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诗歌研究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授牌仪式,9月24日在京举行。教育部社政司领导到会致贺,希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办成一流的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授牌仪式结束后,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谈了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与本次会议的议题,希望与会代表就21世纪中国诗歌研究发展趋势问题发表意见。来自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大家的发言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与现实的关系问题。陈文忠认为,五四以来的中国古典诗歌遇到了两次挑战,一次是新诗的挑战,一次是当代大众传媒的挑战。在当前的形势下,探索让古典诗歌进入现代人心理的方式与途径,加强诗歌的教育与传播研究,应该成为新世纪的诗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方铭认为,表现情志是古典诗歌最根本的目的,对社会及人生发挥影响是诗的功能的根本体现,发掘古代诗歌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当前古典诗歌研究的重要任务。郭英德则从古代诗歌与现代教育角度出发,谈到了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兴趣的问题,认为这是恢复诗歌传统,提高当代人审美生活情趣的重要方面。左东岭认为,既便是在古代,诗歌创作和研究也并非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我们不要过于忧虑所谓边缘化"的问题,要充分发掘诗歌的审美价值,认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才是新世纪中国诗歌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二是关于如何深化当前的古代诗歌研究问题,黄灵庚认为,要充分关注考古新材料在诗歌研究中的运用。姚小鸥在发言中说,在新世纪的古代诗歌研究中,要特别注意采用传世文献与考古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无论在关于中国诗歌的起源、中国诗歌的发展序列,还是在诗歌文本的校订、诗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要注意采用这种方法,都会有新的创获。曹旭先生赞同二人的观点,同时指出,在新世纪还要注意世界范围内的中国诗歌研究,注意跨学科的边缘研究,尤其注意日、朝、越等周边国家汉文诗歌的研究。而古籍电子化在新世纪中国诗歌研究中的作用,更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刘跃进说,从近五年汉魏六朝诗歌研究著作的统计资料看,当前古代诗歌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无论是专题性研究还是综合性研究的著作都不少,但是在文献整理方面所作的工作还显不够。第三是关于新诗与古代诗歌的关系问题,刘士杰认为,五四以来新诗对古诗的盲目挑剔,导致新诗发展基础的动摇与古诗发展的断裂,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造成相当不良的影响。事实上,没有古诗作基础,新诗的发展也就缺少了民族文化的底蕴。而五四以来的一些大学者,包括一些写作新诗的人,他们的古代诗歌基础是相当好的,也非常喜爱创作古诗。打开古诗与新诗的界限,充分吸收古诗的优秀传统,是新诗发展的方向。吴思敬在发言中简单总结了新诗发展的教训,特别是八十年代西化的教训,指出九十年代新诗创作向传统文化靠拢的趋势,同时呼吁从事古代诗歌研究的学者多关注新诗,把古诗研究和新诗研究结合起来。魏家川说,在当前诗歌创作中,歌词创作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歌词借助于音乐而传播,广泛流传在大众生活之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因而在新诗研究中应对歌词研究给予充分的关注。第四是在具体问题的讨论中提出一些沟通古今诗歌研究的新见解。袁济喜教授认为,在当前的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应注意一些诗歌理论范畴的研究,它们对当代诗学理论建设以及进行传统教育都有意义,比如�"兴"的审美传统的提倡,就具有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作用。詹杭伦从古代关中诗赋课士的角度,指出在21世纪的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要开拓思路,发掘更多的研究材料,拓展文体研究的范围,打通古籍整理与理论研究的界限,特别是要注意把诗歌研究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对学习古诗、继承传统大有好处。汪春泓从近代《文选》派与桐城派纷争联想到新诗学的建设,认为在新诗发展中一定要注意与民族悠久深厚的诗学传统接轨。人民大学冷成金则从苏轼的山水诗与自然诗化的走向中,谈到了山水诗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黄卓越则从儿童接受诗歌的一些现象规律研究出发,指出中国诗歌从宋代以来的理性化和散文化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直到今天的新诗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在今天应该更好地反思诗的本质,庶几才能找到21世纪诗歌发展与研究的趋势。孙明君则认为,在新世纪
的诗歌研究中,我们要注意正确认识诗歌与政治的关系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吴言生、首都师范大学王光明、刘蕴华、陶礼天等人在发言中也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自创办以来,就把中国古代诗歌、中国现代诗歌、少数民族诗歌以及诗学理论研究结合在一起,试图开创中国诗歌研究的一条新路。此次会议出席的专家学者也分别来自于中国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和诗学理论三个方面,大家就21世纪中国诗歌研究发展趋势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畅所欲言,争论交流,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肖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