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公元二零零一年五月十三日
首页 | 新书一览 | 书业新闻 | 网上校书 | 一瓣书香 | 联系出版


顾传康 著

在电脑上读《金刚经》


 

 

五、《金刚经》之科分

  科分,又称科判、科文、科仪,乃是对佛经作篇章结构的划分,以助读经者对经义之理解。佛法本来深奥精微,加上语言隔阂和篇幅冗长,对佛经的结构分析就十分重要,以至「科分」等成为专用名词。时长日久,这些名词也成为名相、成为佛法的组成部分了。

  说到《金刚经》的科分,似乎应该是很简单的事。第一、《金刚经》才五千馀字,自古以来倒背如流者不乏其人,其篇章结构还搞不清楚?第二、打开手头的《金刚经》,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已是《金刚经》不可分割的部分,彷佛该经的分节小标题,难道还不够清楚?

  事实却非如此。历史的进步,以新陈代谢为动力,後浪推前浪,新见覆旧解,或许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却让历史给搞复杂了。

  至少在唐代,《金刚经》之科分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了。吉藏大师之《金刚般若疏》特立<释章段>一节,讨论科分问题∶

  「此经文约理玄,释者鲜得其意,致使科段烟尘纷秽,遂令般若日月翳而不明。今粗列众师,以示其得失。」

  吉藏所论,有如下数家∶

  (1)「自北土相承流支三藏,具开经作十二分释。┅┅然此之解释,盛行北地,世代相承,多历年序,而禀学之徒,莫不承信。」

  (2)「复有人言,十二分开之,既其难解,取其易见,裁为六章。」

  (3)「复有人注金刚般若,开三门。」

  (4)「有人言,开为三段。」

  大师不厌其烦,一一解说,一一评论。若非众说纷纭,何劳如许笔墨!以吉藏所列为基础,瞻前顾後,或能得到一较为完整的《金刚经》科分诸家说。

  鉴於篇幅,这儿无法对每一分法作的详细描述和评论,仅能作一简单的罗列。读者诸君若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则请按图索骥,具体对照。

 〔1〕「七义」「十八住处」

  最早的分法该是传自天竺的「七义」「十八住处」说,见於无著造、隋笈多译的《金刚般若论》。(该论现存宋元版和明版二种,同收入《大藏经》1510,光碟的编号是【9】【10】。)「七义」和「十八住处」并非并列关系,「十八住处」乃「七义」中第三义的内容。是对此分法,唐圭峰宗密(780-841)之《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解释得最清楚∶

  「初约无著七种义句以悬判,後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初中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谓护念付嘱;(二)发起行相,谓由请赞许;(三)行所住处,谓十八住,从佛正说,直至经终,是无相行所住处矣;(四)对治,谓一一住处,皆具邪行,共见正行二种对治;(五)不失,谓由对治离增减二边,不失中道;(六)地位,谓由不失中道,成贤圣位,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七)立名,谓由前六智慧坚利位地阔狭,故名金刚。後四但约第三句中十八住说,无别经文。

  十八住处者∶

  (一)发心住,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等。

  (二)波罗蜜相应行住,不住色布施等。

  (三)欲得色身住,可以身相等。

  (四)欲得法身住。法身有二∶一、言说法身,颇有众生等因言显理故;二、证得法身,复有二∶一、智相,如来得阿耨等;二、福相,若人满三千等。

  (五)於修道得胜中无慢住,须陀洹等,从此至十六住,如次对治十二种障,意明欲求色身、法身须离是障,障尽故入十七证道住,今当对治第一慢障。

  (六)不离佛世时住,昔在然灯等离第二少闻障,不离佛世,则具多闻。

  (七)愿净佛土住,菩萨庄严佛土不等,离小攀缘作念修道障,缘形相土则小,无缘则大,契法界故。

  (八)成熟众生住,人身如须弥等,离舍众生障,若见大小,不能济物。

  (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住,如恒河中所有沙等,离乐随外论散乱障,恒沙宝施不及持经,如何外学不修正法。

  (十)色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住,三千世界所有微尘等,离破影像相中无巧便障,既离散乱,与定相应,以细末不念二种方便,破 至细,泯细至空,则除影像之相想。

  (十一)供养给侍如来住,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等,离福资粮不具障,不以相见,常见法身,名为给侍,福无边矣。

