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中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先世本为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自幼聪敏好学,贞元年间考中进士,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元和、长庆间,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忠州刺史、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白居易与元稹同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传统和杜甫的忧世精神,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对当时社会弊端有深刻揭露,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和后世都流传极广。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老妪能解,流传广泛,甚至传到当时的新罗、日本等邻国,对晚唐以后的诗人有极大影响。
此诗题下原注“时为盩厔县尉”,当作于元和二年夏。诗写五月麦收农忙场景,并通过农民之贫困与自身之舒适的对比,表达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是白居易早期著名讽谕诗。开篇四句先交待时地背景,引出“刈麦”之事。接着八句写麦收时全家动员的农忙景象,妇幼饷田,丁壮挥镰,由不知暑热唯知珍惜昼长之心理尤可想见其紧张情状。箪食,指圆形竹器中所盛饭食。再八句突然展示一个贫穷至极的老妇,抱子拾穗诉苦,与前面热烈的劳动场景构成比较,暗示辛勤劳动的结果。后六句回顾自身不劳而获,生出自愧之意。在那个时代,诗人敢于将自身作负面意义上的比照,实属可贵,由此更显此诗的思想高度。
【宿紫阁山北村】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樽。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紫阁山,即紫阁峰,终南山的一个山峰,在长安西南百余里。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四年白居易在长安任左拾遗时。诗写自己投宿时偶然所见暴卒抢劫平民情景,揭露了当时禁军肆虐百姓的残酷行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此诗使“握军要者切齿”,可见讽谕的明确针对性及其效果。全诗先写暴卒劫掠,目中无人,然后随着劫掠的升级,直到砍伐主人心爱的奇树时,才表明“采造家”、“神策军”的身分,这顿使在朝中任职的诗人也恐惧莫名,何况平民百姓!在此,讽刺矛头不仅透过“暴卒”而揭出其后台“中尉”,而且实际上已刺向了“中尉”的后台──皇帝。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此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一首,原列第七首。白居易在《秦中吟十首》序中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一题一事,揭露社会不公、抨击政治弊病,是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的重要实例。这首诗题为“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意,指显贵豪奢生活。全诗共十六句,前十四句皆为对“内臣”骄横意气与豪奢生活的淋漓尽致的描绘,后二句骤然转折,写出当时正在发生的“江南旱”、“人食人”之惨象,从而使“轻肥”景象具有了另一种背景与参照,笔触戛然而止,却不啻波澜顿起。诗中仅将两种现象并列,不作说明,不发议论,却含具极为深刻的思理、极为鲜明的倾向,读来使人惊心动魄。
【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此诗原列《秦中吟十首》组诗中的第十首。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情景的描写,揭露了社会不平现象与矛盾本质,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全诗为两大段,前十四句写买花情景,“春欲暮”点时,“牡丹时”点花,以见所买并非平常之花,所以接着写出花价之高昂与护花之精心。酬直,指付给的价钱。戋戋,形容众多貌。此段对这一“习为俗”现象作客观描绘,仅由“迷不悟”微露作者倾向并启转下文。后六句诗人以独特眼光发现了一位被人忽视的“田舍翁”,并借其口说出一丛花价等同于十户赋税,回应篇首“喧喧车马”,如此多的买花者将要耗去多少农民的赋税呢!