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王同皎,相州安阳人,陈驸马都尉宽曾孙也。陈亡,徙河北。长安中,尚太子女安定郡主,拜典膳郎。太子,中宗也。桓彦范等诛二张,遣同皎与李湛、李多祚即东宫迎太子,请至玄武门指授诸将。太子拒不许,同皎进曰:“逆竖反道,显肆不轨,诸将与衙执事刻期诛之,须殿下到以系众望。”太子曰:“上方不豫,得无不可乎?”同皎曰:“南将相毁家族以安社稷,奈何欲内之鼎镬乎?太子能自出谕之,众乃止。”太子犹豫,同皎即扶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入。兵趋长生殿太后所,环侍严定,因奏诛易之等状。帝复位,擢右千牛将军,封琅邪公,食实户五百。主进封讼主,拜同皎驸马都尉,迁光禄卿。知
神龙神龙后,武三思烝浊王室,同皎恶之,与张仲之、祖延庆、周憬、李悛、冉祖雍谋,须武后灵驾发,伏弩射杀三思。会播州司兵参军宋之愻以外妹妻延庆,延庆辞,之愻固请,乃成昏。延庆心厚之,不复疑。故之愻子昙得其实。之愻兄之问尝舍仲之家,亦得其谋。令昙密语三思。三思遣悛上急变,且言同皎欲拥兵阙下废皇后。帝殊不晓,大怒,斩同皎于都亭驿,籍其家。同皎且死,神色自如。仲之、延庆皆死。憬遁入比干庙自刭,将死,谓人曰:“比干,古忠臣,神而聪明,其知我乎!后、三思乱朝,虐害忠良,灭亡不久,可干吾头国门,见其败也。”憬,寿春人。后太子重俊诛三思,天下共伤同皎之不及见也。睿宗立,诏复官爵,谥曰忠壮。诛祖雍、悛等。古
先是先是,许州司户参军燕钦融再上书斥韦后擅政,且逆节已萌。后怒,劝中宗召至廷,扑杀之。宗楚客复私令卫士极力,故死。又博陵人郎岌亦表后及楚客乱,被诛。至是,俱赠谏议大夫,备礼改葬,赐钦融一子官。知
同皎同皎子繇尚永穆公主,生子潜,字弘志。生三日,赐绯衣、银鱼。幼庄重,不喜儿弄。以帝外孙,补千牛,复选尚公主,固辞。元和中擢累将作监。吏或籍名北军,辄骄墯不事,潜悉奏罢之,故不戒而辨。监无公食,而息钱旧皆私有,至潜,取以具食,遂为故事。知
迁左迁左散骑常侍,拜泾原节度使。宪宗与对,大悦,曰:“吾知而善职,我自用之。”潜至镇,缮壁垒,积粟,构高屋偫兵,利而严。遂引师自原州逾硖石,取虏将一人,斥烽候,筑归化、潘原三垒。请复城原州,度支沮议,故原州复陷。穆宗即位,封琅邪郡公,更节度荆南。疏吏恶,榜之里闾,杀尤纵者。分射三等,课士习之,不能者罢,故无冗军。大和初,检校尚书左仆射。卒于官,赠司空。古
吴保吴保安字永固,魏州从。气挺特不俗。睿宗时,姚、巂蛮叛,拜李蒙为姚州都督,宰相郭元振以弟之子仲翔托蒙,蒙表为判官。时保安罢义安尉,未得调,以仲翔里人也,不介而见曰:“愿因子得事李将军可乎?”仲翔虽无雅故,哀其穷,力荐之。蒙表掌书记。保安后往,蒙已深入,与蛮战没,仲翔被执。蛮之俘华人,必厚责财,乃肯赎,闻仲翔贵胄也,求千缣。会元振物故,保安留巂州,营赎仲翔,苦无赀。乃力居货十年,得缣七百。妻子客遂州,间关求保安所在,困姚州不能进。都督杨安居知状,异其故,资以行,求保安得之。引与语曰:“子弃家急朋友之患至是乎!吾请貣官赀助子之乏。”保安大喜,即委缣于蛮,得仲翔以归。始,仲翔为蛮所奴,三逃三获,乃转鬻远酋,酋严遇之,昼役夜囚,没凡十五年乃还。主
安居安居亦丞相故吏,嘉保安之谊,厚礼仲翔,遗衣服储用,檄领近县尉。久乃调蔚州录事参军,以优迁代州户曹。母丧,服除,喟曰:“吾赖吴公生吾死,今亲殁,可行其志。”乃求保安。于时,何安以彭山丞客死,其妻亦没,丧不克归。仲翔为服缞绖,囊其骨,徒跣负之,归葬魏州,庐墓三年乃去。后为岚州长史,迎保安子,为娶而让以官。知
李憕李憕,并州汶水人。或言其先出兴圣皇帝,谱系疏晦,不复传。父希倩,神龙初右台监察御史。憕少秀敏,举明经高第,授成安尉。张说罢宰相,为相州刺史,坐有善相者,说遍问官属后孰当贵,工指憕及临河尉郑岩。说以女妻岩,而归其甥阴于憕。会母丧免。自武功尉以政尤异迁主簿。说在并州,引忄登置幕府。及执政,为长安尉。宇文融括天下田,高选官属,多致贤以重其柄。表假憕监察御史,分道检核。以课真拜御史。坐小累,下除晋阳令。三迁给事中。力于治,有任事称,明簿最,下无敢绐。失李林甫意,出为河南少尹。尹萧炅内倚权,骫法殖私,憕裁抑其谬,吏下赖之。道士孙甑生以左道幸,托祠事往来嵩、少间,干请乱吏治,憕不为应,故挟炅谮诸朝。天宝初,除清河太守。举美政,迁广陵长史,民为立祠赛祝,岁时不绝。以捕贼负,徙彭城太守。封酒泉县侯。连徙襄阳、河东,并兼采访处置使;入为京兆尹。杨国忠恶之,改光禄卿、东京留守。知
安禄安禄山反,玄宗遣封常清募兵东京,憕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弈、河南尹达奚珣缮城垒,绥励士卒,将遏贼西锋。帝闻,擢礼部尚书。禄山度河,号令严密,候讠冋不能知。已陷陈留、荥阳,杀张介然、崔诐,不数日,薄城下。常清兵皆白徒,战不胜,辄北。憕收残士数百,裒断弦折矢坚守,人不堪斗。憕约弈:“吾曹荷国重寄,虽力不敌,当死官。”部校皆夜缒去,憕坐留守府,弈守台。城陷,禄山鼓而入,杀数千人,矢著阙门,执憕、奕及官属蒋清,害之。有诏赠司徒,谥曰忠懿。河、洛平,再赠太尉,拜一子五品官。主