  (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住,恒河沙身命布施等,离乐味懈怠利养障,恒沙命施,犹劣受持,岂为一身耽著利养,身疲心恼而懈怠耶。

  (十三)忍苦住,忍波罗蜜割截身等,离不能忍苦障,无我等相,累苦能忍。

  (十四)离寂静味住,当来之世,若有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等,离智资粮不具障。日三时舍身,一一沙数不及信经,如何唯专禅定耽寂静味,阙於智慧而不持说。

  (十五)於证道时远离喜动住,云何住降等,离十一不自摄障,我能住降心生喜动,动则不能自摄。

  (十六)求佛教受住,於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等,离十二无教授障,欲入初地须佛教授,故约遇佛得无所得,而证道矣。

  (十七)证道住,人身长大等,摄种性智证遍行真如成法报身,故长大矣。

  (十八)上求佛地住,於中复有六种具足∶一国土净具足,我当庄严佛土等,此教二地已上诸大菩萨;二无上见智净具足,有肉眼不等,此下皆唯佛果,故云无上,无上之言,贯通下四;三福自在具足,若人满三千界七宝等;四身具足,佛可以具足色身等;五语具足,汝勿谓如来说法等;六心具足,佛得阿耨菩提为无所得耶?乃至应作如是观。」

  此为古说,有唐一代,当为主流。早於宗密者,窥基之《金刚般若论会释》,道氤之《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昙旷之《金刚般若经旨赞》都取「七义」「十八住处」之科分以释经。

  〔2〕「十二分」

  同时流传者,即吉藏所论之「十二分」说。此分法最早见於金刚仙造,流支译之《金刚仙论》,按理说也是天竺古说,但很多人指《金刚仙论》系伪作,这样「十二分」说也就不攻自垮了。其代表者为窥基大师,他在《金刚般若经赞述》中以不屑一顾的口气说∶

  「然南地有金刚仙释,科此论总为十二分者,但是此方凡情,浪作图度,不可依据也。」

其实这样的否定有点草率,因为隋智者大师的《金刚般若经疏》,用的就是「十二分」法∶

  「弥勒作偈,天亲长行。释总三卷,分文十二分。一序分,二护念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法身非身分,六信者分,七校量显胜分,八显性分,九利益分,十断疑分,十一不住道分,十二流通分。」

  即使《金刚仙论》是吴人伪作,但「十二分」法曾存中国流行,却是一不移之事实,所以吉藏则很认真地从逻辑上批评之∶

  「余钻仰累年载,意谓不然,今请问之。此十二分,为出般若经文?为是婆薮论释?今所观经论,悉无斯意,盖是人情自穿凿耳。浑沌之绞络,良弊於此也。

  问∶作此分文,有何过失,而汝非之?答∶其妨甚多,不可具载。今略题数过,以示其通塞也∶

  一者作此分文,则不识经之通别。所以者何?至如序分,则通序一经。如护念付属等十分,此是正说中之别段。云何取经之通文,以例正说之别段,斯则失之大矣!

  又且汝云,从大千珍宝,至舍恒沙身命,名格量分。此则未识经始终,故有斯谬耳。所以者何?此中格量,凡举内外两施。外施则有三千之与恒沙。内施之中,亦有二种。一者直舍恒沙身施,二者次举日三时舍恒沙身施,此方尽格量之极。汝何故但取前三种为格量分,而不取三时舍身为格量分?是以为失。

  又且,论云从法身非有为分已来,并是断疑,汝云何独取须菩提重问已去,为断疑分?

  又且此经有两周之说,经论并作斯判。汝何故取前周之说以开多分,取後周之说合为一分?抑大为小患之甚也!

  又流通实是大章,还依小段之例,亦所不可。其间碎分章句,爰至异言语目,於经论并秽,至文当具显之。」

  大概是上述二个原因的同时作用,「十二分」法在唐以後就消声匿迹,很少被人提起了。

  〔3〕「六章」「三门」「三段」

  此三说都是吉藏所列,但论之甚略,故并述於此。

  「六章」之分,据唐道氤《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说,系真谛三藏之分判∶

  「真谛三藏,正宗分中分四∶一护念付嘱,二住,三修,四断疑,兼序、流通为六分。」

  对照吉藏所说,一点不错。大概先贤名重,吉藏不便直指其名,但其批评,却毫不留情∶

  「复有人言,十二分开之,既其难解,取其易见,裁为六章。六章者∶一序分,二护念付属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断疑分,六流通分。