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此诗是《新乐府》中的一篇,原列第七首。《新乐府》组诗共五十篇,是白居易讽谕诗代表作,其于序中明言“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可见写作主旨,形式上则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以乐府诗形式,即事名篇,故称“新乐府”。本篇题下原有注“愍怨旷也”。诗写上阳宫中毕生被幽禁的宫女的凄惨命运,并寄予深切的哀愍与同情,揭露了宫廷中的这一黑暗现象。上阳,指洛阳上阳宫。美人赋,指吕向作于天宝末年讽刺宫中密采艳色的《美人赋》。与此诗写作大体同时,白居易曾上《请拣放后宫内人》奏章,可见其一贯主张。全诗语言通俗浅显,富有民歌风调,使严肃的政治讽谕内容寓于婉转的词章与生动的形象之中。
【新丰折臂翁】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问翁折臂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臂。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老人言,君记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此诗原列《新乐府》组诗第九首。题下原注“戒边功也”,公开声明此诗旨在谴责天宝年间之穷兵黩武。新丰,地名,在今陕西临潼县。这首诗通过新丰折臂老翁的经历自诉,揭露天宝年间朝廷对南诏发动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要求各民族和平相处的愿望和主张。诗中“折臂翁”形象生动丰满,除外貌刻画,诗人着重描绘其折臂致因及痛不眠却终不悔的心理活动,塑造出一个性格刚毅的坚决反战的人物形象,并以贤相宋璟与奸臣杨国忠的对比,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引向政治决策层次,同时,由于诗中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这首政治讽谕诗实又具有了咏史的性质。
【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拣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线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此诗原列《新乐府》组诗第二十九首,题下原注“忧蚕桑之费也”。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诗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以供宫廷铺地便于歌舞娱乐之事,对“宣州太守”一类无耻官吏一味媚上的行为加以讽刺与鞭挞。披香殿,本为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毳,是鸟兽的细毛。从诗的结尾看,明言浪费如此多的蚕丝与劳力去织地毯势必造成民间无衣可穿,表达对“生民病”的深切忧虑。而从地毯的用途看,讽刺矛头实已触及皇帝,此诗的目的就是希望借以绝进奉、救时弊。
【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此诗原列《新乐府》组诗第三十首,题下原注“伤农夫之困也”。此诗写作背景,是因元和四年大旱,白居易新任左拾遗,因上疏请“减免租税”,当宪宗准奏后,实际上租税已基本收完。诗以“杜陵叟”这一典型形象,概括了当时广大农民的共同遭遇,表达了诗人忧民困之深衷。诗中先写“长吏”如狼似虎般逼迫灾民“典桑卖地”,后写“里胥”在租税已毕后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前后对照,活似一幕闹剧。表面上看,诗人鞭挞的是官吏,但从朝廷以征税多寡为对官吏“考课”内容看,实际上是对皇帝下诏免租的同时官吏加紧勒索这一统治者惯用的“双簧戏”的揭穿。
【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缫多女手疼,紥紥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此诗原列《新乐府》组诗第三十一首,题下原注“念女工之劳也”。诗人通过对缭绫的生产过程、工艺特点的描写以及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对比,表达出对织丝女工的关切与同情,对统治集团的讽刺与鞭挞。缭绫,是浙江出产的一种名贵丝织品。诗以“何所似”开篇,引人入胜,接着极力渲染缭绫精美绝伦之品色。然后笔锋陡转,以“织者”与“衣者”的登场引出主题,一方是极尽劳苦,一方却毫无顾惜,同时诗中点明“中使宣口敕”与“昭阳歌舞人”,可见讽刺矛头已有意识直指皇帝。