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家园

 

历史务求真实 ——我所知道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3月31日《人民政协报》第四版《学术家园》栏目刊登了 邓遂夫先生的《一支经典歌曲的变异》。考证了王洛宾创作《在那遥 远的地方》歌曲出现“变异曲”的一些情况。其中有的地方与我所知 的情况相悖,所以在这里愿意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那遥远的地方》产生的时间和地点。邓文说:“王洛宾 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并非1939年,而是1941年春夏之交。……” 事实是,王洛宾1939年的确在青海西宁。王洛宾于1939年春来西宁, 不久(大约是七、八月),他打听到当时该地有几位哈萨克人,其中 有会弹唱的歌手,于是托人请一位通晓哈语的维族商人作翻译,用近 四天的时间,记录了大约有二十多首哈族、维族民歌。洛宾从记录的 民歌中整理出《草原情歌》、《玛依拉》、《阿拉木汗》、《达板城 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等歌曲。其中《草原情 歌》就是后来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我在青海工作多年,在王洛宾 在青海先后八年中,我与他交往颇深。据王洛宾讲,《在那遥远的地 方》最初是1938年他在甘肃酒泉从一位新疆维族小商贩那里听记的。 初名叫《羊群里想念你的人》。在西宁听到哈族歌手又唱这首歌曲调 基本相同,词句排列次序略有不同。他用酒泉的记谱对照,整理出四 段歌词,定名为《草原情歌》,这就是G调原曲。王洛宾在整理这些 民歌的同时,创作一个反映流浪的哈萨克人觉醒抗日的两幕短歌剧《 沙漠之歌》,他将《草原情歌》的第四段删去,用《我愿作个牧羊人》为歌名,编入这个歌剧中。 就在此时,洛宾的朋友歌唱家赵启海来到西宁,是他把王洛宾整理出 的民歌,带往四川重庆,后来传到东南亚。赵临走时,根据洛宾的意 见,将《草原情歌》改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  1939年冬天,“青海儿童抗战剧团”成立,歌剧《沙漠之歌》开 始排练。该剧十三首民歌,当时是王洛宾亲自教唱的,由我协助给学 生们排练的。《我愿作个牧羊人》这支歌,当时就是用G调原曲教唱 的。1940年春天,剧团多次到军营及附近各县作巡回演出,这首歌在 青海也开始传唱。

    二、所谓的“爱情故事”并非那么传奇。邓文说:“……1941年 春夏之交。这一年的春天,王洛宾临时参加拍摄郑君里执导的一部电 影,因对同时来参加拍摄的藏族姑娘卓玛产生爱慕,从而激发起创作 此曲的灵感并开始构思。”这种分析恐怕不妥。王洛宾与郑君里去草 原上拍摄电影《民族万岁》,确有其事,他在草原上认识了一位藏族 姑娘,也是事实。当时从草原返回西宁的人说,洛宾在草原上天天唱 这首歌,郑君里安排洛宾和藏族姑娘骑马牧羊的一段情节,就是在《 草原情歌》的歌声中完成的。艺术家、纯真的藏族少女,在一起尽情 唱歌、跳舞、骑马、嬉笑、追逐,是合情合理,不必大惊小怪的事。 三、四天的接触,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但以后有人为洛宾和藏族姑 娘编造出一段神秘的爱情故事,写得非常离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三、关于“马女”的推断值得商榷。邓文说:“……1941年,青 海马家军拟组织一支给蒋介石祝寿的歌舞班去重庆。马步芳的女儿也 参与其事,专门向王洛宾学习这支牧羊歌。然而这位女子五音不准, 竟把曲调唱歪了。”“马家女的改调流传到蒋管区和东南亚各地。” 这里面更多的是邓先生自己的推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据我所知,1所谓“马家军组织歌舞班给蒋介石祝寿”并无此事。 2马步芳没有女儿。3邓文中所说马步芳“酷爱音乐”,编出《十二光 棍》和《花儿与少年》与现实有出入。事实上马步芳只是爱听歌而已。 青海没有《十二光棍》的民歌,只有《八大光棍》,它是民间舞蹈形 式的名称。《花儿与少年》是青海山歌的统称,1956年陕西省歌舞团 将之编为节目,在国内国外演出中才风靡起来。邓文所述的传误,可 能是1943年音乐家王云阶来青海搜集民歌时将王洛宾记录出没有整理 完成的一首青海民歌《四季歌》整理出来。歌词是马步芳授意一位教 师石殿峰编写的。这首《四季歌》,确在当时风靡全省,也传播到内 地。

    四、关于“变异曲”的情况。据我所知,1944年,王洛宾自兰州 返回西宁,我们已经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的变异调唱法。 当时王洛宾说:“没有原曲哈萨克曲调的味道浓。”他表示,既然有 这种唱法,听其自然。他认为传唱变调是可能的,在无曲谱的情况下, 记谱、演唱出错,是民歌传唱中的正常现象,外国民歌也有此类现象。

     1983年,经王洛宾亲自校订出版的《洛宾歌曲集》,其中刊载了 《在那遥远的地方》的G调原曲,也将bE调和F调两种变异曲谱刊登在 一起,并注明是“流行的两种唱法”。说明王洛宾本人对出现和传唱 变异曲调是认可的。王洛宾于1988年来青海时,对这首民歌的演唱, 讲过这样的意见:1“歌唱者要重视一首民歌来自何处,有的节目单 上把《在那遥远的地方》印作《青海民歌》是不对的。”2“这首民 歌的旋律,以《沙漠之歌》歌剧中《我愿作个牧羊人》原曲最准确,” 即G调原曲。3“从科学分析,从美的感觉来说,还是用原曲唱法好, 最符合哈萨克情调。”

    写上我所知道的情况,与邓先生交流。

     

yxl@guoxue.com
:web@guoxue.com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