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研究》 1999 年第 4

           

吴 言 生

              内容提要 黄龙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黄龙宗禅诗

           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从黄龙宗宗风出发,联系佛教经论、禅宗

           公案机锋   ,揭示黄龙宗禅诗随缘任运日用是道、触目菩提水月相忘等美

           感特质。探讨黄龙宗禅诗的禅悟内涵和美感特质,透析潜蕴其中的佛心、

           禅韵、诗情,对建构 21 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龙宗;禅诗;美感特质

    黄龙宗是由黄龙慧南禅师 (1002 1069) 创立,是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宗派。通过对黄

龙宗禅诗的文本研究,我们发现,黄龙宗禅诗呈显出独特的诗禅感悟,其美感特质,主要表

现为随缘任运日用是道、触目菩提水月相忘、自信无求雄猛奔放、艳情闺思妙谛通禅、水中

盐味色里胶青。黄龙宗禅诗以玲珑晶莹的喻象、高华明澈的意境、洒脱无羁的风致、深邃超

妙的感悟,为中国诗歌拓展出崭新的境域。

                      一、随缘任运,日用是道

  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即是在行住坐卧一切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参禅妙悟,即心成佛,彻

见心性,契证至理。“一是一,二是二,头上是天,脚下是地,饥即餐兮困即睡。”①黄龙

禅塑造了峰巅老僧、牛背牧童、闲卧高人等形象来表征这种感悟: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②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③

  千万座山峦,雄浑苍莽,构筑于群峰之巅的茅屋,孤高绝俗。这里人迹罕至,只有缥缈

白云,时往时来。但白云还有夜随风雨去的匆遽忙碌,不如老僧的闲淡自适。这绝顶高僧,

也就是“物外度清时”的牧童。牧童横笛牛背,逗弄晚风,曲意杳远,群山秀绿。闲境幽情

,妙合无垠。黄龙宗禅人在牧牛等山居生活中,体证着随缘任运的意趣:“自缘一榻无遮障

,赢得长伸两脚眠”、④“寒则围炉向暖火,困来拽被盖头眠”、⑤“新缝纸被烘来暖,一

觉安眠到五更。”⑥从这些怡然自欣悦的诗句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临济禅“无事是贵人

”的真髓。从“无事是贵人”的禅悟体验出发,黄龙禅对山居生活的描写,充满诗情画意。

“竹笕二三升野水,松窗七五片闲云”,⑦山居景色,悠闲恬适,可以长养道心;“三个柴

头品字煨,不用援毫文彩露”,⑧山居物事,朴实无华,经由禅者空明胸襟的映照,洋溢着

高情远韵;“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⑨山居的风物和心境

,是如此的纯乎天运,脱落机心。日常生活,经由禅者诗意的点染,遂充满着禅趣诗情。慧

南指出,“情生智隔,于日用而不知。”⑩世人每天的起居、工作中都有佛心在起作用,只

是虽然每天都在运用它,却不知道它的存在。实际上,佛凡一体,佛和凡人并没有本质不同

。自觉佛凡一体的就是佛,不自觉的就是凡人,佛和凡人的区别在于有无自觉。僧问盐官齐

安什么是“本身卢舍那”,齐安让他把净瓶拿过来,僧人依言拿来净瓶,齐安又让他将净瓶

放在原来的位置。僧人放好净瓶,继续询问什么是本身卢舍那,齐安说:“古佛过去好久了

!”(11)心闻贲颂此公案为:“带雪含霜半倚篱,横斜影里露仙姿。前村昨夜春来了,

竹屋老僧犹未知。”(12)梅花绽放于雪中,一似古佛显现于置放净瓶的“日用”之中。

而老僧不知春到梅梢,一似问话僧不明日用是道之旨。黄龙禅指出,“道不在声色而不离声

色。凡一语一默,一动一静,隐显纵横,无非佛事。”(13)“吃盐添得渴”的普通人即

是“佛”,“十里双牌,五里单堠”的离亭道即是菩提道;“少避长,贱避贵”即是道中人

的修养。(14)“举足下足,尽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15)黄龙禅继承《维摩经》

心净则佛土净、存在而超越的观念,主张直面声色世界,以积极的态度去感应,以证得火中

生莲花式的透脱:“行脚人须是荆棘林内,坐大道场,向和泥合水处,认取本来面目。”(

16)“向是非头上坐,是非头上卧,乃至淫坊酒肆,虎穴魔宫,尽是当人安身立命之处。

”(17)“悟来无物不为春,荆棘林中解养神。”(18)要在热恼的现实中,绽放出清

凉圣洁的莲心;在喧嚣的红尘里,保持一份安祥与宁静的定性。克文《大宁山堂》云: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座中人亦闲。渔歌闻别