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此诗原列《新乐府》组诗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宫市”即皇宫采买物品,本由官吏负责,唐中期宦官专权,常在街市以低价强购货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这首诗即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揭露“宫市”之本质。诗中先写卖炭翁“伐薪烧炭”之艰辛,接着以“衣正单”与“愿天寒”的比照揭示其矛盾心态,衬托其艰难处境。后半写其乘大雪之际满怀希望去卖炭,结果却化为泡影,可见“宫市”掠夺之残酷。此诗并未像《新乐府》中其他篇章“卒章显其志”那样直道讽谕主旨,而是将之寓于完整的事件过程的描写之中,在艺术表现上尤显含蓄深沉。
【井底引银瓶】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可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此诗原列《新乐府》组诗第四十首,题下原注“止淫奔也”。诗人通过一个爱情婚姻的悲剧故事,告诫少女要慎重对待终身大事。诗以“瓶沉簪折”起兴,为全诗奠定悲剧基调。“忆昔在家为女时”以下十四句,详述女主人公与对方由相遇相爱到结合的过程,足见情感之纯洁忠贞。“到君家舍”以下十句写出悲剧的结局,与前形成强烈反差。蘋蘩,是古代祭祀之物,主祀喻家庭主妇资格。结尾四句顺势点明告诫之旨。从诗旨“止淫奔”看,似有责难女主人公之意,但实际描写中却并未谴责,更多地体现出同情之心,可见诗人真意乃在抨击造成悲剧的封建礼教。从时代角度看,这种态度实属可贵。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咏雪小诗立意新颖,构思不同凡俗。诗人抓住“夜雪”的特点,避开通常使用的正面描绘方法,全用侧面渲染烘托,从而使一场夜间大雪在并未直接看见的情况下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来。首句“衾枕冷”,先从触觉感受降温写起,同时拥衾已卧也用以点明时间。次句“窗户明”,则从视觉角度出发,入夜反而明,暗示积雪反光。末句“折竹声”,进而从听觉角度出发,竹枝不断压折,可见雪势愈大。这三句分别从触觉、视觉、听觉写来,皆未正面写雪,仅以第三句一个“知”字点明,贯穿前后,使全诗浑然一体。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此诗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任盩厔县尉时。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道古论今,言及玄宗因溺于声色终于酿成马嵬之变,不胜感叹而作是诗。陈鸿作《长恨歌传》,于是诗、传并行,相得益彰。诗分五大段展开,先写杨氏专宠,光耀门楣,煊赫一时。次写安史乱起,玄宗奔蜀,杨贵妃被迫自缢而死。复次写玄宗返京后对杨妃的思念情形。再写临邛道士到仙山找到杨妃。末叙杨妃寄语,点明“长恨”。其中霓裳羽衣曲,是开元时期的著名舞曲,杨妃特为擅长。马嵬坡,是杨贵妃自缢处,在今陕西兴平西。全诗叙事脉络分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无论写情绘景,皆细腻传神,悱恻动人。诗之主旨,有认为意在讽谕君王者,然白居易本人自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并将之编入“感伤诗”类。作为千古名篇,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显然主要在于那种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感伤情怀。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此诗与《长恨歌》一起被称为“古今长歌第一”(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在艺术上尤为杰出。该诗作于元和十一年,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诗写舟中送别时,得闻一琵琶女之身世及其卓绝演奏,从而寄托作者本人仕途沦落之慨叹。诗中先叙偶遇琵琶女情形,极力渲染其弹奏音声之美妙绝伦,次以对比手法,写出琵琶女悲怆遭遇,末联系自身,倾诉悲怀。浔阳,即江州,也即今江西九江。六幺,与《霓裳羽衣曲》同为歌舞曲名。虾蟆陵,地名,在长安东南。此诗特色,缘于诗人为“抒写天涯沦落之恨”,借琵琶女以自况,故于诗中倾注之真情远过《长恨歌》,其杰出艺术成就之取得也正因此。特别是诗中对琵琶女心理情态的细腻描摹,对音乐内涵的深透理悟与旋律变化的完美表现,充分显露出作者的绝世才华。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大约作于贞元三年,白居易时年十六,诗为试帖之作,咏古原草而兼关送别意,转接浑成,意趣新警,传说当时即被顾况大加赞赏并广为延誉。前四句写草,首句破题,“离离”冠首,见其繁茂,二句概括其荣枯规律,语似平常,实已暗逗一种生生不已之活力。三、四句即承此意推扩之,野火烧尽,春风又生,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古原”之草的特性,且句意精警,境界伟烈。后四句写送别,五、六句转折关合,“古道”、“荒城”,送别之地,“远芳”、“晴翠”,原草之色,二者至此已融为一体。七、八句明点“送”,而“满别情”再冠以“萋萋”二字,与开篇“离离”互映,更使别情、草色密合无间,意境极见浑成。
