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的评价中,有一种比较普遍的
看法是托尔斯泰作为艺术家是伟大的,而作为宗教说教者是无力的、
可笑的。这种看法貌似辩证、合理,但实际上,它割裂了托尔斯泰艺
术与思想之间的联系,而且这种对宗教思想笼统的、一概的否定不能
揭示托尔斯泰思想的特质,因而缺乏针对性与说服力。从对誉为批判
现实主义杰作、高峰的托尔斯泰晚期作品《复活》以及他写作《复活》
时期的思想著作的考察,我认为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托尔斯泰的宗教观主要表现在生命观上,而且它们在作品中
和政论著作中是一致的《复活》写作于1889-1899年,是托尔斯泰思
想转变之后费十年心血而推出的力作,是他一生思想艺术探索的一个
辉煌的总结。在《复活》写作前后,托尔斯泰还写了《忏悔录》(18
79-1882)、《论生命》(1886-1887)《天国在你们心中》(1892
)、《基督的学说》(1892)、《这种信仰是什么和其实质何在?》
(1902)等大量著作和文章,阐明他对生命和宗教的理解与看法。在
他的思想中,对生命的认识于对宗教的认识是一致的。他说,“宗教
信仰是对人类生命意义的认识,由此人才不毁灭自己而活下去。宗教
信仰是生存的力量。”他的作品与他的政论所表达的生命观是一致的。
托尔斯泰认为: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动物的人与精神的人,
即具有利己与利他两种本性。这两种本性在人之中不断地进行着斗争,
时而精神的人占了上风,时而动物的人取得了胜利,人也就不同的时
期、时刻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面貌,就像河流有的地方宽阔、平静,
有的地方狭窄、湍急;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浑浊一样。动物性的
生命是会死亡和消失的,而精神性的生命则是不朽和永恒的。真正的
生命就在于这两种生命的结合,并且让动物性生命服从于精神性生命,
让动物性生命融入精神性生命之中,而不是相反。在托尔斯泰的理解
中,这种趋向于上帝的生命也就是服从于理性规律的生命、爱的生命。
因为上帝就是爱,理性规律也就是爱的规律。“人去实施爱,不是因
为他爱某一东西、某一人时得到了益处,而是因为爱是他心灵的本质,
因为他不能不爱。”(《天国在你们心中》)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正是以这种生命理论来解释主人公聂赫
留朵夫从纯洁到堕落到复活的一生的。“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就跟在一
切人身上一样,有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
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
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复活》聂
赫留朵夫最初是一个纯洁、乐观、向上的青年,他与卡秋莎所发生的
朦胧的恋情是美好而纯真的,但经过军官时期的生活熏染之后,他身
上善性的人压倒了精神的人,所以,他背叛自己纯洁的爱情,诱奸了
卡秋莎并将她抛弃;在法庭见到已成为了犯人的卡秋莎之后,精神的
人才又逐渐觉醒、抬头,并排除阻碍不断地成长、壮大,最终战胜了
兽性的人,从而达到复活。
托尔斯泰的生命观与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他
对基督教有自己的理解。传统基督教学说强调人因始祖亚当偷吃禁果
而犯下原罪,人类也继承了这一原罪,人的生命已经全然败坏,无法
通过自己而只有通过认信耶稣基督的生死复活才能获得拯救。但托尔
斯泰指出人的善性(精神的人)始终存在于人之中,只是常常被压抑、
遮蔽了,同时他还指出人具有道德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能力,可以
通过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而不必一定要经由教会所规定的繁琐
仪式。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一个流浪的老人说出了他对生命