        浦,雁阵下前湾。即此非他物,何妨洪府间。(19)

  大宁山堂即大宁寺,在洪州 ( 今南昌市 ) 城闹市区内。闹中能静,倍显功夫。只要内心宁

静,不管住于何处,都如同深山般的清幽。门外事纷纷扰扰,室中人闲闲自如。于喧闹烦嚣

之中,他仍然可以静观闹中逸,动中幽。在远处江浦飘来的渔歌里,在眼前静湾掠过的雁阵

间,诗人感悟到动静系于一心,能动能静的都是这个心。而在心的根源处,却没有动静之分

。真如自性就是眼前现景,而不是别物,不用向别处寻找!(20)既悟此理,纵然置身于

洪府这车马喧嚣红尘万丈的大都市,对长养道心亦无妨碍。此诗的诗眼在“自静”两字。自

静其心,即能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进行禅意的感悟。

                     二、触目菩提,水月相忘

  黄龙宗禅宗的另一个重要美感特质是触目菩提,水月相忘。(21)“日用是道”侧重

于对日常生活的感悟,而“触目菩提”则侧重于对自然山水的感悟。黄龙宗禅诗,以新异迭

呈的意象序列,生动直观地表达了这种悟境:

          日出云霞散,风和草木荣,何须重话会,法法本圆成。(22)

          天机藏不得,花笑鸟啼时。不待重拈出,当人合自知。(23)

           八月九月天,白露寒露节。门外在处山,秋风落黄叶。夜雨敛重

        云,晓鸿鸣寥竬。可怜祖师意,头头都漏泄。(24)

          风卷残云宇宙宽,碧天如水月如环。祖师心印分明在,对此凭君

        子细看。(25)

          翠竹黄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

        不是尘。(26)

  黄庭坚曾向晦堂求教禅法,晦堂说:“孔子曾对弟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

尔。’你是怎样领悟的?”黄庭坚正准备回答,晦堂没等他开口,就说:“不是!不是!”

黄庭坚迷惘不已。一天随侍晦堂山行,其时岩桂盛放,晦堂问:“闻到了木樨香没有?”黄

庭坚说:“闻到了。”晦堂说:“吾无隐乎尔。”山谷遂豁然大悟。(27)在黄龙宗看来

,体现着真如法性的自然山水,明明白白地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就看你能否直下契悟。日

出、云散、风和、木秀、花笑、鸟啼、秋山、落叶、碧天、环月、翠竹、黄花……无一不是

“吾无隐乎尔”,呈露存在的奥秘,呈现着祖师的禅心。这是绝却言语思量的现量境:“春

光重漏泄,有口不须陈。”(28)对此现量境,必须当下领会,触目菩提:“月色和云白

,松声带露寒。好个真消息,凭君子细看。”(29)黄龙禅指出,真如法性“头头上明,

物物上显。”(30)“大道纵横,触事现成。云开日出,水绿山青。”(31)“水绿山

青,觌体全露。”(32)云开日出,象征去妄显真。真谛显露,犹如水绿山青,鲜明亮丽

,生机勃勃。“离离春草,分明漏泄天机。历历杜鹃,尽是普门境界。”(33)“花开似

锦,普现法身。鸟语如篁,深谈实相。见闻不昧,声色全真。”(34)茂秀春草,清切鹃

啼,显现着禅机佛趣。似锦的鲜花,呈现着如来法身;如篁的鸟啭,宣说着实相般若。只要

审美主体涤除情尘意想,即可在“声色”之中感受到绝对的真理。不但春景如此,秋景亦然

。“林叶纷纷落,乾坤报早秋。分明西祖意,何用更驰求?”(35)林叶凋落,即是“皮

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是刊落繁华,返于澄明的“西祖意”。黄龙禅认为,如果只是追

逐外尘,机心炽烈,就不会看到眼前的美丽景色:“造化无私不思力,一一青青岁寒色。长

短大小在目前,可笑时人会不得。”(36)只有罢却情尘意想,才能欣赏眼前的景色,即

物即真,聆听无情说法,“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37)在山水之中感悟

到永恒的佛性:

