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南一驿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曰:"驿中毕备,请阅之。"刺史入酒室,见一像,问之,曰:"是杜康。"又入茶室,见一像,问之,曰:"是陆鸿渐。"刺史大喜。又一室,诸菜毕备,亦有一像。问之,曰:"是蔡伯喈。"刺史大笑,曰:"此不必。"
若到饭堂,必有米元章;到马坊,必有司马迁像矣。
于进士则谒外亲于汧阳,未至十余里,饭于野店。旁有紫荆树,村民祠以为神,呼曰"紫相公"。则烹茶,因以一杯置"相公"前,策马径去。是夜梦峨冠紫衣人来见,自陈紫相公,"主一方茶蔬之属,隶有太平吏掌丰,辣判官主俭。然皆嗜茶,而奉祠者鲜供此品。蚤蒙厚饮,可谓非常之惠�"因口占赠诗,有"降酒先生丰韵高,搅银公子更清豪"之句。盖则是日以小分须银匙打茶,故目为"搅银公子"。则家蔬圃中祠之,年年获收。菜室中宜设此像。
[注]驿吏:管理驿部的小吏。
[注]干事:干练。
[注]典郡者:掌管一郡的人,即郡守、刺史。
[注]杜康:即少康。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
[注]陆鸿渐:陆羽字鸿渐,唐朝人。嗜茶,著有《茶经》,对茶道很有研究,旧时视为"茶神"。
[注]蔡伯喈:蔡邕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文姬父,曾任左中郎将,故又称蔡中郎。宋、明时,民间淬赵五娘琵琶记故事,赵五娘的丈夫被附会成蔡伯喈,所以蔡伯喈很为民间所熟悉。这里因蔡、菜同音,而把蔡伯喈变成菜神,大约是这位驿吏的创造。
[注]汧阳:县名,在陕西省。今作千阳。
[注]外亲:旧指家族中女性方面的亲属,如舅舅、外甥、姨母、外孙等。
[注]"主一方"三句:掌管此地菜蔬之属。手下有太平吏,掌管丰收;有辣判官,掌管节俭。
[注]蚤:同"早"。
[注]打茶:烹茶时用匙搅拌。
|
|
|
江南有个驿吏,以做事干练自任。刺史初上任,驿吏说:"驿站里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请检查。"刺史进入酒室,见有一幅画像,问他是谁,驿吏说:"是杜康。"又进入茶室,见一画像,问他,说:"是陆鸿渐。"刺史很高兴。又进了一个房间,各种菜都很齐备,也有一幅像。问,说:"是蔡伯喈。"刺史大笑,说:"这个就用不着了。"
要是到了食堂,定有米元章;到了马坊,定有司马迁的画像了。
进士于则去汧阳探望外亲,没走十多里地,在一个野店里吃饭。一旁有株紫荆树,村民们为它建了祠庙,把它当做神,称之为"紫相公"。于则煮好茶,把一杯放在"相公"前,骑着马走了。当夜梦见有个戴着高帽的紫衣人来见他,自称紫相公,"掌管一方的茶蔬之类,手下有太平吏掌管农事丰收,辣判官掌管节俭。然而他们都喜欢喝茶,可以前供奉祠庙的人很少供茶。今天早晨承蒙您供了那么香的茶,可以说是不同寻常的恩惠了。"于是诵了一首诗赠他,诗中有"降酒先生丰韵高,搅银公子更清豪"的句子。因为于则那天是用小分须银匙搅拌茶的,所以被称为"搅银公子"。于则在家里的菜园子里祭祀他们,年年都获丰收。菜室里应该挂"紫相公"的画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