌曲的性质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在词语的使用上,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区别,后者是正面叙说,前者是隐代用法而已。
下面一例对我们认识“啰啰哩”语的隐代作用亦有帮助:
6.茶陵郁山主……一日乘驴度桥,一踏桥板而堕,忽然大悟,遂有颂云:“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因兹更不游方。师乃白云端和尚得度师,云有赞曰:“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啰哩啰。”【《五灯会元》卷六《茶陵郁山主》,中华书局,1984年,355页。】
例中“我有神珠一颗……”此后传播禅林,成为脍炙人口的悟道歌。郁山主昔日门生白云守端的赞诗描写了其师入悟的全过程,末句“啰哩啰”正隐指这首悟道歌。按守端系北宋杨岐派著名禅师,他和上文所举圆悟克勤、龙门清远、天童正觉等禅门师匠一样,其法偈用语应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因而也具有规范性。这些禅宗高僧都使用“啰哩啰”语,且其隐代用法及隐含意义基本一致,清楚地表明了此种隐代用法已不是偶然为之的修辞手段,也不是某禅僧个人的用语行为,而是经由几代僧师反复使用,逐渐流传于丛林,被众多禅僧了解、接受并沿用的语言事实。这种语言事实是具有约定俗成性质的。
不仅禅家宗师使用“啰哩啰”语,僧徒参悟时也使用此语:
7.令滔首座久参泐潭,潭因问:……“子未出家时作个甚么?”师曰:“牧牛。”潭曰:“作么生牧?”师曰:“早朝骑出去,晚后复骑归。”潭曰:“子大好不会!”师于言下大悟,遂成颂曰:“放却牛绳便出家,剃除须发着袈裟。有人问我西来意,拄杖横挑啰哩啰。”【《五灯会元》卷十五《令滔首座》,1011页。】
例文中的七言四句颂诗叙述了从出家到领旨的过程,末尾“啰哩啰”正是发悟者的颂唱,抒泻跃入悟境后的全新感受。从语法角度看,例7“啰哩啰”隐代颂唱悟道歌的行为,带有动词意味,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而前举数例“啰啰哩”隐代禅道歌、悟道歌,则带有名词意味,在句中充当宾语成分。与例7类似的例子又如:
8.上堂:“只知今日明朝,不觉今朝明日。事事一似安排,箭箭自然中的。甜者甜于黄连,苦者苦过白蜜,吃得者般滋味,”乃以手作舞曰:“不妨逻逻哩哩!”下座【《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47页。】。
9.相骂饶汝接嘴,相唾饶汝泼水。蓦然摸着蛇头,拍手啰啰哩哩【《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四十,尽力道不得底句,肯堂充颂。】!
禅录中的“啰啰哩”除了充当句中谓语、宾语成分外,还可独立成句,如:
10.无孔笛,再三吹。哩哩[忄+罗],[忄+罗][忄+罗]哩【《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46页。】!
上述现象表明,由于经常反复地使用,隐语“啰啰哩”受到其他词语的同化影响,已逐渐适应禅僧语言的语法系统,具备了多种语法功能。
宋代文人说禅逃禅渐成风气,“啰啰哩”语的上述用法虽带禅宗行业色彩,但是也出现在禅录以外的一般作品里,例如:
11.掌握千差都照破,石霜这汉难关锁,水出高源酬佛陀。哩棱逻,须弥作舞虚空和【李彭:《渔歌十首·慈明》,见《全宋词》书后《订补续记·增补新词》,中华书局重印本,1980年。】。
12.堪笑多愁早老,管他闲是闲非。对花酌酒两忘机,唱个哩啰啰哩【赵长卿:《西江月·雪江见红梅对酒》。前“啰”字原误,据《全宋词》后《订补续记》改正。】。
13.一盏阳和,分明至珍无价。解教人、啰哩哩啰。把胸中,些磊块,一时熔化。悟从前,恁区区,总成虚假【史浩:《粉蝶儿·劝酒》,见《全宋词》。】。
例11“哩棱逻”隐代慈明禅师道法之歌,故下句谓须弥随此歌而舞、虚空应此歌而和。例12、13“哩啰啰哩”、“啰哩啰哩”分别与上下文“两忘机”、“悟从前”相呼应,均有隐代悟歌之意。当然,从宗教角度看,多数文人士夫的所谓省悟与禅僧的悟道并不尽同,但借助此语含蓄地传达对社会人生有所领悟的体验,其隐代用法是一致的。《全宋词》中北宋著名的道士张继先(三十代天师)在他的词作《度清宵·结语》里也用“啰啰哩”隐代悟歌:
14.人间旦暮自四时,玄中消息不推移。觌面相呈知不知?知时自唱啰啰哩。
这并不奇怪,佛、道之间词语的借用通用是常见现象,该词中的“玄”、“觌面相呈”也是禅录里的常用词语。
在考察“啰啰哩”语用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此语除了用来隐代禅道歌、悟道歌,有时还用来隐代还乡歌、归家歌。在禅家看来,这两种隐代意义的关系非常密切。禅宗倡导“见性成佛”,此“性”即自性,即本心,禅录里常喻之为“自家田园,自家城廓”,因而将悟道喻为“还乡,归家”。由于此种宗教观的原因,有些“啰啰哩”语用例在隐代还乡歌、归家歌的同时,往往兼寓得旨归根、达本还源的比喻义。杨岐派祖师方会和尚的一首偈诗可能是此种用法较早的例子:
15.上堂:“薄福住杨岐,年来气力衰。寒风凋败叶,犹喜故人归。啰唻哩!拈上死柴头,且向无烟火。”【《嘉泰普灯录》卷三《杨岐方会禅师》,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0套。】
在秋冬季节,见故人归来,禅师唱起“啰唻哩”,禅院里洋溢着归乡的亲切与欢乐。下文紧接着“拈上死柴头,且向无烟火”却是祛除情识分别的悟道境界,则此“啰唻哩”又隐含着对于流浪之心回归本源的印可、祝贺或呼唤。这种双重隐代在语言修辞上可称为双关辞格,在禅门施设上则体现了杨岐派的家风特点:在启悟学人识见本心的召唤声里,融进人间浓浓的归乡情。事实上,宋代禅录里“啰啰哩”语的使用频率,确以杨岐派禅僧为高(本文所举守端、清远、克勤、觉阿等均属杨岐一脉),正是此种家风特点的体现。下面龙门清远禅师(杨岐派四世)的一首上堂说法诗将“啰啰哩”语的这种双重隐代意义表现得十分精细:
16.上堂:“迎日出门去,已觉披烟雾。冒月望山归,重露湿禅衣。心悄悄,步迟迟。无孔笛,再三吹,哩哩[忄+罗],[忄+罗][忄+罗]哩!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犹唱翠眉低。君更听,莫狐疑,是何曲?归堂去!”【《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46页。】
例16中“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犹唱翠眉低”系借用唐代诗人郑谷《鹧鸪》诗里的名句,描绘鹧鸪啼声牵动游子思故乡、佳人盼郎归的情结。清远在这里借用《鹧鸪》诗句,反映出当时人(包括禅师本人)将“哩哩[忄+罗],[忄+罗]哩”与归乡歌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清远的说法诗显然不是一般的归乡歌,而是一首用“无孔笛”伴奏的奇特的禅道歌。上文“冒月望山归”一句已将法旨点明:见月而归。禅家常用见“月”来喻指悟道,因此这里的“归”实指禅人的回归本心,此“曲”实系启发学人的悟道之曲。我们再来看看白云守端禅师(杨岐派二世)的一首颂古诗:
17.涅槃老子顺风吹,啰哩哩啰争得知?隔岭几多人错会,一时唤作鹧鸪词【《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二,不说似人底法。】。
鹧鸪词是乐府诗歌,主题大抵为乡愁、思归【《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卷八十《近代曲辞二》载《鹧鸪词》三首可参。】。此例谓许多人将“啰哩哩啰”误作鹧鸪词,从侧面证明当时确有用此语指代归乡歌的用法。禅师借用来隐代识本还源的禅道歌、悟道歌,对于缺少悟性的中下根器来说,要他们心领神会(而不是“错会”),可能是有困难的。难怪上引例16清远诗例末尾,禅师要反复启发学人:是何曲?君更听,莫狐疑!可能是受到杨岐家风的熏陶,十二世纪的一位日本来华求法僧觉阿(杨岐派六世)也能准确地使用汉语中这种“啰啰哩”来抒发自己的悟道感受:
18.觉阿上人,日本国滕氏子也……袖香拜灵隐佛海禅师……明年秋,辞游金陵,抵长芦江岸,闻鼓声忽大悟,始知佛海垂手旨趣。旋灵隐,述五偈叙所见,辞海东归。偈曰:“……(其五)竖拳下喝少卖弄,说是说非入泥水。截断千差休指注,一声归笛啰啰哩!”海称善【《五灯会元》卷二十《觉阿上人》,1367页。】。
将例文上下比照,不难看出,这位日本僧人发悟诗里的“归笛”既指其行程上的归国,更重要的是指参禅的得旨归根。而由此“归笛”吹奏或伴奏的归乡曲子“啰啰哩”自然便具有双重隐代意义。杨岐派的清远是使用“啰啰哩”语次数较多的一位高僧,他晚年一首诗中的用例,似乎着重隐指世俗意义的还乡:
19.到蒋山,上堂:“玄沙白纸费封题,一听雷音万仞低。慰释私怀已无量,那堪更唱逻罗哩!”【《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53页。】
宣和初年(1119),清远因病上书朝廷,辞去(安徽)褒山禅寺方丈之职,请求归乡(四川),暂时退居江苏金陵蒋山,上引诗偈即作于此时。其时朝廷恩渥,名山延请,学人奔凑,令老人无限欣慰,“慰释私怀已无量”;垂暮思归,然而病笃体衰(退居蒋山之翌年即辞世),乡关遥远,“那勘更唱逻罗哩”!既然预知无法还乡,何必再唱还乡曲调呢!当然,诗句可能也含有疾病缠身,无力再宣说道法之意。下面三则禅录外的用例也可帮助我们了解“啰啰哩”语和归乡歌之间的联系:
20.挂冠归去旧烟萝……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时醉唱里棱罗,天公奈我何【刘述:《家山好》,见《全宋词》。】!