憕通憕通《左氏春秋》,颇殖产伊川,占膏腴,自都至阙口,畴墅弥望,时谓“地癖”。岩仕终少府监,产利埒憕云。古
憕十憕十余子,江、涵、沨、瀛等同遇害,唯源、彭脱。斋
源八源八岁家覆,俘为奴,转侧民间。及史朝义败,故吏识源于洛阳者赎出之,归其宗属。代宗闻,授河南府参军,迁司农主簿。以父死贼手,常悲愤,不仕不娶,绝酒荤。惠林佛祠者,憕旧墅也,源依祠居,阖户日一食。祠殿,其先寝也,每过必趋,未始践阶。自营墓为终制,时时偃卧埏中。斋
长庆长庆初,年八十矣,御史中丞李德裕表荐源,曰:“贾谊称:守圉捍敌之臣,死城郭封疆。天宝时,士罕伏节,逆羯始兴,委符组、弃城郭者不为耻,而憕约义同列,守位自如,抵刃就终,臣节之光由憕始。而源天与至孝,绝心禄仕五十余年,常守沈默,理契深要,一辞开析,百虑洗然。抱此真节,弃于清世,臣窃为陛下惜之。”穆宗下诏曰:“昔盗起幽陵,振荡河、洛,赠太尉憕处难居首,正色就死,两河闻风,再固危壁,殊节卓焉,到今称之。源有曾参之行、巢父之操,泊然无营,汔此高年。夫褒忠,所以劝臣节也;旌孝,所以激人伦也;镇浇浮,莫如尚义;厚风俗,莫如尊老。举是四者,大儆于时。其以源守谏议大夫,赐绯鱼袋。”河南尹遣官敦谕上道,帝自遣使者持诏书袍笏即赐,又赐绢二百匹。源顿首受诏,谓使者:“伏疾年耄,不堪趋拜。”即附表谢,辞吐哀悫,一无受。寻卒。敬宗时,擢憕孙为河南兵曹参军。古
彭擢彭擢明经第。天宝中,选名臣子可用者,自咸宁丞迁右补阙。从天子入蜀。后憕数年卒。有孙景让、景庄、景温,别传。主
武德武德功臣十六人,贞观功臣五十三人,至德功臣二百六十五人。德宗即位,录武德以来宰相及实封功臣子孙,赐一子正员官。史馆考勋名特高者九十二人,以三等条奏。第一等,以其岁授官。第二等,以次年。第三等,子孙数讼于朝,有诏差为二等,增至百八十七人。每等,武德以来宰相为首,功臣次之,至德以来将相又次之。大中初,又诏求李岘、王珪、戴胄、马周、褚遂良、韩瑗、郝处俊、娄师德、王及善、硃敬则、魏知古、陆象先、张九龄、裴寂、刘文静、张柬之、袁恕已、崔玄、桓彦范、刘幽求、郭元振、房琯、寺履谦、李嗣业、张巡、许远、卢弈、南霁云、萧华、张镐、李勉、张镒、萧复、柳浑、贾耽、马燧、李憕三十七人画像,续图凌烟阁云。知
司空司空、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梁国公房玄龄古
尚书尚书右仆射、检校侍中、莱国公杜如晦斋
太子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国公萧瑀主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知政事、上柱国、申国公高士廉知
太子太子太师、知政事、特进、郑国公魏征古
侍中侍中、永宁郡公王珪斋
吏部吏部尚书、参豫朝政、道国公戴胄主
中书中书令、江陵县子岑文本知
中书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检校吏部尚书、高唐县公马周古
侍中侍中、兼太子左庶子、检校吏部礼部民部尚书事、清苑县男刘洎斋
尚书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河南郡公褚遂良主
太子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燕国公于志宁知
尚书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少傅、北平县公张行成古
中书中书令、行侍中、兼太子少保、蓚县公高季辅斋
侍中侍中、兼太子宾客、袭颍川县公韩瑗主
中书中书令、兼太子詹事、南阳县侯来济知
侍中侍中、兼太子宾客张文瓘古
侍中侍中、甑山县公郝处俊斋
中书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酒泉县公李义琰主
内史内史、河东县侯裴炎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温国公苏良嗣知
内史内史、梁国公狄仁杰古
纳言纳言、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天兵军大总管、陇右诸军大使、谯县子娄师德斋
凤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石泉县公王方庆主
文昌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袭邢国公王及善知
尚书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知兵部尚书事、齐国公魏元忠古
紫微紫微令、梁国公姚崇斋
