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Chinese Poe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科研基地建设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与发展规划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准备申报的国家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科学研究基地,本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方法是: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语境下的诗歌进行跨学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交叉性研究和系统性研究。本“中心”的总体目标是:在510年的时间内,通过承担重大研究项目、加强学科建设、参与制定本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发展规划、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等措施,逐步建成国家一流的中国诗歌研究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探索人才培养途径,吸引高水平人才,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使其成为国内著名的中国诗歌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举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参与各种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中心进行科学研究等措施,使其成为在国内著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中国诗歌学术交流中心;通过建立收藏丰富的专业资料库,建立独立网站和专题网页、通报国内外中国诗歌研究信息等方式,使中心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中国诗歌研究的信息中心、情报资料基地和研究咨询基地;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行,使其成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体制改革示范基地。

    以上发展规划,我们计划分成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来具体实施。短期为3年,长期为510年。短期规划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2、探索新的科研体制,高水平完成已申报的重大项目;3、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一个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一流科研队伍;4、完成与中心规模地位相适应的硬件建设;5、打开对外学术交流的局面;建立起中国诗歌研究信息网和资料库。长期规划是,经过510年左右的发展,在科研上取得显著成就,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成为全国的诗歌研究信息中心,与国内外研究人员展开多方面的合作关系,吸收更多的本专业学者进入本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使本中心成为国家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国家重点文科研究基地的重大作用。

具体来讲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把本中心建成国家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国诗歌研究基地:本中心的研究特色是“通”、“全”、“新”。所谓通,就是古今贯通、东西贯通、诗乐舞贯通、诗歌与其它文学样式之间的贯通以及文史哲等多种文化形态贯通,尤其重在从古代诗歌到现代诗歌的转换以及诗歌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方面的贯通;所谓全,就是包容了汉民族诗歌研究、少数民族诗歌研究、港台诗歌和海外华文诗歌研究,尤其重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作用的研究;所谓新,就是在全和通的基础上引进新观念、采用新方法、利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具体措施就落实为,围绕三个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古代诗歌演变历程的艺术形态综合研究》、《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的演变与建构》、《儒道思想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学研究》的高质量完成,带动一批相关的子课题滚动发展,最终形成一系列贯通古今中外的有关中国诗、词、曲研究和诗学理论研究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成为在国际相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2、培养各个研究方向齐备的学术人才。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跟踪诗歌研究的前沿问题、国内外著名客座教授的设立、学科前沿知识的培训等措施,造就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良好学风、成就突出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一支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及博士与硕士,尤其是目前比较薄弱的少数民族诗歌研究、东西比较诗歌研究、古今贯通的诗歌研究的专门人才,成为全国诗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3建成众望所归的中外诗歌研究学术交流基地:通过参与制定中国诗歌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发展规划、积极建立与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专门性的诗歌研究学会的广泛学术联系,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中国诗歌学术研究会议,选择一些能够使国内著名学者共同参与的重大科研论题进行合作研究,每年聘请35人次的现代著名诗人到中心来进行学术演讲与交流,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每年至少选派12名研究人员出国进行国际交流等措施,使本中心成为全国高校进行诗歌研究学术交流的基地和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

    4建成一个完备的全国诗歌研究信息资料中心:除充分利用每年下拨的专项图书资料经费,购置重要的中国诗歌研究的图书、国内外杂志外,重点建立一个全国诗歌研究资料信息中心,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初具规模。具体措施为:以本中心为主,联合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力量,建立中国诗歌研究信息网,编辑研究资料数据库,及时发布中国诗歌研究的国内外学术信息,编制一份完整的中国诗歌研究论著目录,并配备先进的索引手段。目前我们已经与商务印馆《全唐诗》的电子版的作者尹小林同志合作,建成了一个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主的网站和数据库,上网访问者每月已达千人以上,数据库已达一亿字,使用该数据库的学者已经达上百人,经过12年的努力,我们有信心把本中心建成名副其实的全国诗歌研究信息资料中心。

    5办好一份具有国际影响的诗歌研究刊物:在《诗探索》的基础上,把它的创办宗旨由目前主要刊发现代诗歌研究文章扩展到整个中国诗歌研究,扩充栏目,增加版面。组成新的编委会,采取匿名审稿制,使它成为本中心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代表中国诗歌研究水平的重要专业理论刊物。

    二、体制改革措施与实施方案

为把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建设成全国一流的研究基地,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我们提出并具体实施以下发展规划和措施:

(一)、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措施

    1、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是学校直属的实体性研究机构。为保证其正常运行,配备数量充足的专职科研编制、精干的行政和资料管理人员,独立的办公、实验和资料室用房及设备。保证每年不少于30万元的配套经费。为加强中心的基础建设,学校首期投入120万元,用于中心的资料和其它基础设施、特别是计算机和先进软件、实验仪器设备、传真机、复印机和国际互联网终端等现代化研究手段的建设。

    2、全体科研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合同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岗位和职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在公平自愿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间实行带课题和经费进基地,完成课题和无课题无经费出基地的开放流动的人事管理体制。

    3、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创造有利于中心建设、发展的校内学术和工作环境。在职称评定、进修培养、科研经费、研究生招生、导师聘任等方面向中心倾斜,引导各有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中心的建设和科研活动,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支持中心的建设和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4、制定重点研究基地的具体建设计划,定期检查落实。组织和支持重大学术活动。向教育部社政司定期报告工作。建立良性的循环滚动发展机制,保证基地510年规划的顺利完成。

    (二)、科研运行机制

    1、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全面实施教育部确定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标准;实施学术委员会确定的学术发展规划;制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聘任副主任以下专兼职人员及行政和资料管理人员,管理日常工作,筹集和批准使用经费,并负责向学科科研处长、主管校长及教育部社政司汇报工作。接受学校的考核。

    2、成立由国内著名学者和中心成员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审议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研究方向及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负责重大项目和其它开放研究课题的评审并决定资助金额;负责重大成果的评审鉴定工作,对重大课题经费合理使用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协调本学科领域内全国性重大学术活动。

    3、研究课题的确定采取组织和申请并行而以组织为主的制度。考虑到该中心属于基础学科性质,要求研究课题必须有相应的连续性,研究课题主要由该中心的学术委员会设计和组织,但也可以由愿意承担课题的研究人员主动提出课题向中心申请,得到批准并获得资助者即作为中心的课题,聘请承担者进入中心工作。

    4、在课题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课题组的成员由组长选择和调配。课题组的收入由组长负责分配。如不能按时完成计划,组长应承担全部责任并受到相应处分;如能出色完成任务,组长应首先受到奖励。

    5、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中心的研究成员除必须完成课题组中所承担的任务外,正副教授每半年必须发表学术论文一篇,讲师每年发表论文一篇。其完成的课题组任务和发表的论文和专著的学术质量是否合格,须由学术委员会考核审定。中心主任副主任所承担的行政工作通过述职,由中心全体成员进行考核;办公室人员和资料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则由主任、副主任进行考核。

6、严格执行本中心的其它各项规章制度。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19991220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