  此之分别,盖是学之劣者,过还同前,而患复更甚。所以者何?若言後同,是断疑分,就断疑中,不复更开。附前亦是,同非断疑,不断疑中,亦应不开。不断疑中,有种种义,既开多分。断疑之中,何因缘故取为分?若尔,涂行乞食,应是一分。若使涂行乞食,既属序分,而不开者,护念付属,属正说,亦应不开。

  又元前解之与後释,都不识论文之大体。所以者何?论主直是释其难文,略其易句,云何後人见论解释,便取为科段?」

  所谓「三门」,按吉藏所说∶

  「复有人注金刚般若,开三门∶从『如是我闻』,至『愿乐欲闻』,是因缘门,谓具此因缘,故得说般若。从『佛告应如是降伏』,至『见诸相非相』,明般若体门。从『白佛颇有众生』下,明功德门。」

  检索古籍,晋僧肇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有三章之分法,可能略有不同∶

  「此经本体,空慧为主,略存始终,凡有三章,初讫尊重弟子,明境空也,意在语境,未言於慧;第二,正名辩慧,即明慧空,但语慧空,未及行人;第三,种问以下,明菩萨空也。三章之初,其文各现,前後相似,意不同矣。四时般若,此最为初,言约义丰,幽旨难见,敢以野陋,辄为注解,述其大略,非云曲尽详析究密,请俟明识者矣。」

  「三段」说,吉藏述说如下∶

  「有人言,开为三段,一者序说,二者正说,三者流通说。大圣说法,必有由渐,故有序说。序说既竟,正宗宜开,故有正说。非唯近益当时,亦乃远被来叶,故有流通说。」

  按∶序、正宗、流通,「三分」之分,创自弥天释道安(312-385),乃是一切佛经科分之通例。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之「三段」即是一般意义上,於讲说时用的∶

  「弥勒作偈,天亲长行。释总三卷,分文十二分┅┅讲说时别一途开章耳。就此一经,开为三段∶序、正、流通。序为缘起,说教之前,必有由渐。分卫放光,雨华献盖等也。由渐既起,正教宜陈。缘教相感,其犹影响。故有正说。又非止近被一时,乃欲远传来际,故有流通。三段各二。序,有通有别。正说,前後二周。流通,付嘱,奉行,通序为五。」

  但问题在於具体的落实到《金刚经》上时,却可能会有分歧。吉藏所批评的「开善之流」,即是一例∶

  「今谓三说开经,於理无妨。但开善之流,不识三说起尽,故复为失。所以者何?至如序文,取善吉之问,为叹请序,如来之答,始属正经,此事为谬。然一切经,若问若答,皆悉是正,云何以问为序,以答为正?大涅盘经时会献供为序,纯陀请受问难即以为正。此经涂行乞食,以之为序,善吉发问,即应是正。大品亦然,如来广现神变,以之为序,告舍利弗,即以为正。斯事易明,不应滥也。」

  〔4〕「二十七疑」

  此说出现甚早,宗密之《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开卷便说∶

  「住一十八处,密示阶差;断二十七疑,潜通血脉。」

  「(辩教起因缘)为遮断种、现二疑故。遮未起种子之疑,断现起现行之疑。即经中答所问已,便蹑迹节节断疑,乃至经终二十七段。」

  但奇怪的是,唐以前诸家,除宗密外,无人提及此二十七疑分法,吉藏之<释章段>也付之阙如。要到宋僧长水子璇重新治定《纂要》,有明一代,「二十七疑」说方大行其道。如憨山之《金刚决疑》、曾凤仪之《金刚经宗通》、广伸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元贤之《金刚略疏》,都以「二十七疑」判说《金刚经》。承此遗风,清人性起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干脆说弥勒偈中有「及断种种疑」句,指的就是「二十七疑」。所以,解绍《金刚经》之科分,「二十七疑」绝对不能漏掉∶

  「(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二)断因果俱深难信疑(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五)断释迦燃灯取说疑(六)断严土违於不取疑(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二十三)断福果非关佛相疑(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3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5〕「三十二分」

  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乃是流传最广的分法,然而问题也最多,为此,我们不得不专立一节,单独论述。

返 回

   

0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010-6291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