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公元二零零五年五月二日
王廷信

国学网站--戏曲研究--中国戏曲论坛  


台湾著名学者曾永义教授在戏曲研究所
学术讲座

王惟惟



 

  2004年7月26日,台湾大学中文系曾永义教授应邀在戏曲研究所举办学术讲座,主讲 “戏曲研究的一些观念”。曾永义教授在台湾戏曲界很有影响,他的著作主要有《戏曲源流新论》、《明杂剧概论》、《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论说戏曲》、《戏曲源流新论》、《从腔调说到昆剧》等二十余种。曾教授不但在学术上见解独到,对戏曲教育的贡献也十分突出,在台湾历年由曾教授直接指导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就达到120人之多。不仅如此,曾教授还亲自组织、改良台湾本土地方戏曲歌仔戏进行高质量的剧场演出,而且时常带领台湾本土艺术赴大陆进行两岸交流活动,为海峡两岸戏曲文化交流做出重要的贡献。


  曾永义教授根据多年的戏曲研究体会,以科研人员研究问题的方法为切入点,阐述了自己对戏曲角色的来源、戏曲剧种的观念、戏曲腔调概念的独到理解,以及他对“生、旦、净、末、丑”的独特观点。他解释道:中国角色已发展为符号性的名称,在宋金杂剧院本中角色的来源多为市井口语,当然,事过境迁,很难考证。但据考察,仍然有迹可寻。比如基本上所有的讹变都有几个相同的特性:比如“生”男性之美称,书生、儒生。形近、省文 “旦”来源于姐的形近字妲,特指女性的歌妓,由妲到旦为省文。音近、音同 “净”来源于宋元时期的参军戏里的影戏,用竹竿来指挥演出。传入民间后五花串弄里的最主要的演员为副净,拿竹指挥的为正净。福建的莆仙戏中把净角依然写作靓,靓与净乃是同音。“末”为男性谦称,例如:晚末。“丑”是宋金杂剧散段中的纽元子,踏谣中主演称为纽元子,又叫扭圆子,扭省文为“丑”。还有别字等等的角色名称演变方式,铜锤、黑头、大花脸等都为市井口语。曾教授对如何界定戏曲剧种的产生时间也做了详细的讲解,他认为,文献上记载了剧种并不能代表文献上的时间就是剧种的起源时间,那只能代表文献上的时期已经产生了剧种的形态,而不能说那个时期是某某剧种的源头。例如:文献上记载昆山腔,元末的时候记载了,但是到了嘉靖年间才又出现了,中间时间的资料失掉了,但不能说这两个时期中间没有昆山腔,所以说文献上的资料是不可全信的。曾教授对腔调的概念及其分类提出了质疑,他说,古书上说腔调就是方言的语言旋律,但语言用不同的载体所产生的效果是不相同的,其中京剧就是极其精致的艺术歌曲,讲究到一字三音。

  曾教授又讲到不同的基础产生不同的分类类别,仅仅用腔调一种方式来区分剧种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早先一些剧种,比如早期的南戏,它可以用海盐腔来演唱,也可以使用昆山腔来演唱,如果最早的时候它是用温州的腔调来演唱的话,它就是温州戏。如果不能把它分清楚,也就不能解释体制剧种和腔调剧种之间的互动关系。


  陪同曾永义教授一同到来的是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系主任施德玉教授,施教授把她的最新发现,台湾台南县新营市土库里土安宫“竹马阵”团的情况给大家进行讲述、探讨。台湾土库里“竹马阵”团是一个十分神秘的戏曲团体,他们由十二个演员组成的剧团,在演出过程中分别扮演从鼠到猪的生肖形象。而且这个剧团除了演出歌舞外还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常常被当地人用做驱魔除煞之用。居住在土库里的人们民风十分传统而且保守,认为他们的艺术不可以外传出去,否则全体团员将会受到天的惩罚,所以对他们调查的过程十分的艰辛。施教授详细的介绍了“竹马阵”团十二生肖的表演形式从剧目内容、除煞咒语、到音乐类型、音乐曲式、音乐调式、音乐调性。接着对“竹马阵”团的现况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她觉得大陆的戏曲志是十分全面的,但是缺少了台湾的部分,曾教授和施教授他们的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正在进行台湾田野调查,希望把中国戏曲大陆和台湾部分能够完整的整合并记录下来。


  这次学术交流是一次互动性的交流活动,戏曲研究所的全体科研人员、研究生部的部分研究生们都参与到研讨中来,就有关台湾戏曲现状、台湾戏曲研究状况、“竹马阵”的学术价值和宗教意义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会场气氛活跃。本次学术交流是戏曲研究所继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威尔玛教授后的又一次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最后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祯向二位教授赠上戏曲研究所最新出版的《戏曲研究》以及全套的《张庚文录》。

载于《戏曲研究》第66辑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