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联璧合
——读李锛的中国成语画
中国成语源远流长,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成语往往产生于一个深刻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哲学思想,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采用中国水墨的艺术形式表现中国成语故事,是非常理想的选择。画家李锛新近创作了一批这样的作品,得到文化圈人士的首肯,有珠联璧合的美誉。
一些脍炙人口的中国成语故事,将其转化为形象图画,我以为画家必当匠心独运,不然将愧对祖先。
首先在形式上,我发现作者选用中国园林式的拱门形(即画幅上部为弧形)的构图。画幅中的人物、舟车、狗马都像是观众在庭园中信步漫游所见。使我回忆起游苏州拙政园,随着道路、长廊的前进方向,映入眼帘的门窗框内往往是最引入注目的景点,如从洞门“晚翠”望见雪香方蔚亭,扇面亭从门洞望见倒影楼宇等景物。看画如看风景,游园如读诗,心境格外平和。这样的构图加强了作品的基调——地道的民族气派。
画家展示的故事,力避说明图之嫌,故每幅作品都像一首轻音乐,像抒情曲,娓娓道来,曲罢则其意自现。我很佩服《刻舟求剑》的画境,这是行于湖中的一叶扁舟,柳絮迎风,野鸭翔集,游人自乐,让人沉浸到画境之中。又看时,则见一人在舟舷上刻字,再读画中优美的书法题款,则全解画家意图。酣畅的笔墨,生动的人物使我在画前玩味再三。我很欣赏他的人物用线,畅而不流,厚而不笨,紧而不死,因画境不同而各臻至妙。如《姜太公钓鱼》,为表现太公韵神,故用线高华,枯中有润,有干裂秋风之貌;《借花献佛》是赞扬人间高尚情愫,故线条润厚、凝重、求润含春雨之情。线与墨块的接合,恰到好处,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使人想到王铎书法中“涨墨”之美。再接合画家的题款,其用笔,其章法,决非浅尝辄止之辈,书画合璧是这批成语画的另一个特点。
另外如《瞎子摸象》、《东施效颦》、《骑驴觅驴》、《掩耳盗铃》都各有追求,宛尔成趣。
当今的中国画创作,人物画最难讨好。画家们常自嘲道:前进一步,易步洋人后尘;退后一步,则食古人残羹。既需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又需传统笔墨的功底。更难的是,要有画境,有风格,有时代精神。我没有足够的理由肯定李锛先生已具备以上造诣,他早年从事连环画创作,在数以千计的画幅中,锤炼出呼之即出的人物造型,获此技能实属不易。他还有较深厚的文化修养,更可贵的是他在努力进取的今日仍将郑板桥“画到生时是熟时”作为座右铭。有此胆识,力避骄躁,令人钦佩。我想这是他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我还敬佩这批画的组织者,他是一个星级饭店的老总,颇有文化意识。他相信中国入世后,民族文化将会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地位和意义。中国的经济,文化艺术将会相互作用、影响,共涉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