正谏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硃敬则主
尚书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许国公苏瑰知
吏部吏部尚书、兼侍中、广平郡公宋璟古
黄门黄门监、梁国公魏知古斋
中书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兗国公陆象先主
紫微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许国公苏颋知
中书中书令、河东县侯张嘉贞古
中书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水县公李元纮斋
黄门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宜阳县子韩休主
中书中书令、始兴县伯张九龄知
司空司空、河东郡公裴寂古
纳言纳言、上柱国、鲁国公刘文静斋
太尉太尉、检校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扬州大都督、赵国公长孙无忌主
礼部礼部尚书、河间郡王孝恭知
尚书尚书右仆射、检校中书令、行太子左卫率、上柱国、卫国公李靖古
司空司空、兼太子太师、英国公李勣斋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鄜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敬德主
左光左光禄大夫、洛州都督、蒋国公屈突通知
陕东陕东道大行台、吏部尚书、郧国公殷开山古
卫尉卫尉卿、夔国公刘弘基斋
泽州泽州刺史、邳国公长孙顺德主
民部民部尚书、上柱国、莒国公唐俭知
右骁右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谯国公柴绍古
右骁右骁卫大将军、褒国公段志玄斋
洪州洪州都督、渝国公刘政会主
左武左武候将军、相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知
右武右武卫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古
左武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胡国公秦叔宝斋
弘文弘文馆学士、秘书监、永兴县公虞世南主
右卫右卫大将军、兼太子右卫率、工部尚书、武阳县公李大亮知
左武左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古
夏官夏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清边道行军总管、耿国公王孝杰斋
中书中书令、汉阳郡公张柬之主
中书中书令、博陵郡公崔玄知
侍中侍中、平阳郡公敬晖古
侍中侍中、谯国公桓彦范斋
中书中书令、南阳郡公袁恕已主
右武右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韩国公张仁愿知
尚书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徐国公刘幽求古
黄门黄门侍郎、参知机务、脩文馆学士、齐国公崔日用斋
兵部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国公郭元振主
尚书尚书左承相、兼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燕国公张说知
紫微紫微侍郎、上柱国、赵国公王琚古
兵部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持节朔方军节度大使、中山郡公王晙斋
尚书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河南江淮副元帅、东都留守、冀国公裴冕主
文部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县公房琯知
门下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卫国公桂鸿渐古
镇西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兼怀州刺史、虢国公李嗣业斋
平卢平卢军节度使、柳城郡太守刘正臣主
恒州恒州刺史、卫尉少卿、兼御史中丞颜杲卿知
常山常山郡太守袁履谦古
河南河南节度副使、左金吾卫将军、检校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张巡斋
睢阳睢阳郡太守、兼御史中丞许远主
御史御史中丞、留台东都、知武选卢弈知
睢阳睢阳郡太守、特进左金吾卫将军南霁云古
