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王安石

    苏轼同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合,但私交并不算坏。苏轼自黄移汝,途经金陵,王安石罢相居金陵,听说苏轼将过此,穿着野服,骑着毛驴,来到江边见苏轼。苏轼也穿着野服见王安石,并说,我苏轼今天是穿着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回答说,礼仪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
两人见面非常随便,并相约同游蒋山。他们在一起诵诗说佛,相互唱和,愉快地度过了几天。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有"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之句,王安石读后拊几赞叹道:"老夫平生所作诗,无此二句。"王安石在《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序中说: "余爱其'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之句,故次其韵。"并称赞苏轼是"墨客真能赋,留诗野竹娟"。据《西清诗话》说,王安石还曾称赞苏轼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从上述典故不难看出,王安石对苏轼的文才是十分钦佩的,而且对苏轼的直言敢谏也是赞赏的。苏轼对王安石也是如此,他在《次荆公韵》中写道:"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隐居金陵到这时只有八年,"十年"是整数。"从公已觉十年迟"一语,表现了苏轼对王安石急流勇退的仰慕。有人把此句也理解为苏轼对反对新法表示悔意,这是不符合苏轼原意的,这样解释与上句不贯气。所�"劝我试求三亩宅",是说王安石曾劝他买田金陵,以便朝夕相见。苏轼也曾有此打算,他在仪征致王安石的信中说:"某近者经由,屡获请见,存抚教诲,恩意甚厚。……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履,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征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这些诗和信都表明苏轼打算随王安石一起隐居金陵,后因苏轼很快被召还朝,王安石不久病逝,未能实现。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