              香残火冷漏将沉,孤坐寥寥对碧岑。万井共当门有月,几人同

            在道无心?风传乔木时时雨,泉泻幽岩夜夜琴。为报参玄诸子道,

            西来消息好追寻。(38)

  香残烛尽的深夜,禅师独坐禅房,面对窗外黛色青山,心性空明。“月色如此,劳生扰

扰,对之者能几人?”(39)虽然千家万户都可以看到月亮,但有几人能无心于事,于事

无心,能从容地欣赏清景?触目即菩提,能得此趣的人实在太少。风传乔木,枝叶摇曳,织

成沙沙雨曲;山泉泻溜,泉韵悠扬,飘送幽缈琴声。这一切,不正显露着存在的最深奥秘,

流露着西来消息,明明白白在眼前,为什么不好好参究,而去观念名相中捞詁禅道?这是由

于不能使心境澄明,心中物欲障蔽,以至于不能对自然景致作即物即真的观照。要想使触目

菩提的感悟得以实现,需要水月相忘式的观照。克文《寄塘浦张道人》云:

              世俗尘劳今巳彻,如净琉璃含宝月。炼磨不易到如今,宝月

            身心莫教别。死生倏忽便到来,幻化身心若春雪。唯有道人明月

            心,日用廓然长皎洁。(40)

  在水月相忘的观照中,雁与潭互为观照的主体,都具有空灵和澄明的质性,映照双方无

心而澄澈,没有情感的粘著纠葛。黄龙禅强调“法身无相,应物现形。般若无知,随缘即照

。”(41)以无知般若,随缘应照万物。能观与所观,如净琉璃含宝月,澄明透彻,呈现

出无情之情、自在自为的律动。“寒风激水成冰,杲日照冰成水。冰水本自无情,各各应时

而至。世间万物皆然,不用强生拟议。”(42)黄龙禅人突破了生死牢关,别具雍容澄明

的襟怀。用这种襟怀来审视世间万物,就会在情缠欲缚、粘著胶固的万物关系之中,感受到

去来任运、洒脱无拘的平常心,从而在绝情中见至情,在无心中显真心:“白云无心意,洒

为世间雨。大地不含情,能长诸草木。”(43)白云化雨,大地涵木,却“无心意”,“

不含情”,大功不宰。以这种心态处世,就会使耳根、眼根乃至六根的涵容性拓展到极致:

“应耳时若空谷,大小音声无不足。应眼时如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44)此时便会

产生“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45)式的静默的观照,悟者的心,如竹影扫

拂时的阶尘,如如不动;似月轮穿映时的海水,澄澈无痕。“浮云散尽狂波止,天上玉蟾水

底圆。皎洁迥然通湛寂,此时消息若为传?水无待月之心,月无投水之意。水月全收,光归

何所?解道孤圆吞万象,令人长忆老盘山。”(46)浮云狂波,是障蔽观照双方的情识计

较。只有将它们涤荡无余,才有一轮新月,水底孤圆,才有皎洁高华清湛宁静的澄明之境。

但“皎洁迥然”,也不过是勉强用来形容的名词而已,真正的水月相忘境象,不能用语言表

达。在水月相忘的观照中,观照的双方是如此的纯明透彻,如此的无心无意。唯其无心无意

,才有真心厚意。慧南《退院别庐山》云:

               十年庐岳僧,一旦出岩层。旧友临江别,孤舟带鹤登。水流

             随岸曲,帆势任风腾。去住本无著,禅家绝爱憎。(47)

  古时十方丛林的住持和尚,一般不过三五年。如果德风高卓,僧众心服,则可共推再任

。慧南在庐山归宗寺当了两任,又受筠州僧众的迎请,到黄檗寺任住持,诗即作于此时。慧

南在庐山一住十年,离开旖旎秀美的庐山,和十年来相濡以沫的僧众,自不免恋恋不舍。“

十年”与“一旦”的强烈反差,流露出依恋情怀。离山之时,旧友一直送到江边,而诗人则

出世脱俗,携鹤登舟。离庐山往黄檗,要穿鄱阳,入赣江,出蜀水。这段行程,江水弯曲。

但水流无心,毫无滞碍;帆势得风,随意轩腾。在颈联里,诗人的主观意念渐渐淡化,与流

水风帆合而为一。他自己就是水是帆,“随流”、“任风”,毫无粘著。但尾联又偏偏强调

“本无著”、“绝爱憎”,使读者感到此地无银三百两。说个“无著”,还是著了“无著”