21.素发如今添老大,归来方是闲当座,旋擘黄柑刍白堕。哩[口+仑]啰!从他扰扰如旋磨【郭应祥:《渔家傲·丁卯生日自作》,见《全宋词》。】。
22.(巫山神女)赋《惜奴娇》大曲一篇,凡九阕……《归》第九:“吾归矣,仙宫久离,洞户无人管之,专俟吾归……言讫无忘之,哩啰哩!此去无由再至,事冗难言,尔辈须能自会。”【《夷坚志》乙志卷十三《九华天仙》,中华书局,1981年。】
例20叙写退离官场回到家乡后舒适轻松的生活,作者醉里所唱的“里棱罗”自应是一首愉快的还乡赞歌。例21“哩[口+仑]”,例22“哩啰哩”置于归乡主题的歌诗中,具有咏叹归乡心绪的作用。
综上所述,禅籍内外的用例,直接间接地表明宋代“啰啰哩”语和以还乡为主题的歌诗关系密切:或充当咏叹语,或隐代还乡曲;在禅录里,世俗意义的还乡常和返本归源的悟道思想互为表里地联结起来,使此语具有双重隐代含义;在禅僧频繁使用此语的实践中,有时淡化了世俗的还乡意义,“啰啰哩”便成了带有行业色彩的隐语,用来隐代禅道歌、悟道歌了。这是我们对此语隐代意义形成过程的认识。
无著道忠对“啰啰哩”的考释中说:“《虚堂和尚语录·兴圣录》:“上堂,举,杨岐示众:‘薄福住杨岐,年来气力衰。寒风凋败叶,犹喜故人归。啰啰哩,拈起死柴头,且向无烟火。’”《古尊宿语录》卷十九《杨岐录》作“啰唻哩”。《正字通》丑上“唝”,注曰:羅來唝,呼孔切,洪上声。罗唝,歌也。《通雅》曰:罗唝犹来罗。《云溪友议》曰:元公赠刘采春曰:选词能唱望夫歌。即罗唝曲也。金陵有罗唝楼,陈后主建。宋以后俗曲有《来罗词》。又言:采春女周德华,罗唝之歌不及其母。晋庾楷镇历阳,人歌曰:重罗黎,重罗黎。即来罗之声也。(见《葛藤语笺》【手稿影印本,日本禅文化研究所发行,1992年。】“啰啰哩”条。)”
按无著道忠在另两部著作《〈虚堂录〉犁耕》【同上书。】卷一和《〈五家正宗赞〉助桀》【同上书。】卷九内也有对“唝唝哩”的笺注,未出上引内容,兹不转录。《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哩啰”条释语:“曲中和声,无义。亦作‘哩罗哩’。”《汉语大词典》于“哩”字下收“哩唝哩”条,释语为:“歌曲衬字,无义。”拙编《禅宗词典》“唝唝”条释语:“歌诗吟咏中用来调整节奏或补足音节的感叹语,带口语色彩。”【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517页。】经过本文的考证,相关问题均可迎刃而解了。
二、禅录里的“眉”系词语
禅宗著名公案“丹霞木佛”较早见载于《祖堂集》:
1.(丹霞)后于惠林寺遇天寒,焚木佛以御次,主人或讥,师曰:“吾荼毗觅舍利。”主人曰:“木头有何(舍利)也?”师曰:“若然者,何责我乎?”主人亦向前(烤火),眉毛一时堕落【《祖堂集》卷四《丹霞和尚》,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高丽覆刻本,1994年,80b。】。
毫无疑问,在禅家所有公案中,丹霞烧木佛当属最富革命性的一类。丹霞嗣石头,是青原下二世名僧,其诸多作略灵光迸射,惊世骇俗,对南禅主流宗风的形成极具影响。下面一段话是同书记载的后世禅僧对于此则公案的拈提评论:
2.有人问真觉大师:“丹霞烧木佛,上座(按即上引本事里的“主人”)有何过?”大师云:“上座只见佛。”进曰:“丹霞又如何?”大师云:“丹霞烧木头。”
十分明确,后世禅林将惠林寺主人眉毛堕落看作是对其言行过失的惩罚。禅录里常见的“眉须堕落”一语即用此义,例如:
3.(归静)初参西院乃问曰:“拟问不问时如何?”西院便打。师良久,西院云:“若唤作棒,眉须堕落。”师于言下大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兴阳归静禅师》,《大正藏》卷五一,303c。】。
4.上堂,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遂拈拄杖云:“这个是什么?若唤作一乘法,眉须堕落。”以拄杖卓禅床,下座【《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大正藏》卷四七,639a。】。
5.上堂:“若说佛法供养大众,未免眉须堕落;若说世法供养大众,入地狱如箭射。”【《五灯会元》卷十九《保宁仁勇禅师》,1237页。】
例5将“眉须堕落”和“入地狱如箭射”相提并举,惩罚报应之义非常显豁。把握了此义,对下面例句里“惜取眉毛”等词语便不难理解。
6.问:“古人道,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时人皆云不昧于真宗。未审古人意如何?”师云:“惜取眉毛好!”【《祖堂集》卷十二《荷玉和尚》,227b。】
7.上堂:“山僧今日不惜眉毛,与汝诸人说破。”【《五灯会元》卷十六《惠林宗本禅师》,1037页。】
8.师上堂曰:“今夏与诸兄弟语论,看翠岩眉毛还在么?”【《景德传灯录》卷十八《翠岩永明大师》,《大正藏》卷五一,352c。】
9.汝眉毛因甚么却拖在脚跟下【《五灯会元》卷十二《石佛显忠禅师》,753页。】?
例6荷玉和尚劝诫问法者爱惜眉毛(别让它堕落),实际上就是对他提问(迷信古人,忘却自我)的批评。例7宗本禅师知道“说破”乃禅家大忌,但接人心切,面对中下根器,发慈悲心开方便门,自然无法顾惜自己的眉毛。例8也是一则著名公案,翠岩和尚要僧众看看他的眉毛是否已经堕落,以诙谐口吻启发僧徒:言句说教有违禅法。例9“眉毛拖在脚跟下”意即眉毛堕落,此句系禅师警醒听法徒众,切勿落入情识分别。上述词句的意义和形式与“丹霞木佛”公案及其中的“眉毛堕落”语有直接联系。事实上,禅录里与眉毛有关的词语(为称说方便,姑谓之“眉”系词语)数量很多,使用频率很高。根据它们的意义,可分为若干语义类型。除上文已述与“眉毛堕落”语直接相关的一类(A类)外,较为多见的还有如下四种语义类型(某些词语具多项语义,可属多种语义类型)。
B类:含有振作精神、集中精力之义,多用作禅师对僧徒的劝诫、督促、鼓励语,例如:
10.师说偈曰:“腾空正是时,应须眨上眉。从兹出伦去,莫待白头儿。”【《景德传灯录》卷二三《大宁院隐微禅师》,《大正藏》卷五一,392a。】
11.傥若依于正令,汝向什摩处会去?何不抖擞眉毛、着些子精彩耶【《祖堂集》卷十《安国和尚》,202b。】?
