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海自传
我小时候家境寒薄,童年时代就知贫而奋,上学之余必做三事:一是拾粪,二是捡柴,三是放牛。另有三好,即:学写美术字,唱歌,打乒乓球,我从小深受父母亲的严慈教育和朴实厚道助人为乐的品格影响,立志回报家庭和社会。
一九五七年九月三日,我出生在湖北鄂州市梁子湖畔的高家村,七岁上学,读四年级我就又了学写美术字的爱好,这个爱好萌发在当年有位姓孟的老师在我家墙上写标语,那是搞运动写标语的年代。记得孟老实写的字体基本以宋变体为主,偶尔写几条黑变体标语,看上去庄严、淳朴、厚重、大方,个性鲜明、深深触动了我幼小的心灵,经过数月一笔一划的模仿学习,基本掌握了宋变体和黑变体的笔画造型,当时得到了村里一个人称老革命的高盛权伯伯的赞赏与鼓励。读五年级学校就有上毛笔字的课程,首先是描红,然后再背写,到了初中上毛笔字的课程时有时无,全凭自己的兴趣了,偶尔在空闲时或晚上练几笔,所学的美学字和毛笔字在学校办黑板报时用上了,也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这给自己今后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一九七四年初中毕业,回家务农五年,在这五年里,在生产队劳动是积极分子,当过生产队记工员,得过几次生产队劳动模范,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参加过几次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务农期间,白天干活很累但从来不放弃学习写毛笔字,晚上没有电灯就坐在煤油灯下,夏天为了练字以防蚊虫叮咬,就在脚上套上尼龙薄膜,有时在家门口放电影都不去看,因家境贫穷,纸和墨不能满足,只好用清水在地上练习,这时已发现自己对学习书法产生了感情。
写字的水平也日益提高,每逢春节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给家家户户义务写春联,受到了老百姓的夸奖。由于当时社会体制的原因,吃大锅饭所存在的诸多弊病,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出工不出力,投机取巧勾心斗角,是非纠葛不断,看到这些现象难免我要出来说直话,可招来排斥、欺压。我一个人的力量单薄很难适应,只好另找出路。
从八零年起跟我叔父学手艺做木工活五年,尽管白天干活很累但从未间断晚上练字,由于有了干活的工钱就可以买些旧书、旧报纸练字,以颜体、柳体为主要临摹范本,一九八四年初春,我在湖北通山县做木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下班行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位老人正在雕刻图章。我好奇地围了上去,站在他的身后,老师傅也不在乎,只见老师傅带着一副歪斜的老花镜,拿起一支小毛笔把一笔一划的小楷反字写在章面上,觉得不可思议,又见老师傅拿起刻刀一刀一刀小心翼翼,不一会功夫三个字刻得利利索索黄黑分明,立体感的繁体字迹呈现在眼前,美丽、清秀而神奇。当时我全程看了老师傅刻好了两枚木质小扁章。不知是否我与这门雕刻艺术有缘分。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于是我回到住所开始了学写反字,大约经过半年的苦练,虽然写得不十分理想,但具备了上印试刻的时候了,县城里没有专业刻印章的材料,我是做木工的看见老师傅用的梨木和杜仲木料,我便到乡下买来木料,用钢锯条磨成三角形的单面口,就这样白天做木工活晚上学雕刻图章,因有学写书法功底和做木工的基本功,学起刻章来非常得心应手,经过勤学苦练,近半年时间就学会刻木质名章了。
到了一九八五年上半年,我回家在当地工商所申请办了一个特种行业经营执照,开始了从事雕刻图章的职业,做木工手艺就结束了。
从事刻印章行业一直到2001年,在这期间,自学了篆刻艺术,学习书法也没有间断,八五年下半年被黄石市红旗工艺美术服务部聘为雕刻师。八六年国庆节该单位组织职工到北京旅游,也是我第一次到北京,被北京深厚而博大的文化艺术氛围及宇轩昂,庄严宏伟的古建筑魅力深深吸引,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到北京求艺发展。一九九四年,在下海浪潮的推动下,我来到了深圳,在一家名为顺帆工艺美术工公找到了我所从事的专业工作雕刻图章,除了刻一些公司图章外还偶尔刻一些书画用的印章。正当我满怀信心,想在深圳长期发展时,没想到这一年的11月份,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电话说老母亲病重,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进食了,要火速赶回家,我收好行李,跟老板打了一声招呼,当晚乘上了火车,第二天回到了母亲的床前,只见母亲躺在床上,双眉不展,有气无力,面色灰暗,我喊了一声妈,只见母亲慢慢睁开双眼,带着一种渴望而深情厚爱的眼神看着我,一时间分不清楚我是谁,看到这种情景,心里特别难过,默默坐在母亲的床前。据家里人说自从我走后,老母亲一直挂念我,加上我在家知道母亲的生活起居习惯,我走后一切生活习惯随之改变,这是老母亲得病原因,我回家后经过精心照料与治疗,老母亲的病情逐渐康复。