,不能作太上忘情。从禅悟的立场上看,“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8)本来无聚,遑论有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离情别绪的禅意的超越,历来诗人

禅客也多有吟咏,如白居易《送文畅上人东游》“得道既无著,随缘西复东”,张乔《赠初

上人》“空门无去住,行客自东西”,吴融《送策上人》“昨来非有意,今去亦无心”,皎

然《答道素上人别》“幻情有去住,真性无离别”等等,但这只是侧重于无著一面的描写,

如果因此而对相别绝无依恋之情,也并非是悟:“虽是忘机者,难齐去住间。”(49)在

离别时仍然将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其中,这才是“随处作主,立处皆真”。禅者对离别持“

一期一会”的庄严态度。一期是人的一生,一会是只有一次的相会,人生聚散散聚,聚散之

间,没有一次是相同的聚会。禅者用“相送当门有修竹,为君叶叶起清风”的清美诗句来表

达这种感受:送朋友到门口时,屋舍旁边绿油油的竹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也在送客似

的。慧南一方面感到“本无著”、“绝爱憎”,一方面却流露出深潜在其背后的缱绻、依恋

,乃是不忘人性,而又超乎人生的。

  对来去自由的感悟,以法常禅诗为最。法常在入寂前的清晨,“书《渔父词》于室门,

就榻收足而逝。”(50)雍容不迫,宛如游子还家:

               此事楞严尝露布,梅华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

           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斑斑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

  《楞严经》卷 2 载,波斯匿王自觉时光飞逝,生命短暂,身体逐年、逐月、逐日衰变,

“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深感生命虚幻,迁变无常。佛启发他,在变化的身体

之中,有不生不灭的自性:“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波斯匿王受此开示,当下大悟。梅花

雪月,都是纯白之色,三者交光互映,是澄明的极境。参透生死之理的诗人,对肉身的寂灭

付诸一笑,因为他感悟到,在风铃铁马声中,不正是有“这个”在!璀璨银河,横亘天宇,

个体生命与宇宙法性合而为一。生命如同蝶梦,蝶化人,人化蝶,本无区别,贵在有栩栩自

得的心境。那跨在丰干虎上的,不正是支配“六和合”的“一精明”?诗人借用寒山“十年

归不得,忘却来时道”成句,说自己多年没有回家,如今连以前来这里的路,都忘得一干二

净。这是因为自己沉潜于不断的修行之中,连生命的足迹都已忘却,达到了毫无粘著的境界

。结二句透露出“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高情远韵,鸿飞冥冥,象喻自性冲破器世间的牢

网,而翱翔于自由自在的禅悟境域。禅师对生命的审视,宁谧、从容、安祥、明净,生命的

逝去,犹如寒潭雁影,雁去而潭不留影,“留”下的只是亘古的澄明。

                    三、自信无求,雄猛奔放

  黄龙三关的生佛平等观点念,生发出黄龙宗人自信独立、雄猛奔放的气质。黄龙禅强调

主体的高度自信:“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登山不到顶,不知宇宙之宽广;入海不到底

,不知沧溟之浅深”,(51)性空妙普宣称“家无二主”,著《见佛不拜歌》,(52)

将自性抬到至尊无伦的地位,深得临济禅扫荡偶像的神髓,被列为黄龙禅门人的大诗人苏辙

将这种精神赞叹为“扭鼻径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锤。”(53)以百丈开悟因缘相许。