12.诸禅客,要会么?剔起眉毛有甚难,分明不见一毫端【《五灯会元》卷十七《兜率从悦禅师》,1148~1149页。】。
13.问:“古人因星得悟 ,意作摩生?”师以手拨开眉【《祖堂集》卷十二《龙回和尚》,240b。】。
14.(阿育)王乃问:“承闻尊者亲见佛来,是否?”者以手策起眉曰:“会么?”【《五灯会元》卷二《宾头卢尊者》,115页。】
15.达摩不会当头句,却向嵩山面壁九年。后代儿孙承虚接响,扬眉瞬目,行棒行喝,尽是黄叶止啼【《密庵咸杰和尚语录》,《大正藏》卷四七,959a。】。
16.路逢同道人,杨(扬)眉省来处【《祖堂集》卷十九《香严和尚》,357b。】。
17.灵利汉才闻举着,眨上眉毛便知落处【《五灯会元》卷十六《法昌倚遇禅师》,1023页。】。
18.宝剑拈来便用,岂有迟疑?眉毛剔起便行,更无回互【《五灯会元》卷十九《大沩法泰禅师》,1282页。】。
例18“眉毛剔起便行”的说法在宋代禅录里经常使用,因而产生了“剔起便行”的简省语,如:
19.聊闻举着,彻骨彻髓,剔起便行【《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四,《大正藏》卷四七,730b。】。
20.上根利智,剔起便行,不落言诠,不拘机境【《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九,《大正藏》卷四七,755b。】。
21.若是灵利汉,聊闻举着,剔起便行,更不周由者也【《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八,《大正藏》卷四七,842a。】。
这种简省语的出现反映了“眉”系词语的使用频繁,即使省略了“眉毛”,当时的僧人仍然明白其意义或来历,并不妨碍交流。
为了强调禅机迅疾,稍纵即逝,本类词语还常见一种贬损的用法,如:
22.三角和尚上堂云:“此事眨上眉毛,早已差过也!”【《祖堂集》卷十五《麻谷和尚》,283b。】
23.敲空击木,尚落筌蹄;举目扬眉,已成拟议。去此二途,方契斯旨【《五灯会元》卷十二《长水子璇讲师》,742b。】。
24.一棒一喝,犹是葛藤;瞬目扬眉,拖泥带水。如何是直截根源【《五灯会元》卷十五《开先善暹禅师》,1001页。】?
25.若是知心达道人,不在扬眉便相悉【《五灯会元》卷十四《梁山善冀禅师》,881页。】。
26.当人被息狂迷者,见成举措不扬眉【《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三十六,是同是别,汾阳昭颂。】。
可以看出,宋代禅僧在频繁使用“眉”系词语的过程中,不断推出新的逻辑和组句形式,取得了更准确更鲜明的表义效果。
E类:借指禅僧之间的道法切磋、机锋敌斗,例如:
27.者两转语,要与诸方眉毛厮结;更有两转语,要与诸方点眼【《如净和尚语录》卷下,《大正藏》卷四八,127c。】。
28.所以宗师家眉藏宝剑,袖挂金锤,以断不平之事【《碧岩录》第100则《巴陵吹毛剑》,《大正藏》卷四八,223c。】。
29.舌上起风雷,眉间藏血刃【《从容录》第16则《麻谷振锡》,《大正藏》卷四八,236c。】。
30.从来高价不饶伊,百战场中奋两眉。夺角冲关君会也,丛林谁敢更相欺【《五灯会元》卷二十《侍郎张九成居士》,1350页。】!
例27“眉毛厮结”借指切磋、较量禅法,例30、31“眉藏宝剑”、“眉间藏血刃”均谓机锋锐利,例30“奋两眉”则谓于机锋敌斗中振奋精神。
在考察禅录“眉”系词语的过程中,我们曾思考过以下一些问题。
(一)在同时代的文献语言中,唐宋禅宗语录的口语性很强,此特点体现于多方面的语言事实。大量的词语与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事物,如驴马牛狗、眉眼鼻口等相关,或譬喻,或象征,或借代,或用典,既形象生动,又亲切贴近,正是体现禅录口语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眉”系词语数量较多,使用频繁,形成了若干语义类型,这些语义类型都跟禅宗的特殊教义及特殊的传教方式有密切联系。这是一批行业色彩十分鲜明的词语。
(三)在较早的禅宗语录里,如敦煌本《坛经》、《神会语录》里未见或很少见“眉”系词语出现,表明该系词语是在禅宗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从诸种文献的年代和该系大多词语的具体意义来看,它们的大量使用应在五家分宗、禅林盛行机锋之际,大约是九世纪中叶以后。
(四)研究禅籍词语的意义,逐词训释法是十分必要的,此法有其不可代替的优点,但也有视野不宽的局限。本文尝试的方法是,对多种有代表性的禅籍进行广泛调查,将具有某种关联的一批词语集中起来,加以系统的梳理和考察。用这种系统的考察法来配合逐词训释,可望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誵讹
“誵讹”一词,禅书习见。字亦写作“殽讹,聱讹,譊讹,誵讹”等(例见下文)。有如此多同音或近音的异写,足见其活跃于众多禅僧口语之中,僧人语音或有差异,写录者用字习惯或有不同,遂产生诸多词形。本文除举例外,一般写作“誵讹”。此词在禅书里既有常俗意义,又具禅语特殊意义,是个典型的带有行业色彩的口语词。兹分项述其意义,并探索其引申之脉络。
(一)“誵讹”有“混淆讹误”义,其例如:
1.直须见得透顶彻底,和会得来总是一家里事,更无如许殽讹等见解,方能为一切人去粘解缚,出钉拔楔【《嘉泰普灯录》卷二五《仁王钦禅师》。】。
2.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如将方木逗圆孔,多少誵讹【《五灯会元》卷十三《云居道膺禅师》,797页。】! 3.问:“如何履践,即得无譊讹?”师云:“见之不取,思之千里。”【《古尊宿语录》卷三八《洞山第二代初禅师语录》,711页。】