右第右第一斋
内史内史令、延安郡公窦威主
将作将作大匠、判纳言、陈国公窦抗知
侍中侍中、兼太子左庶子、江国公陈叔达古
纳言纳言、观国公杨恭仁斋
判吏判吏部尚书、参议朝政、安吉郡公杜淹主
中书中书令、虞国公温彦博知
中书中书侍郎、检校刑部尚书、参知机务崔仁师古
中书中书令、兼检校太子詹事、上柱国、安国公崔敦礼斋
户部户部尚书、平恩县公许圉师主
兵部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浿江道行军总管任雅相知
度支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范阳郡公卢承庆古
西台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上官仪斋
右相右相、广平郡公刘祥道主
左侍左侍极、兼检校左相、嘉兴县子陆敦信知
文昌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县公刘仁轨古
荆州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安平郡公李安期斋
尚书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袭道国公戴至德主
司列司列少常伯、太子右中护、兼正谏大夫、同东西台三品赵仁本知
中书中书令、赵国公李敬玄古
中书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斋
中书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崔知温主
侍中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袭广平郡公刘齐贤知
纳言纳言、乐平县男王德真古
地官地官尚书、检校纳言、钜鹿县男魏玄同斋
文昌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特进、辅国大将军、邓国公岑长倩主
凤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临淮县男刘祎之知
纳言纳言、博昌县男韦思谦古
地官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格辅元斋
司礼司礼卿、判纳言事、渤海县子欧阳通主
内史内史李昭德知
鸾台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陆元方古
凤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杜景佺斋
尚书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郧国公韦安石主
左散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知东都留守、赵郡公李怀远知
中书中书令、逍遥公韦嗣立古
守侍守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常山县男李日知斋
检校检校黄门监、渔阳县伯卢怀慎主
中书中书令、左丞相、兼侍中、安阳郡公源乾曜知
黄门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魏县侯杜暹古
侍中侍中、赵城侯裴耀卿斋
左武左武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雀安王神通主
特进特进、太常卿、江夏王道宗知
荆州荆州都督、周国公武士畐古
右屯右屯卫大将军、检校晋州都督总管、谯国公窦琮斋
少府少府监、葛国公刘义节主
右光右光禄大夫、罗国公张平高知
洛州洛州都督、右卫大将军、酂国公窦轨古
夔州夔州都督、息国公张长愻斋
金紫金紫光禄大夫、夷国公李子和主
左监左监门卫大将军、检校右武候将军、荣国公樊兴知
左监左监门卫大将军、巢国公钱九陇古
右骁右骁卫大将军、归国公安兴贵斋
右武右武卫大将军、申国公安脩仁主
殿中殿中监、郢国公宇文士及知
右武右武卫大将军、沔阳郡公公孙武达古
荆州荆州都督、怀宁郡公杜君绰斋
右骁右骁卫将军、濮国公庞卿恽主
代州代州都督、同安郡公郑仁泰知
右翊右翊卫将军、遂安郡公李安远古
幽州幽州都督、历阳郡公独孤彦云斋
始州始州刺史、左屯卫大将军、襄武郡公刘师立主
右威右威卫大将军、济东郡公李孟尝知
右监右监门卫大将军、河南县公元仲文古
右监右监门卫将军、庐陵郡公秦师行斋
左领左领军大将军、新兴公马三宝主
右卫右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毕国公阿史那社尒知
镇军镇军大将军、虢国公张士贵、左卫大将军、琅邪郡公牛进达古
镇军镇军大将军、嘉州郡公周护斋
陕州陕州刺史、天水郡公丘行恭主