马祖用“野鸭子”公案接引百丈,将百丈鼻头扭痛,使他直接参悟到人生的真面目,次日马

祖升堂,众僧刚刚集定,百丈即将马祖的坐席卷起,表示法会已经结束,马祖只得下座,问

他何故,百丈说“昨天被师父扭得鼻疼”。意思是昨天承蒙师父的教诲,已大彻大悟,对师

父的开示,可以掉头不顾,不再需要受钳锤锻炼了。黄龙禅禀承临济“驱耕夫之牛,夺饥人

之食”的峻烈风格,用峻烈禅机锤炼学人,“拗折拄杖”、“拈却钵盂匙箸”,(54)将

参禅者外在的依倚全部夺去,使他们能够真正自如地行走、吃粥吃饭。经由了极其严格锤炼

的禅者,大悟不存师,般若威光煜煜显发。克文颂百丈再参马祖公案:“客情步步随人转,

有大威光不能现。突然一喝双耳聋,那吒眼开黄檗面。”(55)百丈参马祖前,未能见性

。马祖振威一喝,百丈三日耳聋。正是在这盖天盖天的一喝中,百丈获得了崭新的禅悟慧命

,成为那吒式的自立自信者。法因的开悟诗也表达了这种感受:“岭上桃花开,春从何处来

?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56)岭上桃花盛开,参透花从何处而来,也就参透了禅

的奥妙。诗意谓灵云见桃花而开悟,犹如贱者得贵,由一个普通平民,转身一变为在三台 (

指显要位置 ) 上笑傲自得的重臣。克文颂灵云见桃花悟道亦云:“奇哉一见桃花后,万别千

差更不疑。独有玄沙言未彻,子孙几个是男儿?”(57)同样表达了对师家权威的否定。

灵云见桃花悟道,到底“悟”了个什么,禅僧往往不明其旨,只是一味盲目赞许,独有玄沙

发出了“敢保老兄未彻在”的质疑,有大丈夫气息。自信独立的禅者,不会对任何事物产生

执著:“爱色被色缚,爱院被院缚,爱名被名缚,爱利被利缚,爱身被身缚。”(58)不

但如此,甚至是对佛法、悟心也不能贪求:“二十五圆通,二十五具铁枷。百千三昧门,百

千梁铁锁。”“明眼底人被眼碍,悟心底人被心碍,证道底人被道碍,达法底人被法碍。”

(59)“佛为无心悟,心因有佛迷。佛心清净处,云外野猿啼。”(60)将求佛之心扫

却,才能听到云外猿啼的清景。但是,如果执著于扫却悟心的意念,又会形成新的执著,所

以还要将这扫却再予扫却:“尽道水能洗垢,焉知水亦是尘。直饶水垢顿除,到此亦须洗却

。”(61)金刚般若随说随扫的威光赫赫显现。(62)

  自信独立的气质,形成了黄龙禅“师子不食雕残,快鹰不打死兔”(63)的雄猛奔放

气概。克文《寄浮山岩中涣达二上人》:“若是金毛那守窟,奋迅东西警群物。有时踞地吼

一声,突然惊起辽天鹘。   所食不食雕之残,戏来还是弄活物。翻嗟疥狗一何痴,到处荒园

咬枯骨。”(64)参禅者自信自立,便是不固守窠窟的金毛狮子,它奋迅出窟,群兽胆

裂。踞地哮吼之时,纵是辽天俊鹘也望风逃窜。它不吃雕残之物,而要戏弄活物 ( 喻禅者的

思想不会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参活句不参死句 ) 。相反,只有疥狗才会在荒弃的园地里

咬嚼干骨头 ( 喻死在句下,不得开悟 ) 。此诗深得临济禅髓,鲜明地表达了“一一尽从胸臆里

,盖天盖地洒醍醐”(65)的雄猛奔放之气,这就使得黄龙禅诗带上了醉意与狂态:

                高吟大笑意猖狂,潘阆骑驴出故乡。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

            去两三行。(66)

  高吟大笑,意态豪雄。潘阆倒骑驴,落拓狂放,惊起了沙汀群雁。这种磊落刚健的气质

,还渗透在黄龙禅对三要进行的创造性诠释里:“如何是第一要?李白歌诗。如何是第二要

?公孙舞剑。如何是第三要?张颠草书。”(67)诗仙李白淋漓奔放的歌行体诗,舞蹈艺

术家公孙大娘摄魄夺魂的剑舞表演,书圣张旭酣畅飞动的狂草书法,最能体现盛唐文化诗歌

、舞蹈、书法领域的澎湃激情、轩翥气势,都是妙造毫巅的化境,禅师以之诠释三要妙旨,

生动地说明三要的精神实质,是无限开拓参禅者的主体性,不参死句参活句,在酣畅淋漓落

拓狂舞中作原真生命的尽情喷发,将情尘意垢悉皆荡除:“如关将军相似,持一口露刃剑,

当八万大阵,一时扫将去。”(68)然后,做任何事,都保持一颗平常心,犹如新妇骑驴

,婆婆牵绳,不论是新妇还是婆婆,都没有纤毫的分别心,自然之至,纯真之至。“张颠不

似首山颠,不动毫芒百怪全。”(69)首山境界,比张颠还要颠狂飞动。因为首山回答什

么是佛时所说“新妇骑驴阿家牵”这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微幽隐的“佛法大意”

,虽然不动毫芒,平淡雍容,却将千奇百态尽摄其中,比之醉酒狂呼、以辫醮墨的张颠,更

是颠狂得雍容高华,颠狂得无迹无痕。(70)