【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这是一首读元稹诗而怀念其人之作,作于贬谪江州途中。从全诗字面看,皆为写“读元九诗”情形,究其主旨,自然是读其诗忆其人。然而,联系二人当时同遭贬逐的身世,言外显然更有深慨。读完诗,天已快亮,犹自灭灯暗坐,必然想到造成二人同贬的原因,奸佞当道,朝政日非,情感自难平复,此时孤舟飘荡,逆风吹浪,既是凄惶之实境,又是内心之外化,更有象征政治风浪意味。在这样一幅立体图画中,诗人融公义私情于一炉,情感容量至大。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贬江州途中,据诗序可知,元稹于元和五年贬江陵时曾作《放言》诗五首,此为和元稹之作,诗共五首,此篇原列第三首。“放言”即言论放纵不羁之意,典出《论语·微子》。元、白二人之贬谪乃因当时宦官之迫害,故以“放言”为题,仿效古人发出对昏庸朝政及奸佞权贵之抗议。此诗强调一切真伪须经时间考验,并以“试玉”、“辨材”之事及历史上“周公”、“王莽”之人为例,透辟说明这一道理。祝蓍,是一种占卜的方法。通篇议论,富含哲理,显然已是典型的“以文为诗”,体现出元和诗坛新风气。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人于初夏游庐山大林寺,见桃花盛开,触发诗兴而作。全诗语言平白如话,但却以山寺桃花开放之迟缓,准确抓住山高气寒的特点,由对这种与平地不同的景物节候的独特理解,创造出一种富有理趣的艺术境界。诗中以桃花表征抽象的春光,并将春光拟人化,进而调动想象的翅膀,以为发现了每年春天归去的踪迹与去所,于戏谑语中表达出热爱自然的一片童心。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白居易贬江州期间,政治上无所作为,因对自身文学创作加以回顾,并“检讨囊帙”,将八百余首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编成十五卷,此诗即为自己诗集题记,兼戏赠友人元稹、李绅。首联自举代表作,说明创作用心及特色所在,实为题记。颔联说自己的诗既启发了元稹,又令李绅叹服,显系亲密诗友间戏词,亦即戏赠题意。老元,即指元稹。短李,指李绅,李绅身材矮小,故称短李。前四句已完题,后四句转为抒发感慨,富贵无分,文章有名,正是坎坷人生的牢骚,不过毕竟在文学上气粗语大,足见自信,末言“十五卷诗”,既作例证,又应题面。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此诗作于江州司马任上,刘十九大约是白居易在江州时的友人。诗写寒夜邀约友人前来饮酒事,语简情浓,本身就如一杯醇香美酒,读之令人陶然欲醉。前二句画出酒置席上情景,“绿蚁”、“红泥”色彩绚丽,“新酒”飘香,炉中美味,色香味俱全,构成诱人场面。后二句更进一层,天气寒冷,晚来欲雪,更增新酒、火炉的诱惑力,所以末句一问,其答案与结果显然已不言而喻。短短二十字,却于其中层层渲染,又含蓄不露,极见炉火纯青之艺术功力。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为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多为民间情歌。白居易此诗,即以之描写一对情人湖中相会情景,风格清新,意象明丽,颇富民歌情调。前二句写湖面风清,荷花繁盛,采莲小舟穿行其间的景象,虽未写人,实已暗含“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的采莲女在,以自然之景暗衬怀春少女。后二句突出人物形象,逢见情郎,不语低头,羞涩情态毕现,而以“搔头落水”这一特写镜头作结,实际上是以一种未完情节引发联想,为读者留下无穷回味之余地。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西湖,在今浙江杭州,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这首诗是诗人与诸香客傍晚出佛殿划船而归时所作,写出了置身湖上的轻逸感受和西湖夏日黄昏时的优美风光。
