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首页学人部海外汉学
 
 
汉学丛谈


古埃及与中国文字的比较

 

 

  

  古埃及与中国文字,起源都很早,所包含的象形成分也都比较多。在欧洲,曾有不少论作试以古埃及文字与中国汉字相比较。最早这样做的,大约是 17 世纪德国的耶稣会士祈尔歇。他的有关看法,是在 1654 年于罗马出版的作品中首次披露的。 1667 年,他所著《中国图说》出版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这一问题。他认为,《圣经》所载闪的子孙率埃及人来到中国,传授了古埃及文字,中国人学的并不完全,自己又加上一些创造,结果成为另一种文字系统,就是汉字。

1716 年,法国学者尤埃在其《古代商业与航海史》一书里,也提出类似的见解。他主张古埃及与印度互有交通,埃及文明即通过印度传入中国。他从好多方面论证中国和埃及风俗习惯的相似,对两国都使用象形文字尤为强调。另一位法国学者德梅兰的见解也差不多,他自 1732 年起,写信给在北就的朋友法国耶稣会士巴莱南,其中讲述了他关于古埃及文明传入中国的看法。和尤埃一样,他也强调中、埃古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德梅兰的这些信件, 1759 年汇辑成书,在巴黎出版。

  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研究中国的著名学者德经 (Joseph de Guignes) 。德经是著《中国文典》的傅尔蒙 (Etienne Fourmont) 的弟子,以《匈奴突厥起源论》、《北狄通史》等著作闻名于世。 1758 年 11 月,他作了题为《中国人为埃及殖民说》的讲演,不仅以汉字的象形和古埃及文字对比,而且提出汉字笔划中包含有字母结构。例如他认为汉字的“父”是由 I 和 D 构成的,应当读为 Jad 或 Jod ,这就和保存古埃及语成分的哥普特语的 Jod (父)一致了。他的结诊费 ,中国文明同希腊文明一样,是由古埃及人启发的。德经的这种说法,曾受到钱德明 (Jean Joseph Amiot) 等熟悉中国文化的传教士的反对,但由于他极负盛名,观点还是传播开来,以致有些后来的人把祈尔歇到德梅兰的著作都忘记了。

  德经以后,作类似的对比尝试的人又有许多。如有读者愿知其详,可看日本后藤末友所著《中国思想西渐法国史》一书的第六篇。

  实际上,在德经的时候,古埃及的文字尚未得到解读。直到 1822 年,法国学者商波梁( Francois Champollion )才找到解读的钥匙。中国商代的甲骨文,则是在 1898 年末发现, 1899 年才鉴定的。仅从这一点看,在十七、十八世纪正确认识这两中古文字的起源,以及其间有没有关系,就是不可能的。

  直到很晚的年代,仍有人主张中国的汉字源于埃及,日本的板津七三郎是一个例子。他在 19333 年出版了一本《埃汉文字同源考》,两年后又出版其《重订及补遗》,对两种古文字作了大量的比附,甚至讲中国传说中的河出图,洛出书,载负图书的龙马、灵龟都是船,是埃及文明由黄河登陆的证据。其实他不但于古埃及文字所知有限,对中国古文字也没有多少知识,著书时依靠的不过是高田忠周《古籀篇》和《朝阳阁字鉴》、《汉字详解》这样几部书。看板津氏书的绪言,他在 1911 年初“偶得古铜瓶,朱紫碧绿可掬,而缘边蚀损,锈块硬着。经辛苦剥除底部青锈,见有如同绘画的阴刻原始文字,右转左回,犹难判读。对照《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渐知为商代父辛尊彝铭。因如此动机,感觉考究原始文字的兴味,遂驰思于探索其起源,想到世界文字的同祖一元说”。这件“古铜瓶”见书中图版,其实是汉代的铜钫(方壶),铭文是伪刻。图版“河南发掘兽骨板”,也不是真的甲骨文。由此可知,作者是缺乏研究文字起源问题的条件的。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808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