                      四、艳情闺思,妙谛通禅

  与杨岐禅一样,黄龙禅将艳诗引入禅中,使禅诗增添了香韵袅袅的风致。马祖病重时,

院主请安,问他身体怎样。马祖说:“日面佛,月面佛。”日面佛寿长一千八百岁,月面佛

寿仅一日夜,马祖之语显示了断绝寿命长短与生灭来去之相,以契当本具之佛性:在悟道者

的心里,永恒与刹那打成一片,关键的是要善于体验当下现境的生命情趣。此则公案,机锋

圆转,克文曾有“日面月面,胡来汉现。一点灵光,万化千变”之赞。(71)杨岐宗法演

咏此,谓:“丫鬟女子画蛾眉,鸾镜台前语似痴。自说玉颜难比并,却来架前著罗衣。”以

少女对美的追求喻禅者对本我的回归。语似痴,是对青春之美的肯定,喻禅者对本真佛性的

肯定。少女坚信自己的美貌无与伦比,喻禅者坚信自己的悟境唯我独尊。这首诗写得含思婀

娜,闻名禅林。但天游禅师病起上堂时,对法演的颂诗却提出了异见,说:“东山老翁满口

赞叹则是,点检将来,未免有乡情在。”遂借用唐人金昌绪《春怨》来表达自己对日面月面

公案的感悟:“打杀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72)诗中所说

的“黄莺”,包含着三层喻义:指“日月佛,月面佛”,“打杀黄莺”指拂却短暂与永恒

的对立。指马祖回答日面月面的公案,“打杀黄莺”指扫除对此公案的种种知性理解。

指法演的颂诗,“打杀黄莺”指扫除对此颂诗的种种知性理解。黄莺惊扰闺中人,影响春梦

,所以要打杀。将一切影响心性的东西都清除以后,“妾” ( 参禅者 ) 就可以梦中奔赴“良人

( 本来面目 ) 的所在,与之相会。禅师巧借妙用,信手拈来触处春。

  赵州勘婆公案,也是历代禅家参究的一则主要话头。(73)慧南跟随楚圆参禅,楚圆

以此公案勘验他,慧南汗下不能答,后来大悟作颂:“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诗成后呈楚圆,楚圆以手指“没”字,慧南心领神会

,易为“有”字,楚圆遂予印可。(74)诗意谓问路者接二连三,跌倒无数;婆子一番又

一番勘破,机锋陡峻。而赵州前去勘验的一番作略,问路指路同时销落,故颇“有”来由。

克文颂此公案:“似狂不狂赵州老,或凡或圣人难晓。是非长短任君裁,老婆被伊勘破了。

”(75)正谓不落是非,是赵州勘破老婆处。心闻贲颂为:“勘破了,有谁知。春风过后

无消息,留得残花一两枝。”(76)以春风春雨葬残花喻真意之不可得。而龙鸣贤之颂,

则几乎成了一首风情袅袅的艳诗:

               冰雪佳人貌最奇,常将玉笛向人吹。曲中无限花心动,独许

             东君第一枝。(77)

  此诗完全脱离了公案本身,宛如一幅精致优美的玉人抚笛图。红袖佳人抚弄长笛,奏出

美妙天乐。笛声飘处,花心欢忭沉醉。在无数闻笛颤舞的花心中,独有东君钟爱的那枝最能

感受到笛声诗韵,与抚笛人心心相映。冰雪佳人,取意于《逍遥游》“藐姑射之山”上“肌

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的“神人”,诗中喻勘验众僧的台山婆子。作者完全脱略了老婆婆

与青春玉女外貌上的差异,泯除差别心,在“冰雪”气质上发现两者的共性。佳人弄笛,喻

台山婆以禅机勘验僧人。无限花心动,喻众僧响应台山婆的机锋。独许东君第一枝,喻在众

多的禅僧中,以赵州尤为杰出,与婆子心心相印。

                   五、水中盐味,色里胶青

  黄龙宗禅人有丰厚的古典诗词修养。傅大士《心王铭》曰:“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

定是有,不见其形。”本是形容“心王”在“身内居停”的状况,借以形容黄龙宗禅诗对古

典诗词巧妙无痕的运用,也非常恰当。黄龙禅对古典诗词极为熟稔,故在应机示法时,常常

随手拈用、化用古典诗词成句、意境。写精神家园之美、客况凄凉的,有晦堂的《晚春道中

》:“江边草色和烟碧,岭上云容带雨飞”,化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典故;《早秋

示众》“圭月成魄”熔铸《别赋》“秋月如圭”意境;“风萧萧兮木叶飞”,借用《楚辞》

句式和词汇。这些诗句,形象地表达了家园景色之美、流落他乡的落寞,使诗歌具备了凄怆

绮旎之美,哀感顽艳;写对回归的渴望和对回归无望之叹喟的诗,有克文的《百丈野狐》,

借灵澈《答韦丹》成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78)喻世人参禅,都知

道应休心息念,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歇却机心;写师家粉碎疑情使学人明心见性的,有守卓