柳湖即指西湖,因西湖四周遍植垂柳,松岛指孤山,上多松树,莲花寺指孤山寺,寺中夏日莲花盛开。首先展现的是湖上山,山上寺,点出“晚归”的起点。而这起点正是西湖的核心之处,所以划船晚归,映入眼帘的是水上景色和湖外风光。湖岸边,卢橘因雨水充足已挂满枝头,压得树枝低垂下来,高大的棕榈树在湖风吹拂下飘摇颤动,这是一幅夏雨过后的景象,给人以湿润凉爽的感受。放眼望去,整个湖面上暮霭迷蒙,烟波摇荡,湖边楼台亭阁参差错落,在夕阳的余辉下光彩照人。这是从湖心向外看的情景,而自己身处湖心中央,是西湖美景的集中之地,倒反而未觉其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观景要有距离,距离产生美感,所以诗人告知同伴,到岸时回望所来之处,西湖中的孤山就像海中间的蓬莱山一样,惝恍迷离,烟波浩渺,简直如同仙境一般!诗语通俗,景境优美,而对观景角度的提示,又充满哲理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天津桥】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睑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天津桥,古浮桥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南。这首诗描写天津桥边的美丽春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开篇点明地点,概括地说明这里的景色令人迷醉,并用“诗思迷”引出诗兴。中四句具体描写景色。一弯新月升起,悬挂在神女浦的上空,犹如美女的秀眉,桥下水波荡漾,萦回在窈娘堤的旁边,恰似美女的眼波,月、水幻化为美人形象,且与地名恰相契合,这样,美丽的景色与美人的形象联缀起来,融为一体,不仅使景象完美化,而且充满神秘色彩。神女浦指洛水边神女出没之处,据说伏羲之女宓妃渡洛水时淹死,成为洛水之神。在洛水两岸,更是春光无限,柳丝新绿,袅袅飘拂,似乎是由春风缲抽而出,草色青青,柔密齐整,似乎是由春雨修剪而成,想象奇特,景色顿时生动起来。正因景色如此迷人,所以诗人不禁命令开路的人马不要大声喊叫,以免惊扰了正在枝头婉转啼鸣的黄莺。诗中所写,其实也都是平常景物,但经诗人的奇特想象和巧妙构思,便使得景境顿时增色。
【湖亭望水】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南湖,指鄱阳湖南部,在今江西九江与波阳之间。鄱阳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为南湖,以北为北湖。诗写南湖雨后晚景,抒发了独游的感受。
首先交待自己游湖的情境,久雨初晴,湖水大涨,北客南来,自然倍感新奇。中间四句即描写湖景。时值傍晚,夕阳西坠,似乎沉入湖中,但却留下了满天红色的光影,这时湖风停息了下来,澄碧的湖面一片平滑,浩阔而晶莹。放眼望去,由于久雨导致湖水大涨,淹没了原先的湖岸,所以人家稀少,而湖边沙滩,广袤而平整,聚集着许多船舫,人家少而船舫多,正见水乡特色,也是湖水大涨后的独特景况。这四句写景,在夕阳与湖水之间,红光留影,碧水映照,色彩明丽,从岸没到平滩的范围,人家虽少,而船舫却多,又充满生机活力。总之,诗人正是抓住久雨的情境,写出水涨的特点,展现出浩渺壮阔的景观。面对这无比浩阔的湖面,使人顿生空寂落寞之感,诗人又是独自一人来游,自然难免独游之叹了。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于赴杭州途中,描写了江南水乡的如画景色。由于人在旅途,诗中纪景亦有一个过程,自黄昏至初夜,诗人抓住这两个时段的独特景象,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妙的构思,展现出两幅绝妙的图景,而又统一于秋色水乡的景境,极有特色。
向来写江上暮色,皆着眼于迷茫感受和朦胧之美,白居易此诗却显然不同。诗人抓住夕阳返照时瞬间的景象特点,作出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感受,“残阳”只有“一道”反射过来,景象已非常独特,而这一道残阳返照江中,就如同一匹绸缎平铺在水面上,一个“铺”字极具匠心,正因这残阳之色平铺水上,就使得江水截然分为两种颜色,残阳“铺”到之处呈现一片艳红,没有“铺”到之处,则一片青绿,同一条江水分为两色,对比鲜明,色调浓艳,使人叹为观止。入夜之后,则又是另一番景象。新月如钩,高挂江上,江畔草木葱茏,露珠满缀,在月光映照下,晶莹剔透,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这样一幅秋夜图景,使人感到既凉爽幽静,又景境独特,因为正值凉秋九月,所以草木露重,又因是初三之夜,所以新月如钩,正是特定的时间构成了特定的景境。在这首诗中,从傍晚到入夜,一色彩浓艳,一晶莹爽寂,两幅图景形象都极为明晰,在暮景描写中颇具特色。
【江楼晚望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籍员外】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好着丹青图写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这首诗描写钱塘江晚景,并寄赠好友张籍,张籍当时任水部员外郎。