潭州潭州都督、吴兴郡公沈叔安知
散骑散骑常侍、丰城县男姚思廉古
太子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特进、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宋国公唐休璟斋
左羽左羽林军大将军、辽阳郡王李多祚主
左领左领军大将军、赵国公李湛知
刑部刑部尚书、太子宾客、魏国公杨元琰古
殿中殿中监、兼知总监、汝南郡公翟无言斋
冠军冠军大将军、左羽林军大将军、光禄卿、天水县公赵承恩主
将作将作大匠裴思谅知
右羽右羽林军将军、弘农郡公杨执一古
左卫左卫将军、河东郡公薛思行斋
光禄光禄卿、驸马都尉、琅邪郡公王同皎主
中书中书令、越国公钟绍京知
太仆太仆卿、立节郡王薛崇简古
右金右金吾卫大将军、凉国公李延昌斋
太子太子中允同正、冀国公冯道力主
少府少府监、赵国公崔谔之知
左监左监门卫中候、光禄卿、申国公许辅乾古
左金左金吾大将军、邓国公张斋
朔方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左羽林军大将军、平阳郡公薛讷主
河南河南副元帅、太尉侍中、临淮郡王李光弼知
河东河东节度副大使、守司空、兼兵部尚书、霍国公王思礼古
左相左相、豳国公韦见素斋
太保太保、韩国公苗晋卿主
中书中书令、赵国公崔圆知
太原太原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城郡王辛云京古
河西河西陇右副元帅、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凉国公李抱玉斋
太子太子太师、检校尚书右仆射、知省事、信都郡王田神功主
四镇四镇北庭泾原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知省事、扶风郡王马璘知
左羽左羽林军大将军、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薛景仙古
右散右散骑常侍、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尚衡斋
太原太原尹、兼御史大夫、北都留守、河东节度副大使、南阳郡公邓景山主
河东河东节度副使、兼雁门郡太守、光禄卿贾循知
礼部礼部尚书、东京留守、酒泉县侯李憕古
东平东平郡太守姚訚斋
右第右第二主
卢弈卢弈,黄门监怀慎少子也。疏眉目,丰下,谨重寡欲,斤斤自脩。与兄奂名相上下,而刚毅过之。天宝初为鄠令,所治辄最,积功擢给事中,拜御史中丞。自怀慎、奂及弈,三居其官,清节似之,时传其美。俄留台东都,兼知武部选。斋
安禄安禄山陷东都,吏亡散。弈前遣妻子怀印间道走京师,自朝服坐台。被执,将杀之,即数禄山罪,徐顾贼徒曰:“为人臣者当识逆顺,我不蹈失节,死何恨?”观者恐惧。弈临刑,西向再拜而辞,骂贼不空口,逆党为变色。肃宗诏赠礼部尚书,下有司谥。时以为洛阳亡,操兵者任其咎,执法吏去之可也,委身寇仇,以死谁怼?博士独孤及曰:“荀息杀身于晋,不食其言也;玄冥勤其官水死,守位忘躬也;伯姬待姆而火死,先礼后身也。彼死之日,皆于事无补。然则禄山乱大于里、丕,弈廉察之任,切于玄冥之官。分命所系,不啻保姆;逆党兵威,烈于水火。于斯时也,能与执干戈者同其戮力,挽之不来,推之不去,全操白刃之下,孰与夫怀安偷生者同其风?请谥曰贞烈。”诏可。主
子杞子杞,别有传。杞子元辅。知
元辅元辅字子望,少以清行闻。擢进士,补崇文校书郎。杞死,德宗念之不忘,拜元辅左拾遗。历杭、常、绛三州刺史,课当最,召授吏部郎中,进累兵部侍郎,为华州刺史,卒。主
元辅元辅端静介正,能绍其祖,故历显剧,而人不以杞之恶为累云。知
张介张介然者,猗氏人,本名六朗。性慎愿,长计画。始为河、陇支郡太守。王忠嗣、皇甫惟明、哥舒翰踵领节度,并署营田、支度等使。入奏称旨,赐与良渥。介然启曰:“臣位三品,当给棨戟。若列于京师,虽富贵,不为飨人知,愿得列戟故里。”玄宗许之,别赐戟京师第门,仍赐绢五百匹,宴闾里长老。本乡得列戟,自介然始。翰荐为少府监,历卫尉卿。古
禄山禄山反,授河南节度采访使,守陈留。陈留据水陆剧,居民孳伙,而太平久,不知战。介然到屯不三日,贼已度河。车骑蹂腾,烟尘漫数十里,日为夺色。士闻钲鼓声,皆褫气不能授甲。凡旬六日,城陷。初,有诏购贼首而暴诛庆宗状。禄山入陈留,见诏书,拊膺大哭曰:“我何罪!吾子亦何罪,乃杀之!”即大恚愤,杀陈留降者万人以逞,血流成川,斩介然于军门。以伪将李廷望为节度使,守陈留。主
禄山禄山已拔陈留,则鼓而前,无敢亢。中宿攻荥阳,太守崔无诐率众乘城,闻师噪,自队如雨,无诐与官属皆死贼手。以伪将武令珣戍焉。古
无诐无诐者,本韦后外家,博陵旧望也。始,无诐娶萧至忠女,至忠败,被贬。久乃为益州司马。素善杨国忠,既用事,引为少府监,守荥阳。有诏赠礼部尚书,谥曰毅勇。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