的禅偈,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79)作为师家职责,系借用杜甫《一百五日夜

对月》成句,表示禅者说法,旨在涤除遮蔽自性的妄念,使圆莹如月的自性熠熠发光;写自

性超越特性的,有文准的“庐山瀑布水,不知得几千万年。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

色。”(80)借用徐凝《庐山瀑布》成句,喻自性的永恒绝对,将相对的意识一刀两断;

写对掣电禅机领悟的,有黄龙《灵云见桃花悟道》:“二月三月景和融,远近桃花树树红。

宗匠悟来犹未彻,至今依旧笑春风。”(81)诗意脱胎于崔护《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

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诗写踏春见桃花时勾起

的一段缱绻情怀,慧南诗则以省略的“人面不知何处去”,喻见桃花悟道的真正意旨已经在

参禅者的寻思拟议之际飞逝而去,留下夭夭桃花“至今依旧笑春风”,喻灵云悟道因缘对锯

解秤锤者的嘲讽;写禅悟心理机制的,有祖珍示法时所引的诗,谓“九月重阳,以何为佛性

义?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82)“竹叶”两句,系杜甫《九日》成句

,竹叶指美酒。当时杜甫患病不能饮酒,故用戏谑的口气说,既然不能饮酒,就淡了赏菊的

雅兴,菊花从此也可以不开了。禅师借用此诗,喻禅悟主体没有作好心理准备,就无法进行

审美观照;写禅悟妙境的,有别峰珍的禅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83)借用

钱起《湘灵鼓瑟》成句,意为美妙清扬的歌曲终了,始终不见演奏者的身影,只看到连山脉

脉苍翠如黛。象征空明的悟境,不落任何痕迹的妙景;写禅者惜别依依的,有晦堂的《晚春

将出郡城留别二三道友》:“长亭烟柳正摇春,杜宇声声送晓昏。花落可堪伤谢客,草芳何

独怨王孙。”(84)长亭、烟柳、摇春、杜宇、花落、谢客、芳草、王孙,都是古典诗词

中常用的辞汇和意象。又晦堂《逢刘居士》:“去年别我龙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滨。相别相

逢两无语,落花啼鸟又残春。”(85)则堪与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相媲美:“岐王宅里

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回环咏叹,在无言之中透

露出落寞怅惘。慧南《送著维那》:“送行唯托金轮月,夜夜相随到别溪。”(86)颇得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神韵,表现了

禅者不忘人性而又超乎人生的精神境界;写对禅林风气不古之感叹的,有西蜀銮的诗偈。銮

禅师用峻烈机锋接引学人,不泥名相,求法之人纷纷离去,禅师遂说偈罢讲:“众卖华兮独

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霭中。”(87)熔铸郑谷《感兴》

“禾黍不阳艳,竞栽桃李春。翻令力耕者,竟作种花人”意境。克文上堂也径截引用了郑谷

此诗批评禅林趋新骛浅的风气;写悟道后洒脱写意的,有文准“高吟大笑意猖狂,潘阆骑驴

出故乡。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88)前两句化用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境,而后两句则径用李涉《润州听暮角》成句。

将两者绾联在一起,天衣无缝,宛如自家胸臆流出;写即幻即真的自然清景的,有克文的《

和仙上人秋夜对月》:“风传乔木时时雨,泉泻幽岩夜夜琴”,深得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之神韵。可见,在接机说法的各个层次,诸如流离