一九九七年春,我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篆刻培训班,直接面对面的聆听老师们讲课,综合学习了汉字书法源流及各种体系演变和有关写书法的笔墨技巧,受益匪浅。同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我花了两个月时间刻了一方长为11.5厘米宽为6.5厘米的“千字文”篆刻印章着为纪念。一九九九年为迎接澳门回归,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刻了一方10厘米见方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印着纪念。为迎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创作了黑白相镶金字,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二零零二年,为了书法有更大的发展,如愿来到了北京,北京是文化艺术的中心。给求知、求学、追求发展的人士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到北京的第一年在东琉璃厂租了一个摊位以治印谋生。白天给别人治印晚上练字,当初人生地不熟一切从头开始。以印交友,在琉璃厂治印期间结识了不少书画界的朋友和同仁,也得到了许多热心关心我支持我的学者教授。如:著名古文字专家、书画家学者教授李铁华先生,看了我写的一幅滚滚长江东逝水书法作品,然后说:“你的书法创意及其章法都是前无古人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与大自然对话的产物”。并建议我多写金文,同时也给我指出了不足,并当场题写了“书贵新意”四字给我以鼓励。还有当代倡导儒释道文化一体及从事书画理论教学的专家陈铁桥先生,看了我的书法篆刻作品后说:“你的章法和有形及无形的线条处处渗透着儒、释、道三家文化修炼。教授们的热情肯定和真诚的指教,使我对这门艺术的发展有了重新的定位,并坚定了我从事治印谋生转移到全新研究和加快创作书法艺术的决定,篆刻艺术只为少数人服务,书法艺术为大多数人服务,这也是我追求艺术的真实愿望。由此结束了在琉璃厂排摊治印的历史,这一年在篆刻艺术上得到升华,也得到了书画界的朋友们好的口碑,至今我到琉璃厂去总会听到念我及慕名找我印刻的询问声。
离开琉璃厂后,关门一心搞书法研究创作,但为了生存偶尔也为慕名找上门的客户刻章。从零三年春到零五年岁末,共搬家八次。冬天没暖气,夏天没有空调,吃饭每餐一个菜,漂泊不定的生活环境和创作环境愈加坚定了我对这门艺术的追求和坚强信念。生活和买笔墨纸的费用,一半来源于给别人治印的收入,一半是好朋友的鼎立支持,在此,向那些给我热心支持的朋友表示真诚的谢意。有了自己主观的努力和朋友的支持,在汉字艺术领域里取得了初步成绩。先后,提出了把印章纳入我国文房体系的主见,并在长期的书法创作中提出了两个理论。即:把中国汉字艺术打造成为天下第二奇观,和汉字艺术是宇宙万物的载体全新理论,并首创中国牌坊书法,弘扬祖国汉字艺术,为天下奉献美的享受是我一生的追求与愿望。
从零五年岁末至今,我的生活环境和创作空间有大大改善。夏天有了空调,冬天有了暖气,在此我真诚感谢李泓伯先生无私的奉献和关照。在这几年里使我的艺术取得丰收,先后创作了十二生肖书法作品,牌坊书法北国风光,佛家般若心经以及前后用了两年时间创作了老子道德经百米长卷,零七年创作了中华天骄牌坊书法作品。零八年前后创作了汉字艺术宫,积健为雄,为万世开太平三幅汉字艺术大作品。
父亲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老人家的教诲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父亲常对我说:“真心待人,吃亏是福”“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做人要过得旧,不要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求人不如求己,求已不如手,求手不如求土”“人要活着有志向,看准的事,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吃不穷,穿不穷没有打算一世穷”“人活在世上要给后人留下念名”等经典教训,我与父亲生活了二十八年,亲眼和亲身感受到父亲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二十八年从未见父亲与左邻右舍五里四乡的人发生不愉快口角和争吵。父亲一生勤劳、朴实,厚道,除了务农外还会做木工活,为五里四乡的乡亲们做木活从不计较得失多少,父亲一声默默奉献,不但是我心中学习的典范,至今我回家总会听到五里四乡的人怀念声。
母亲的一生,善良朴实,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待人真诚热情,母亲教育我们兄妹非常严紧,不管是我们兄妹在外受到别人的欺负所发生的争吵,首先是要我们先认错,从不跟对方讨理争个赢,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姐受了很多委屈,但母命只好顺从。由于母亲的严紧教育我们兄妹从不在外惹事生非,母亲的安宁与宽心是我们兄妹的快乐。
为了追求艺术,没有在父母身边尽孝,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和痛苦,对此我没有理由不勤奋,不作为,只有努力,勤奋拼搏,作出一点成绩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这么多年也愧对两个儿子,对他们生活和成长,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一言难尽,望家人和朋友能谅解。
尽管在生活中有酸甜苦辣和情感上的歉意及孝道的责备,一切我勇敢承担,一切尽在不言中。但是我的人生没有虚度一天。也很幸运,时逢盛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是我学习和施展才华的好机遇,为了弘扬祖国汉字艺术,给天下人带来美的享受,我会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到汉字艺术和篆刻艺术创作中,把最美、最好、最新的汉字艺术奉献给天下人。
创作理念:以字载物,以物传神,以神达意,以意畅怀。
创作思想:以宏观融合宇宙经营章法,以微观融合情感经营笔墨。
艺术风格:遒劲浑厚,奔放洒脱,神形妙道,自然和谐。
学习和追求汉字艺术的目的:探索新路,丰富汉字艺术,并把一生的勤奋和刻苦追求转变为一种精神和艺术财富,奉献给天下人。
人生格言:敢为人先,走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