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毫绒笔展雄风
——著名书法家、国画家蒋江先生专访
文/胡 江
古人有用鸡毫写字者,但难见其作品传世,今在北京却见到一位用鸡毫写字、绘画的先生蒋江、一位已过半百的著名书法家、国画家。
当世的鸡毫笔,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公鸡脖子上的毛做的笔。公鸡脖子上的毛做的笔可写一米以上到一尺间的大字,其字柔中见刚,古朴繁茂,这种笔叫鸡毛笔。而腹部上的绒毛做的笔,则只可写出五寸以内的中小型字,其特性是非常柔软,写出的字有如古字画被虫蛀蚀后出现的块状残缺,显得字画很有古意,韵味盎然。这种笔则叫鸡毫。而鸡毛笔因每根毛的中间有一根筋,故而笔的腰力要稍好些,但因其每根毛都有一定的弧度,故而笔尖就有发杈的特性。而鸡毫的特性就不同了,首先该笔在笔店里没有卖的,只能请笔工特制。再则该笔的毛很绒、很软,全然没有了腰力等等,从而使该笔的使用过程中,显得非常柔软而无力。因此也验证了“唯笔软则奇怪生焉”的古训。
蒋江与“鸡毫”结缘,完全出于偶然。22年前,在四川德阳的一位胥正荣先生送给他一只“鸡毫”制成的毛笔,并留给他一句话:“倘若玩转这支笔,才算有真功夫。”要强的蒋江不信,细观笔的外形,与普通毛笔并无多大的差异,可着墨一试,才顿觉此笔的“怪异”。书画人泼墨留宝,选笔自然挑剔,“尖、圆、齐、健”四大要素齐备,才算一支好笔。而此笔笔锋不尖,笔肚不圆,笔腰无力,笔毫不齐,在书写的过程中,笔划的粗细转动急难把握,笔腰没有弹性,因而在书写的过程中极易发生扭曲,一使转,笔就成了“麻花饺”……也正是如许的难度,使书画爱好者及大家们只好“望笔兴叹”。
蒋江不只试验过多少回,他请笔工专门特制这种鸡毫,但许多的笔工都因其难度而婉拒。后来在蒋江的反复请求下,终于有笔工为其制作了几种绒毛的鸡毫,这使蒋江如获至宝。
日积月累,花开花落,在不经意的岁月里,蒋江才深知这“鸡毫”的个中之味:使用此笔,全凭感觉,要全神静气并以全身的力量付之于指尖之上。其实,笔锋不尖,笔肚不圆,是要求书画者在书画时不仅要适量加入一些水份,更重要的是在行笔时顺风使转,巧妙的运用该笔在书写过程中,因使转而使笔成为“螺旋状”的弯曲状态,顺锋就势的写出自己满意的笔划及线条来。这时的书画线条往往又产生出一种古茂及苍劲的美感,让人独自感叹,回味无穷。
就这样,蒋江借助手中这支颇有“缺陷美”的鸡毫笔,终于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向十一届亚运会捐赠的以“雄风”为代表的15幅书法作品,被江泽民主席、杨尚昆主席、萨马兰奇主席聚会之地。十一届亚运会第一块金牌产生地,地坛体育馆贵宾室珍藏,同时他的鸡毫书画作品,走进了众多的博物馆、寺庙及碑林。以中国作协的《文艺报》为首的报纸、媒体对其进行了专访报道,从而使蒋江的大名一下传遍了大江南北。1997年至1999年,蒋江自费江南行。在上海、江苏、浙江、广州、海南、陕西等地,受到了各界朋友的厚爱。
从此蒋江先生与鸡毫结下了一生之缘,他将在鸡毫书法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为祖国的鸡毫书画艺术作出自己绵薄的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