例2引自《五灯会元》,此句在《景德传灯录》卷十七《云居道膺禅师》里,“誵讹”作“差讹”,这是两种成书年代不同的灯录之间常见的同义词替换现象,可助勘明词义。《广韵》平声肴韵:“殽,溷殽,杂也,和也,乱也。胡茅切。”溷殽即混淆,可见“殽”的字义与“誵讹”词义相应,应是该词的本字。其余写法应是“誵”的同音或近音借字。其中“誵讹”词形出现较多,“誵”字不见于《说文》、《广韵》,《集韵》所载仅有一义:“誵,言不恭谨。何交切。”此义无可取,然其“何交切”与上引“殽”字“胡茅切”同音(均为匣母肴韵平声),“誵”、“
殽”系同音通假。且“誵”字使用稍多,与“讹”字言旁影响亦有关系,双音口语词在书面上常有偏旁同化现象。辨明本字,不仅可以把握和落实“殽讹”的本来词义,而且有助于考察该词的禅宗行业意义及其得义之由。例3“譊讹”亦即“誵讹”,“譊”字在宋代有“馨幺切”的读音(《集韵》),与“誵”字读音极近而被借用。
(二)“誵讹”有“疑问,疑惑,疑难”义,其例如:
4. 东山和尚忌晨,上堂:“……聊设小供,诸人且道先师还来也无?若道来,入灭十余年,如何见得来底道理?若道不来,又用设斋作什么?道来也有詨讹,道不来也有詨讹,若为得无詨讹去?还知得么?”【《古尊宿语录》卷二七《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10页。】
5.师拈云:“临济当时若一去不回,使黄檗悬鼓待槌,方有些衲僧气息。无端再回终夏,依旧盐落酱里。且道誵讹在什么处?”【《虚堂和尚语录》卷九,《大正藏》卷四七,1051a。】
6.方是时,云门眼空寰海,每举宗乘,定誵讹,必以师为准的【《僧宝正续传》卷七《德山木上座》,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0套。】。
例4“詨讹”即“誵讹”,“詨”(虚交切,见《集韵》)是“誵”的近音借字。例5“誵讹”既指上述公案内临济之“疑”,亦指听讲僧众参究该则公案时的疑惑。“誵讹”之所以有“疑问,疑惑,疑难”义,与其本义混淆讹误有关联。事理之混淆可以导致讹误,也可使人产生疑问、疑惑,感到疑难。例4例5两则公案里,或设两难的提问,或举互相矛盾的两件事为,亲疏交混,是非难辨。由此可以领会禅籍里“誵讹”的“疑问,疑惑,疑难”义是从其“混淆讹误”义衍生而来的。
(三)“誵讹”有“深密,玄妙”义,见下举第7、8例;有时也指“深密禅旨,玄妙禅机”,见下举第9、10例:
7.你道德山是胜是负?沩山恁么是胜是负?雪窦着语云:“勘破了也!”是他下工夫,见透古人聱讹极则处,方能恁么,不妨奇特【《碧岩录》第4则《德山挟袱》,《大正藏》卷四八,144a。】。
8. 雪窦会四六文章,七通八达,凡是誵讹奇特公案,偏爱去颂【《碧岩录》书第19则《俱胝一指》,《大正藏》卷四八,159c。】。
9. 诸人且道,这里合下得什么语,免得他笑,又免得雪峰行棒赶出?这里誵讹若不亲证亲悟,纵使口头快利,至究竟透脱生死不得【《碧岩录》第66则《岩头收剑》,《大正藏》卷四八,197a。】。
10. 佛祖誵讹,离名绝相,不守窠窟,单明向上一路【《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大正藏》卷四七,757b。】。
例7《碧岩录》“聱讹”即“誵讹”,该书“聱、誵”通用,如“节角誵讹”一语(第七则《慧超问佛》)亦写作“节角聱讹”(第四则《德山挟袱》)。“誵讹”的“深密,玄妙”义与上述“疑惑,疑难”义有内在联系,因禅旨深密故产生参究的疑难,而至疑至难恰可逼近玄旨妙义。此义亦与“誵讹”本义“混淆讹误”密切相关,禅家许多公案在常人看来似乎混淆讹误,但悟者明白那是机锋所在,体现了微妙禅旨,如“张公吃酒李公醉”、“面南望北斗”之类便可称为“誵讹”言句。由此可以看到,禅家行业语义的产生,不仅受通常的词义引申规律的约束,而且禅宗特殊教义也对此有重要影响。
(四) 先来看宋代圆悟克勤的一段语录:
11.不与一法作对,正体迢然;万象不能覆藏,神机历掌。望州亭、乌石岭、僧堂前相见,已涉誵讹;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已拖泥带水。到这里上根利智剔起便行,不落言诠,不拘机境,直下向文彩未彰已前,一时坐断【《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九,《大正藏》卷四七,755b。】。
此例“誵讹”与上述诸义不同,它指禅家所反对的“依倚”,是参禅过程中所依凭的种种表显事象言句,如下文所说的“言诠”、“机境”、“文彩”均属此列。克勤又说:
12. 欲提持向上那边事,直下无启处。始欲卷而怀之,又乃文彩已彰。正当恁么时如何?要识他家全意气,三千里外绝誵讹【《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四,《大正藏》卷四七,731c。】。
13. 密密意绝誵讹,深深机没回互【《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大正藏》卷四七,760b。】。
“绝誵讹”犹谓一空依傍。下面两例“誵讹”也大抵是这种用法:
14. 师凡吃饭时,舁饭桶到堂前作舞云:“菩萨子,吃饭来!”乃抚掌呵呵大笑。雪窦颂曰:“白云影里笑呵呵,两手持来付与他。若是金毛师子子,三千里外见誵讹。”【《联灯会要》卷五《镇州金牛和尚》,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9套。】
15.问:“如何是衲衣下事?”曰:“密。”问:“如何是正法眼?”曰:“南华里。”赞曰:“衲衣事在密用中,拈来多破绽;正法眼指南华里,用出几誵讹。”【《五家正宗赞》卷三《梁山观禅师》,同上书,第8套。】
