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写意人物的“书写性”
李也青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篇中直言,“工画者多善书”强调画家必须善书法。明唐寅《画史会要》引“……世人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清邹一桂《小山画谱》说:“盖绘事起于象形,又书画一源之理也。
中国书法讲究造型结体的优美,字体造型结体的律动感也只有优美灵动的书写线条才能体现出来。中国画是线形的艺术,其线条特别是写意水墨画的线条必须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作基础。否则其线条只能是“……气韵不周,实陈形似,笔力未通,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张彦远又说:“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日画也。”从历代画论史论中可以看到历代绘画高手莫不善书。衡量一个写意水墨画家作品的高低,看题字便可一辨高下。所以当代有些理论家甚至提出评品水墨写意画作品,只需看其题字书法就可辨优劣之说就不难理解了。
水墨写意画开创者吴道子善书,继承和发展水墨写意画之王维不仅是文学家、诗人、画家,更是大书法家,北宋的苏东坡等一帮文人皆善书道,元四家、明四家及董其昌以至晚清正统派“四王"及在野派——“四僧’’、龚贤等等莫不是书法高手。到晚清,吴昌硕、闵真、黄慎和任伯年,在其人物画作品中将“书写性"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任颐的水墨写意人物达到了“线中显形”、“形随线生"、“线’’“形’’两忘、高度契合、高度统一的境界,作品至今常读常新,在写意水墨人物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以书法入画的审美意蕴。
自西方造型引入中国画教学,在表现现代人物画上,给我们的造型准确性提供了科学的保障。由于要用毛笔宣纸表现结构甚至素描光影,必须谨慎描抹而方能成。得到了人物造型的准确与丰富,却丢掉了传统的“书写性"精华部分。书写性要求以书法用笔直抒胸臆,以有意味的书写性线条状物之形,这里对以线塑造人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笔下去不可复笔(当代书写式的复笔也是另外一种美,如黄胄的人物画)。用毛笔表现人物的光影效果造型结构的准确性,实在是合本求末之举。当代的写意水墨画家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以及李可染、陆俨少等均极善书,他们在花鸟、山水画中体现出了用笔的“书写性”。应该说“书写性’’线条入画在表现古代人物画上游刃有余,而面对当今社会着装的变革,对“书写性’’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正因为有难度,给我们“书写性”水墨人物画的研究留下了历史的空白。书写性水墨人物画的难度是至高至难的,远比西画素描入水墨人物画的难度要大。书写性的线条一览无余毫无水墨蔽掩,对画者的综合基本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经过几十年的书法修炼和用笔修炼不可以为之。其中用笔的艺术含量和技术含量远远高于用墨,这方面成功的范例摆在我们面前,如:黄胄、方增先、吴山明、刘国辉、王孟奇等,他们“书写性"水墨人物画的艺术实践为我们证实了其道之可行性。
“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而后下笔,则疾而有势。增不得一笔,亦少不得一笔,笔笔是笔,无一率笔;笔笔非笔,俱极自然……盖绘事起于形象,又书画一源之理也。”清邹一桂《小山画谱》已对书写性水墨写意的用笔说得再明白不过,若用在书写性水墨人物画实践中,则可理解为:画人物则必先对人物造型、动势及衣纹的笔墨处理成竹在胸,不得多一笔也不可少一笔,笔笔恰到好处,无一草率之处。然笔笔也不是笔,极俱自然地以笔墨去表现人物的整体造型。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艺术来丰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美术也不例外,但前提必须是保持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绝不能以牺牲民族文化的精髓为代价。徐悲鸿为改造中国人物画几千年的意念造型观,而引进西画造型,以适应于表现现代人物,宗旨本意是好的,也确实为新中国的写意水墨人物画带来了新的生机。并通过艺术家们几十年的实践,培养出了很多有代表有影响的人物画家,产生了不少在新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写意水墨人物画作品,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这种写意水墨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已与当初的宗旨相去甚远,普天之下,皆是以毛笔宣纸画着素描,加工精细制作精良,中国传统的正宗的“书写性"已消失殆尽,这恐怕是徐悲鸿和当今一批负有历史使命感的画家不愿看到的无可奈何的现状。
综上所述,针对当代写意水墨人物的表现形式提出以“书写性’’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民族文化不存在,这个民族也将不存在,任何一个对民族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人都会认识到这一点。从纯绘画的角度看,山水画在其反复书写的过程中,以书写用笔笔笔隐人形中而不可见,而花鸟画对形的放纵,已对书法式的线的规范性无多大的约束力,难免失之于过分随意而无法度。只有写意水墨人物画的意象造形可以更恰当地体现“书写性"的文化内涵。本文旨在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或艺术实践者的参与,以及对现行水墨人物画教学的改革,必须从重视书法基础抓起。写意水墨人物画是难的,也是和当时社会接触最紧密的,其“书写性"的发展空间也极大。望有志于“书写性”写意水墨人物画的同道们,少一些现实的功利心多一些民族精英文化意识的责任感,研究绘画的同时,研究书法,研究“书写性"线条来塑造当代人,相信会给传统水墨写意画带来一片新的面貌。
|