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简牍的用笔、结构及章法特征
王鹏江
秦汉简牍书法虽然面目各异,有近似篆体的古隶,有分势强烈的的隶体,亦有波折分明的章程,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越出了篆书的旧轨,在用笔,结体以及章法上皆有新的变化。总趋势是破圆为方,破连为断,线条由曲线变为直线,笔划构件由繁到简。特别是作为隶书显著特征的“波势”,日益鲜明化、成熟化。
出土的四川青川木牍在其笔画,用笔和结体上,就表现了这些特征及均势。已分明是一种新的字体。而云梦睡虎地秦简,则揭开了秦隶的真貌。它结体上有长扁之分笔画上有粗细之别,方圆兼用而笔势简疾。其横向笔画则已表现出轻重起伏的波势,虽然外在形态上其“蚕头雁尾”还没有后来成熟隶书那么完满突出,在占国和秦代早期的简牍书法中,有时还能见到部分篆体的痕迹.这是旧体的影响还未完全摆脱所致,是新旧交替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西汉的简牍书日益成熟,甚么笔画的组合更加疏放,结体于左右分张中更突出波画向右的伸展,使横势的表现更加强烈动人。主次的安排,开合的配合,点画的呼应,莫不表现出一种新的艺术规范的熟练运用。用笔上轻重疾徐的调节,中侧锋的兼施并用,蓄势张势的转换通达,则不仅显示了技法的精熟,而且带来了整体节奏的变化,使简牍书法更具艺术的美感。
秦汉简牍书从篆体中突破出来之后,在自身益完善的发展过程中,以顺畅峻激的笔势连带创造出一些草笔、行笔、楷笔及相关的笔法,同时促成了草书、行书、楷书诸体的萌芽。这种新字体接二连三、竞相萌发的演变规模与声势,是史无前例、影响深远的。
秦汉简牍有其独特的形体结构和运笔,它是由篆书演化而来的,篆书的用笔较为单纯,只有落笔藏锋,收笔回锋,中锋行笔一种,所以线条只能平稳延伸,粗细均匀,没有顿挫提按,抑扬使转的节奏感,当然这种笔法是与篆书本身的结体分不开的篆书形体狭长,笔画繁复圆转,因此施之于所谓的“于筋”笔法是相适应的。由此可见,如何运笔与字体本身关系极大,字体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运笔上的相应的发展变化,简书出于实际应用的缘故,在实践中删繁就简,大胆创新,致使文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书形体结构上的多样化的变化,不是某一个人的独创,而是整个社会力量所致,随着字体结构的变化,传统的篆书笔法,自然适应不了新形势,于是,伴随而来的就是笔法上的大胆尝试和改革简书对篆书的中锋运笔方法加以肯定和保留,但也赋予了新的内容,改原来行笔平稳为轻重相间,改单一的藏锋回锋为藏露两法并用,而且笔画常常出现“越轨”的情况,横画不再是平直无曲,而是曲中带挑(即波),竖画顺势一泻而下,或长或短,长短无度,欲放则放,欲收则收,从简书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中国书法的发展主要是由两个方面促成的,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民间书艺的影响,文字的发展是伴随着书体的发展而发展的。康有为指出:“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秦汉简牍书法(简书)在用笔上与篆书是有所不同的。
简书多用方笔,行笔具有轻重缓急之分、细粗、顿挫兼而有之,因此,线条变化幅度大,形成了书艺上的韵律美,而篆书笔法多圆笔,行笔气势连贯,着意于线条的圆键,但平稳中略赚乏味,简书起笔藏锋,收笔藏露兼用,尤其是波画,因藏中寓露,给人一种厚重而飞动,端庄而灵巧的美感,而篆书笔法起笔必藏锋,收笔须回锋,变化少,线条较为单一。简书的方折笔法,使字的结体造型棱角分明,颇有气势和雄键之感,篆书则运笔圆转,虽有遒劲婉媚之美,却少坚毅挺拔之气,隶书形体扁阔上下笔画紧凑,中宫内收,左右笔势开阔舒展,波画的运用,使其更具有一番风姿。篆书形体狭长,笔画多而盘曲,可以说古朴典雅有余,伶俐活泼不够。
总之,无论从实用,或者艺术角度来看,简书较篆书都有了很大变化,尽管如此,不究于篆,无由得隶的道理,则是毋庸置疑的,简牍中的诸类书体本身的结构上有的袭同篆书呈长,普遍以扁方居多,如果与东汉碑刻以及章草、魏楷、行草作一对照,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演变脉络便会一目了然。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