以上两例均批评禅师接人,非本色相见,都有所依凭。从此种角度看上述二、三两义,无论是发悟之前的发疑,还是所谓的深旨密意,其实也无不是依倚,这应该就是此项词义的得义之由。
“誵讹”唐代禅籍较少使用,《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两书亦未检出用例,仅《宗门十规论》中有一例:“苟或不知其旨,妄有谈论,至令触净不分,誵讹不辨。”它的流行,可能是宋代才开始的。
四、合头
唐宋禅录里“合头”一词有两个意思,一谓合符禅旨,其例如:
1. 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景德传灯录》卷二九,龙牙居遁《颂十八首》之十五,《大正藏》卷五一,453a。】。
2. 去年梅,今岁柳,颜色馨香依旧。人渐老,水长流,无心道合头【《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550页。】。
3. 小参,僧问:“灵云悟桃花,意旨如何?”师云:“眼力不到处,灵云却合头。”【《宏智禅师广录》卷五,《大正藏》卷四八,57c。】
前两例“无心道合头”意同禅家常语“无心合道”、“无心是道”。第3例系僧徒向宏智禅师拈问唐代灵云“桃花悟道”公案,该公案载《祖堂集》卷十九《灵云和尚》。灵云见桃花而悟道得到了其师沩山和尚的印可,可见上引第3例中“灵云却合头”的“合头”是合于禅法之意。在下面的例句中,“合头”一词则另有所指:
4. 师才望见二个座主,便问:“座主从那个寺里住?”对曰:“寺即不住,住即不寺。”师云:“为什么故不住?”对曰:“目前无寺。”师曰:“什摩处学得来?”对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意,万劫系驴橛。”便打数下【《祖堂集》卷五《华亭和尚》,103a。】。
5. 参学须参真心匠,合头虚诈不劳聆【同上书,103b。】。
6. 僧曰:“全肯(先师)为什摩辜负先师?”凤池云:“守着合头则出身无路。”【《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119b。】
这些例中的“合头”指的是先前已有的合符道法的语句教说,也就是所谓“合头语”,在禅家看来,属于“从门入者,不是家珍”,“看他人食,终自不饱”,是障碍学人发悟的“死句”,而不是活泼泼的、从自己胸襟里流出的“活句”。模仿这种“合头语”,并不是以真心参禅,所以受到禅师们的批评与否定,这从上引数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宋代龙门清远也曾举例说明这个意思:
7.茶陵郁和尚作山主时,……忽然大悟,乃有悟道颂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诸尘封裹。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朵朵。”者个便是样子,唤作实头参学。今时人但恁么学取。若信言语解会,要明者个事,明不得也!将合头语合者个事,合不得也【《古尊宿语录》卷三二《龙门佛眼和尚》,596~597页。】。
“百丈野狐”是禅林著名公案,百丈席下听法的老人先前因学人提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老人回答:“不落因果。”由此“遂五百生堕野狐身”(见《五灯会元》卷三)。按晚唐五代时期的南禅宗认为因果之说属于三乘教法,并非超脱生死的根本法,临济义玄就说过:“只如十二分教,皆是表显之说。学者不会,便向表显名句上生解,皆是依倚,落在因果,未免三界生死。”【《临济禅师语录》,《大正藏》卷四七,498c。】可见老人“不落因果”的答语是有所依傍、合符禅意的。金元时代的万松行秀在其《从容录》里于“不落因果”句下借用船子和尚之语作了如下评论:
8.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从容录》第8则百丈野孤,《大正藏》卷四八,231c。按此二句系船子和尚点拨夹山善会语,见《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华亭船子和尚》,《大正藏》卷五一,315b。】。
表述了禅宗师匠对此则公案的理解,也就是说,老人的“不落因果”属“合头语”,故而“五百生堕野狐身”。宋代圆悟克勤曾对其门下说:
9.山僧二十七年开个铺席,与一切人解粘去缚,抽钉拔楔,令一个个无窠臼,无计校,不作合头语,不作相似语,不依倚一物【《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二,《大正藏》卷四七,767a。】。
可以说“合头语”就是“相似语”,是有所计较、有所依倚、落前人窠臼的言句。日本无着道忠曾对《虚堂和尚语录》里“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作过这样的解释:“合头,与理合也。头,助辞。系驴之橛,令驴不得自在,今比堕理味,不得自由也。”(见其《虚堂录犁耕》手稿本)他的训释对于我们准确理解禅录里的“合头”、“合头语”显然是极有帮助的。
写成于唐五代的敦煌本通俗作品《燕子赋》里,也有一处“合头”用例:燕子语雀儿:“好得合头痴!向吾宅里坐,却捉主人欺。”(据《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
】卷三《燕子赋(二)》