之叹、回归之望、接机、悟道、禅悟心理机制等诸多方面,黄龙宗禅人无不熔铸古典诗词成

句、意象,或随手拈来,全同己出;或别铸新词,得骨得髓。这种创造性的运用,丰富了黄

龙宗禅诗的艺术表现力,增叹了回环唱叹、蕴藉流宕、义趣深远、词彩挺秀的艺术魅力,透

露出古典诗词的神采韵致,起到了百花逗春色的艺术效果。

  黄龙宗禅诗汲取临济禅“无事是贵人”(89)的精髓,生发了任运随缘、日用是

道的美感特质;汲取临济禅“无依道人”(90)的精髓,生发了自信无求、雄猛奔放

的美感特质。同时黄龙宗又有其独特的诗禅感悟,即触目菩提,水月相忘,摆脱了情感的胶

著性,臻于澄明空灵之境,使得这一类禅诗呈现出境象玲珑、空明澄澈的艺术境界;并且,

由于对古典诗学的熟谂,使得黄龙宗擅长用艳情寓禅,大量运用古诗名句、意境,从而形成

了艳情闺思妙谛通禅,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的美感特质。黄龙宗禅诗以其超妙的感悟和丰赡的

美感特质,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23)(46)《续古尊宿》卷 1 《惟清》。 

  ②《五灯会元》卷 17 《志芝》。

  ③《五灯会元》卷 17 《从悦》。

  ④⑨(15)(33)(84)(85)《黄龙四家录·祖心》。 

  ⑤《古尊宿语录》卷 43 《克文》。 

  ⑥《五灯会元》卷 18 《蓬莱圆》。 

  ⑦《五灯会元》卷 18 《知和》。 

  ⑧《五灯会元》卷 17 《怀志》。 

  ⑩(22)(41)(47)(81)(86)《黄龙录》。 

  (11)《五灯会元》卷 3 《齐安》。 

  (12)(67)(76)《续古尊宿语录》卷 4 《心闻贲》。 

  (13)《五灯会元》卷 17 《行伟》。 

  (14)《五灯会元》卷 17 《法宗》。 

  (16)(51)(74)《五灯会元》卷 17 《慧南》。 

  (17)(54)(58)《续古尊宿语录》卷 1 《悟新》。

  (18)(19)(36)(38)(40)(55)(57)(64)(65)

(69)(71)(75)(78)《古尊宿语录》卷 45 。 

  (20)参《五灯会元》卷 3 《法常》。

  (21)参拙文《楞严三昧印禅心》,《唐都学刊》 1999 年第 2 期。

  (24)(66)(80)(88)《续古尊宿语录》卷 1 《文准》。 

  (25)《续古尊宿语录》卷 1 《祖心》。

  (26)《五灯会元》卷 17 《双岭化》。

  (27)《五灯会元》卷 17 《黄庭坚》。 

  (28)(79)《续古尊宿语录》卷 1 《守卓》。 

  (29)(44)《黄龙录续补》。 

  (30)《续古尊宿语录》卷 4 《本才》。 

  (31)《五灯会元》卷 17 《文准》。 

  (32)《续古尊宿语录》卷 5 《退庵先》。 

  (34)《续古尊宿语录》卷 4 《了朴》。 

  (35)《五灯会元》卷 18 《希明》。 

  (37)《五灯会元》卷 17 《苏轼》。 

  (39)《五灯会元》卷 10 《惟正》。 

  (42)《五灯会元》卷 17 《清源》。 

  (43)《五灯会元》卷 18 《最乐》。 

  (45)《续古尊宿语录》卷 1 《从悦》。 

  (48)什译《金刚经》。 

  (49)无可《送章正字秩满东归》。 

  (50)《五灯会元》卷 18 《法常》。 

  (52)《五灯会元》卷 18 《妙普》。 

  (53)《五灯会元》卷 18 《苏辙》。

  (56)《五灯会元》卷 18 《法因》。 

  (59)《续古尊宿语录》卷 6 《行瑛》。 

  (60)《五灯会元》卷 18 《达杲》。 

  (61)《五灯会元》卷 18 《智通》。 

  (62)参拙文《金刚般若印禅心》,〔台北〕《中国佛学》 1999 年春季号。

  (63)《五灯会元》卷 17 《祖心》。

  (68)《续古尊宿语录》卷 4 《本才》。 

  (70)参《从容录》第 65 则万松评唱。

  (72)《五灯会元》卷 18 《天游》 。

  (73)《五灯会元》卷 4 《从谂》。

  (77)《五灯会元》卷 18 《龙鸣贤》。

  (82)(83)《续古尊宿语录》卷 4 《祖珍》。 

  (87)《五灯会元》卷 18 《西蜀銮》。 

  (89)(90)参拙文《临济宗禅髓诗研究》,《五台山研究》 1999 年第 1 期。



 

返回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