诗人于傍晚时分登上江楼览眺,被新奇的晚景所吸引,乘兴写下此诗。诗题“景物鲜奇”,全诗即围绕这四字展开。急雨之后,天空中还飘浮着淡淡的云霭和薄雾,江面上还有稀疏的雨丝在飘洒,而云隙中又透射出一抹残阳的血红光彩,烟、雨与斜阳融为一幅画面,已经甚为奇特,且缀以“淡”、“疏”、“间”等词语,更使这景面增添朦胧之美。江面经雨,水色更显清澄,海风吹过,更是清爽宜人。正因急雨初霁,斜阳烟雨之中突然出现一幅妙绝的景观,空中一片峥嵘楼阁因烟雾渐散而显得支离破碎,原来这楼阁是海市蜃楼,一道彩虹逐渐残缺,如同水上一座断损的桥梁。海市蜃楼本来就不易常见,而与雨后虹霓同时显现,就更为奇特。其实,即使是这时江面上的真实景境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随着海风吹过,江上浪花翻腾,大雁南飞,排列成长长的一字划空而过,空间开阔,境界浑茫。在这首诗中,诗人充分运用敏锐的感受力,抓住瞬间的景境而加以描绘,既写了海市蜃楼中的幻象,又写了天空江上的真实之景,天空江面,真景幻象,交相融织,构成一幅奇特的图画,给人以既“鲜”更“奇”的感受。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钱塘湖,即西湖,著名游览胜地,在今浙江杭州。孤山,西湖中山名,位于西胡北半部,南临外西湖,北靠里西湖,和其它山不相连,因而得名。孤山寺,建于南朝陈代,后废。贾亭,贞元年间贾全任杭州刺史时所建,名贾公亭,今已不存。这首诗描写西湖早春景色,诗人通过对具体景物细微变化的把握,透露出春的意趣和春的活力。
开篇以孤山寺和贾亭这两个标志性建筑画出西湖的地理坐标,以水面初平和云脚低表明季节的特征,一冬过去,本来山寒水瘦的西湖经过几场春雨,湖水渐渐涨满堤岸,而远处云脚低垂,空气中充满了湿润气息。以下描写早春的具体景象特点。春回大地,黄莺早啼,然而毕竟春寒料峭,它们又争相飞向朝阳的树枝,新燕初至,忙着衔泥筑巢。春花初放,尚未达到姹紫嫣红的程度,所以有“渐欲迷人眼”的感受,春草如茵,尚未长到一定的长度,刚刚才能遮没马蹄。通过候鸟、飞禽的声息和乱花、浅草的形态,敏锐地捕捉到早春的信息。而从纯粹的景物描写到“人眼”、“马蹄”的出现,已将观景之人置于画面之中,因此最后两句直写自身感受,由“最爱湖东”到“绿杨荫里”,将更美的景象与更喜悦的心境一起融揉到“白沙堤”,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收到兴象俱佳的效果。
【江楼夕望招客】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这首诗描写夏夜登江楼的情景。时值夏季,城中酷热难当,所以登江楼以消暑。登上江楼,极目远眺,只见暮色之中,一片苍茫,海天一色,难以分辨,回过头来,则山峦起伏,气势雄奇壮伟,江流浩荡,直向大海奔去。开篇两句展开了阔大的视野,足见江楼地势高峻,同时,山势川形,海天茫茫,也正是暮色之中临海江楼的景境特征。山川形势既阔且长,景境也就有了层次和深度,诗人自然会进一步向上下四方寻觅、感受,俯身望去,万家灯火,环绕四周,仰望天空,则银河闪烁,倒映江中,这两句写出灯火、星光,与苍茫大海、山川形势形成辉映之势,为暮色添上璀璨的光彩。下二句突然宕开一笔,写出夏夜特殊感受,明明是“晴天”,却感到耳边“雨”声一片,原来是海风吹过,参天古树枝摇叶曳,酷似雨声,明明是“夏夜”,却感到眼前白“霜”一片,原来是月光照耀在江畔平沙上,晶莹洁白,酷似霜色。这虽然是诗人想象的产物,但却入情入理,喻比贴切,更重要的是当晴热的夏夜,在对清凉的心理期待中,如此景境特征,自然使人想象凉爽景物,而经过这样的描写和感受的过程,显然给人的心理上带来更多的凉爽之气息,因而结句点明消暑之事与邀客之题,就十分顺乎自然了。
【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湖,即指西湖。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对西湖充满了感情,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的诗篇,都是赞美西湖的美景,表达对西湖的留恋之情。
这首诗写西湖春景,全诗围绕一个“春”字和一个“湖”字,展开景境。湖上春来,顿时非同凡响,其秀其美简直如同一幅画图,写景中已经包含了赞美之情。既如画图,诗人便以绘画的视角来处理景境的关系。首先从大体布局上看,西湖之美,在于有山有水,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非整齐排列,而是“乱”峰簇拥,高低错落,水面平铺,澄澈清碧,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宛然一幅泼墨山水图画。接下来细看山水,峰峦起伏,且有青松妆点山的颜面,形成千重翠黛,湖水平铺,月影沉波,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除了这湖中主景之外,诗人进而配以衬景,四周农田新插的水稻,一片茵茵翠绿,仿佛是一片巨大的碧毯缲抽出的线头,水中新生的蒲草,随着波浪飘转,恰如女子的青罗裙带随风飘扬,写生中又带有了奇思妙想,使得平常的景色充满奇谧的趣味。经过这样一番泼墨皴染、工笔细描、奇思妙想的功夫,西湖终于变成了人间天堂,使人无法抛舍而去,情之深缘于画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