《敦煌变文校注》的作者黄征、张涌泉对“合头痴”的解释是:“全头脑皆痴,即极其愚痴。亦作‘合脑痴’,如伯3211王梵志诗:‘杌杌贪生业,憨人合脑痴。’”此注甚确。另有斯0778号卷子王梵志诗句“憨人连脑痴,买锦妻装束”亦可助证。“合头”的“合”、“连脑”的“连”皆有“全部、整个、满”义,辞书已载。不难看出,敦煌作品里“合头”与唐宋禅录里的“合头”,它们的构词方式不同,前者的“头”是个实词,有实义,后者的“头”是后缀,这应该是使用年代相近,然而方言区域不同的两个词儿。
五、再释“闹蓝”
十多年前读《五灯会元》时,见到两处“闹篮”用例,先前的各种辞书未见收释,引起了我的注意。恰好其时王锳先生寄来他的力作《诗词曲语辞例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6年。】,该书后附《诗词曲语辞存疑录》“闹篮”条提供了两例宋元词曲里的“闹篮”。依据这四处宋元时代的用例,我将“闹篮”一词释作“热闹多事的场合”,收载于拙著《禅宗著作词语汇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此释语及四例书证后被《汉语大词典》第12册采录。
此后未久,又得到王锳先生新著《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90年;2001年修订本。】,后附《语辞备考录》里录有宋代洪迈《容斋四笔》一处“闹蓝”用例,而我在读克勤语录时,也检出一个“闹蓝”的例子。这使我颇为兴奋,因为两例均为草头“蓝”
字,与我先前对“闹篮”一词来源的揣测竟然相契!此前所见四例“闹篮”,虽词义大抵相合,然而其中竹头“篮”字于义似无可取,每尝疑其原本应为“伽蓝”之“蓝”,苦于未得书证,不敢为说。克勤的用例如下:
1. 本无个面目,突出六十七。今汝强图貌,顶门欠三只。七处入闹蓝,近来稍宁谧。若更打葛藤,岂有休歇日【《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二十《禅人写真求赞》二十首之十八,《大正藏》卷四七,809a。】。
这是禅师六十七岁(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时写的描真赞(肖像诗)。“七处入闹蓝”自谓此前曾先后住持各地的七座“闹蓝”。“蓝”系“伽蓝”之省,禅籍习见,辞书已释。“闹”为喧闹多事之义。住持寺院自不比个人修行,尤其是克勤住持过的成都昭觉、金陵蒋山、镇江金山等寺院,均系丛林巨刹,僧众之多,香火之盛,声称海内,名闻朝廷。担任这类大型寺庙的方丈和尚,事务繁忙,头绪冗杂,自可想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建炎改元,宰相李伯纪表住金山。驾幸维扬,有诏征见,顾问西竺道要……乞(江西)云居山归老,朝廷厚赆其行。至云居之明年,复归于蜀。”【《大正藏》卷四九,686b。】记载了南宋初期建炎年间,克勤退院归乡的经历,上引真赞该是此时之作,故有“近来稍宁谧”之句,“宁谧”正与前句“闹蓝”之“闹”相映衬。一位从方丈位上退下来的老年僧人,回过头来,将寺院称作“闹蓝”,我们可以体会,该词的含义应是“喧闹多事的寺院”。
克勤(1063~1135)主要生活在北宋时期,其语录集于生前即已编定(见《大正藏》卷四七《圆悟佛果禅师语录》诸序)。其描真赞里的“闹蓝”用例,于词义、于用字均凿然无疑,且其写作年代(1129)明确可考,早于现知其他各例“闹蓝(篮)”。据此可以认为“喧闹多事的寺院”是“闹蓝”一词的原本意义。弄清了“闹蓝”的本义,再来看下例便有了较先前进一步的认识:
2.四明太守以雪窦命师主之,师辞以偈曰:“闹篮方喜得抽头,退鼓而今打未休。莫把乳峰千丈雪,重来换我一双眸。”【《五灯会元》卷十八《万年昙贯禅师》,1223页。】
这段文字在昙贯传的末尾,依灯录安排禅师生平行状的贯例,应是昙贯晚年的事迹。例文的意思很清楚,昙贯刚退出某寺(似是浙江江心寺)方丈之职,四明太守即邀他住持名刹雪窦寺,被禅师以此诗拒绝。诗的语境与克勤例相类,此例“闹篮”与上引“闹蓝”同义,篮、蓝同音混用。“伽蓝”本系梵语译音,同音字替换,是习见的现象。
以上两个“闹蓝(篮)”例句均系退院高僧的口吻,这种“闹蓝抽头”的作法和说法对于本就有“激流勇退”、“明哲保身”思想情结的文人士夫极易产生影响。在宋元时代,文人与佛僧关系很密切的文化背景下,一般文学作品里出现类似“闹蓝抽头”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宋元词曲里的两个例子便是如此情形:
3.休诧穿杨妙手,乘早闹篮抽脚,谁拙又谁才?束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李曾伯:《水调歌头·幕府有和再用韵》,据《全宋词》。】。
4.撮艳处从今怕揽,闹篮中情愿妆憨【刘时中:《满庭芳·自悟》,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
从“闹蓝(篮)抽头”到“闹篮抽脚”、“闹篮妆憨”,不难看出这个词语被仿用的痕迹。而由于仿用者的身份处境各异,“闹蓝(篮)”的词义也从“喧闹多事的寺院”扩大到“喧闹多事的场合”,后者可认作“闹蓝(篮)”一词的引申义。
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五《朱藏一诗》【《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条全文如下:
5.政和末,老蔡以太师鲁国公总治三省,年已过七十,与少宰王黼争权相倾。朱藏一在馆阁,和同舍《秋夜省宿》诗云:“老火未甘退,稚金方力征。炎凉分胜负,顷刻变阴晴。”两人门下士互兴谮言,以为嘲谤。其后黼独相,馆职多迁擢,朱居官如故,而和人《菊花》诗云:“纷纷桃李春,过眼成枯萎。晚荣方耐久,造物岂吾欺?”或又谮于黼,以为怨愤。是时,士论指三馆为闹蓝。