和信仰的看法:“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宗教信仰,那都是因为人相信
别人而不相信自己。……信仰有许多种,灵魂却只有一种。你也有,
我也有,他也有。那么各人只要相信各人的灵魂,大家就会联合起来
了。人人都保住自己的原来面目,大家就合成一个人了。”托尔斯泰
对人之中的善性是抱有信心的,而且他认为在普通劳动者身上存在的
善性要比上流社会人更多,这与他接受西方近代卢梭崇尚自然、东方
古代孔子、孟子的性善思想学说是有关的。
2、托尔斯泰的生命观是其批判力量的源泉
托尔斯泰对他所处的农奴制专制社会制度的全面批判正是以他的
爱的生命观为武器的。正是由于他以爱的生命观来观照现实,才能发
现现实的冷漠与残酷;正是由于他以爱的生命观来审视人的存在状态,
才能揭示出人的堕落与不义。托尔斯泰生命观的完美性和纯粹性是与
其批判力量成正比的,没有这种完善性与纯粹性,也就没有批判的震
撼人心的力量。
托尔斯泰指出:对生命的错误理解、亦即爱的缺乏是世间一切苦
难与不幸的最深刻根源。小说一开始就通过对大自然和谐与美丽的描
写而反衬出人类的愚昧和麻木。“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个春
天的早晨,也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而赐下的这个世界的美丽,那种使
人趋于和平、谐调、亲爱的美丽;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却是他们臆
想出来借以统治别人的种种办法。”托尔斯泰认为人并非天生就是坏
蛋或者善人,人之所以后来走上不同的道路,是许多因素所促成的。
人如果不返回自己的内心,不坚守自己的精神本性,就很容易被他人
和环境所熏染、裹挟,接受错误的生命观而不能自拔。聂赫留朵夫的
堕落就是这样,小说中写到的检察官、监狱长、看守、将军、省长等
等许多人,也都是这样。其实,他们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人,也具有复
杂的思想情感,他们身上也存有善性。如监狱长对他弹钢琴的女儿的
慈爱和培养等。这些人接受了错误的生命观而从来不对之加以反思,
这样,他们就会视日常所作的残酷与不义行为是理所当然。所以,要
彻底地中止这种残酷与不义,就必须根本改变他们的观念,要让他们
认识到人没有权利惩罚、折磨他人,而应该宽恕、原谅他人。托尔斯
泰同样通过流浪老人之口说:“你干你自己的事,不要去管人家的事,
各人只管各人的事。上帝才知道应该惩罚谁,应该饶恕谁,我们可没
法知道。”
3、托尔斯泰生命观的局限托尔斯泰的生命观在对社会的批判等
方面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其本身也有致命的缺陷。这主要在于他的生
命观缺乏一个坚实、有力的支点。他强调肉体的人对精神的人的服从,
强调个人为他人的牺牲,个人对他人的爱,而忽视了作为爱的起点的
个人。所以,他的生命观还主要只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和原则,而难以
成为支配个体生命的一种现实的精神。它既不能给生活在具体环境现
实中的人以实际的答案,也不能给他们的行为以实际的方向。《复活》
中的主人公在生活给他们提出的实际问题面前,仍然是困惑不解,难
以抉择的。从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两人性格和情感的发展逻辑来看,
他们两人在赎罪的过程中重新产生了爱情,小说通过他们两人最后一
次见面时语言、表情与心理的描写已经暗示了这一点,他们应该结合,
但小说的结局中他们却并没有走到一起。当聂赫留朵夫问卡秋莎是否
爱她所同意与之结婚的西蒙松时,卡秋莎说:“什么爱不爱的?这种
事我已经丢开不干了。”而聂赫留朵夫也认同她的抉择,早在与西蒙
松谈及此事时,他就表明态度:“我是不自由的,而她却是自由的。”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聂赫留朵夫为了抽象之爱而交出了自由,同
样,卡秋莎也为之交出了自由,这样,实际上,他们是为了抽象的爱
的原则而牺牲了自由和现实的爱情。这也说明:托尔斯泰并没有找到
一种肉体与精神、具体的爱与抽象的爱的最佳切合点。当爱只是一种
抽象的原则时,它在现实生活中就难以找到其适当的位置和实现的方
式。托尔斯泰生命观的局限应该如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