北宋末年,奸佞当道,国事颓败,连得清贵的中央馆阁也有谄谀宵小飞短流长、兴风作浪,“士论指三馆为闹蓝”,意谓士大夫们认为三馆已失去往日之宁静,而成了是非之地,同时也隐含了应该“闹蓝抽头”之意。这就是说,在一般文人的用例中,“闹蓝”的寺庙含义已经淡化,而抽头、退身的附加义倒和此词联结起来。最后再看一例:
6.今朝正月已半,是处灯火缭乱。满城罗骑骈阗,交互往来游玩。文殊走入闹篮中,普贤端坐高楼看。且道观音在甚么处?震天椎画鼓,聒地奏笙歌【《五灯会元》卷十九《大沩法泰禅师》,1282~1283页。】。
这则禅语以城市元宵为背景,我理解其中“闹篮”仍指“喧闹多事的寺庙”,系用其本义,只是强调了喧闹、热闹之义。宋时都市的元宵节十分热闹,位于城区的寺庙往往也是观灯景点之一。《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82年。】卷六《(正月)十六日》:“于是贵家车马,自内前鳞切,悉南去游相国寺。寺之大殿前设乐棚,诸军作乐。两廊有诗牌灯云:‘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诗。其灯以木牌为之,雕镂成字,以纱绢幂之于内,密燃其灯,相次排定。资圣阁前安顿佛牙,设以水灯,皆系宰执、戚里、贵近占设看位。最要闹:九子母殿及东西塔院,惠林,智海,宝梵,竞陈灯烛,光彩争华,直至达旦。其余宫观寺院,皆放万姓烧香,如开宝、景德、大佛寺等处,皆有乐棚,作乐燃灯。”这是北宋都城汴京诸寺元宵节的热闹情况,可作为此例“闹篮”词义之证。
六、“不可”补证
拙编《禅宗词典》收入“不可”词条,释其义为:难道,表示反问。这是未见他人揭示过的义项。词典体例,释例从简,今细加考论以证成之。
“不可”作为疑问副词,多置句首;句末或有“耶,邪”等疑问助词,前后配合,表示反问语气,例如: 1.不可离文字言语别有意耶【《景德传灯录》卷二八《慧海和尚》,《大正藏》卷五一,443c。】?
2. 问:“如何是诸佛师?”师曰:“不可更拗直作曲邪?”【《五灯会元》卷四《长沙景岑禅师》,208页。】
3. 老僧这里有什么佛法与你诸人说?自是你诸人上得山来云:我修行学道,是佛向上人。且问你,佛向下人作什么模样?不可老僧这里有佛向上人、有佛向下人来向诸人说邪【《古尊宿语录》卷三五《大随神照禅师语录》,659页。】?
4. 不可只是老僧是善知识邪?遍地众生总是善知识【同上书,662页。】。
“也”和“去也”也是这类反问句常用的句末疑问助词,例如:
5. 岩头问讲僧:“见说大德会教,是否?”曰:“不敢。”岩头举拳曰:“是甚么教?”曰:“是权教。”头曰:“苦哉!我若展脚问你,不可道是脚教也?”【《五灯会元》卷十四《大洪守遂禅师》,897页。】
6.此心此佛,悉是假名。既是假名,一大藏教所说者岂是真耶?既不是真,不可释迦老子空开两片皮掉三寸舌去也【《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三,《大正藏》卷四七,822b。】?
有时句末使用其他疑问标志,例如: 7. 又因一日,翠微在法堂行道次,师而近前接礼,问曰:“西来密旨,和尚如何指示于人?”翠微驻步,须臾,师又进曰:“请和尚指示。”翠微答曰:“不可事须要第二杓恶水浆泼作摩?”【《祖堂集》卷六《投子和尚》,111a。】
8. 你或若问老僧也,则随汝根机与汝说,不可教老僧乱道得么【《古尊宿语录》卷三五《大随神照禅师语录》,659页。】。
例中“作摩”与“得么”均具表疑问语气之作用。有些例句末尾没有疑问标志,如:
9. 僧问保福:“只如雪峰有甚么言教,便似羚羊挂角时?”福云:“我不可作雪峰弟子不得?”【《五灯会元》卷七《雪峰义存禅师》,386页。按保福系雪峰弟子。】
此例保福答语在《景德传灯录》里录作:“莫是与雪峰作小师不得么?”(卷十六《雪峰义存禅师》。小师:弟子。)两句对照,可见“不可”与“莫是”同义,均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不可”原有“不可以,不能够”等义,在句中含否定语气。其表反问语气的用法正是由其否定用法演变而来。由否定语义的词儿转变为反问副词,这种情况在汉语史上屡有所见。就唐宋而言,除上文已举“莫是”例外,又如“不成”、“不然”、“叵”等词原均含否定语义,也都引申出反问副词用法,示例如下:
10. 若无人可问时,不成便休也【《朱子语类》卷一三三,中华书局,1986年。】?
11. 百世孤芳肯自媒,直须诗句与推排,不然唤近酒边来【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词,转引自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不然”条,张氏释作“不成,难道”,中华书局,1979年。】?
12. 张柬之初与杨元琰共乘舻江中,私语外家革命事。柬之执政引为右羽林将军,谓曰:“江上之言,君叵忘之?”【王若虚:《新唐书辨中》,转引自《汉语大词典》“叵”字条,该典释作“岂,难道”。】
这些同时代类似的词义引申现象,可作为考辨“不可”新义及其得义之由的旁证。尤其是第15例的“叵”字,古人认为是“不可”的合音字,《说郛》卷四九引宋代俞文豹《唾玉集·俗语切脚字》:“不可,叵字,即《释典》所谓二合字。”洪迈《容斋三笔》卷十六《切脚语》说同。“叵”与“不可”的类同用法可互为助证。
〔袁宾,1947年生,上海人。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有《禅宗词典》(主编)、《禅宗语言和文献》等专著,以及《唐宋禅录语法研究》等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